“萬物皆數(shù)”——西方人體比例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人體比例是萬物的尺度,人體的構造就是小宇宙?!薄鲎缘聡乃噺团d者阿格里拉科之言,將崇高的人性充分體現(xiàn)在藝術與自然的和諧之中。所謂比例問題,從其自身意義來講,表示的是一種數(shù)學關系。當我們將比例運用到解決人體藝術問題時,就表現(xiàn)為一種特定的藝術法則。著名雕塑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自然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體更美?!笨梢姡镁唧w的歷史的方法,深入認識和分析人體比例的演變過程,對進一步剖析人體比例與建筑設計的關系具有重大意義。
一、“萬物皆數(shù)”的概念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闡述自己對宇宙的認識時說道,“宇宙就是數(shù),宇宙中充滿了數(shù)的依存關系。”宇宙的變化、人類的發(fā)展、思想的變遷以及藝術的法則等都存在著數(shù)的相互依賴與和諧?,F(xiàn)代英文中,宇宙(cosmos)一詞所含有的“和諧、數(shù)量、秩序”之含義便源于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從大量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數(shù)的比例能夠產(chǎn)生美感,就是和諧。為了尋求數(shù)與美的法則之間的精確關系,經(jīng)過反復實驗和考證,畢達哥拉斯終于在一條線段上找到了一個符合眾人審美認定的最佳分割點。這個點使線段左右兩部分的長度之比為0.618:0.382,是美的分割,被稱為“黃金分割”,“黃金分割”表達的是對立統(tǒng)一的和諧關系,在藝術表現(xiàn)中具有普遍價值。
二、西方人體比例理論逐步成就建筑設計的重要法規(guī)
古往今來,西方人體比例理論在藝術發(fā)展史上是藝術家和建筑師追求美、衡量美、表現(xiàn)美的一項重要法則。西方人體比例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古埃及時期、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17世紀以及20世紀五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誠如美國當代藝術史論家潘諾夫斯基所說:“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各個時期人體比例理論的實際面貌;更重要的是,能使我們深入了解當時處理藝術問題的方式,以及在處理方式中表現(xiàn)出的不同藝術意圖?!?br>(一) 古埃及時期人體比例理論的“最初形態(tài)” 及其影響下的建筑設計
古埃及藝術是尼羅河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在其三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人們對法老的統(tǒng)治是無比尊敬的。因此,在法老的保守統(tǒng)治下,人們的意識表現(xiàn)出了一種固有觀念和永存精神,其藝術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出嚴格的程式化與 機械化,且保持著一種持續(xù)不變的狀態(tài)。古埃及時期的藝術家用固有的方法和追求永恒的觀念表達了人體比例的“最初形態(tài)”,即人體比例被機械化的模式所統(tǒng)攝。在人體藝術表現(xiàn)中,古埃及時期可以概括為兩個特點的結合,即“三段式”和“正面律”。“三段式”是指在繪畫中將人體分為頭部、肩膀和胸膛、腰部以下三段,分別表現(xiàn)。所謂“正面律”,主要指表現(xiàn)人物時,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膀和胸膛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傊?,在保守的精神統(tǒng)治中,古埃及時期的人體比例呈現(xiàn)出機械、僵直、穩(wěn)定不變的特點,而放棄追求人體表現(xiàn)的藝術生動性。隨著后來古埃及建筑藝術的發(fā)展,人體比例理論的要點逐步構成建筑藝術中的幾何學特征。公元前2545年~公元前2450年建造的吉薩金字塔群,是古埃及人智慧和藝術水平的結晶。從建筑藝術的角度看,古埃及人崇尚對幾何形體的表達,除了雕刻和銘文之外無任何裝飾。古埃及人對幾何體的強烈感形成了金字塔極為抽象簡練的建筑視覺效果,似乎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是建筑史上跨越時空的杰作。
(二) 古希臘時期人體比例的“理想境地”帶動了建筑設計的發(fā)展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fā)祥地,是西方思想體系的源頭,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等領域都誕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和不朽作品,至今仍閃爍著理性與智慧的光芒。其思想與文明的內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唯物主義認識觀、人文主義思想和理性的邏輯思維。古希臘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關于宇宙構成的問題,也就是在整體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路線,使很多理論擺脫了唯心主義或宗教哲學的約束。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畢達哥拉斯的“宇宙數(shù)學結構”等,他們強調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歌頌人的勇敢與智慧,用理性的邏輯思維認識和判斷事物,從不為自造的神靈所奴役。亞里士多德指出,“一切科學都是證明科學,而證明科學的最高成果就是幾何學?!笨梢?,崇尚以人為中心的古希臘時期,強調數(shù)學邏輯思維,并注重幾何學的發(fā)展,在藝術的范圍內,認為人是完美的。對“人體美”的比例研究,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3世紀梅羅的維納斯雕像以及所測得身高:約為215厘米,凈胸圍:121厘米,凈腰圍:97厘米,凈臂圍:129厘米,其頭部約為身高的1/8,被確立為“人體最美的比例”。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發(fā)現(xiàn)了“黃金分割律”,被后來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定義為“黃金分割”,而因為“黃金分割”與人體比例的和諧關系,又被譽為“神的比例”。維特魯威是公元1世紀初的建筑師,他不但研究了大量人體比例與建筑的和諧關系,還提出神殿建筑應以完美的人體比例為基礎,這種和諧的比例存在于人體各個部分。此外,他提出了模數(shù)的概念,用頭或腳的長度作為一個基本模數(shù)表示人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這一觀點貫穿于建筑的歷史,作為一個重要的思想。位于雅典的帕提農(nóng)神廟是一個完整地運用古希臘人體比例體系的實例。簡單地說,從建筑的正面來看,符合多重黃金分割矩形。所謂黃金分割矩形,是指長與寬的比值為0.618或近似于該值的長方形。最大的黃金分割矩形中正方形的邊長確定了山形墻的高度,二次黃金分割矩形以及再次黃金分割矩形構成了楣梁和中梁的位置。
(三) 解讀文藝復興時期人體比例的“精確解剖”與建筑設計
從本質上看,文藝復興是打著“復興古典主義——古希臘、古羅馬”的旗號,目的是為了解除封建主義的枷鎖和掙脫宗教思想的束縛。這一歷史時期重要的社會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樂觀的人文主義、自然科學的啟蒙、對美的感知以及宗教的改革。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主張用人文主義來代表中世紀建立起來的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思想和宗教哲學。16世紀,教士馬丁·路德為了沖破傳統(tǒng)基督教的黑暗禁錮統(tǒng)治,在德國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因此,人們逐漸由尋求精神天國改為實現(xiàn)人的追求,崇尚科學,提倡文化。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受到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等人的深刻影響,崇尚唯理主義美學,強調把美的客觀性用幾何和數(shù)的比例關系確定下來。他們之中普遍相信,藝術只要帶有數(shù)學特征,就會上升到更加崇高的地位。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達·芬奇和丟勒運用了維特魯威原理,將人體比例理論研究推崇倍至。達·芬奇注重經(jīng)驗主義,勇于探究活的人體,從大量模特兒中發(fā)現(xiàn)和研究理想的人體比例,尋求人體比例與藝術之間的自然關系,而不是過分拘泥于數(shù)據(jù)的精準度。此外,他成功地為數(shù)學家盧卡·帕喬利的書《完美的比例》繪制了插圖。丟勒通過艱苦努力,研究并確立了26余種人體的比例體系,這些體系在他的《人體比例四書》中都有說明。但遺憾的是他的工作過于精確和繁雜,以至于脫離了藝術的實用價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從教堂轉到府邸、別墅等,再到世俗性建筑,一般尺度宜人、和諧,追求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一種平衡。這一時期的建筑師更加注重人體比例與建筑設計的賦予與呈現(xiàn)關系,在大量經(jīng)驗主義的基礎上,有效權衡二者之間的關系。西方人體比例理論為這一時期的建筑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準則。公元1579年~1592年,位于意大利的雷登特教堂,通過求證,其立面完全遵循了黃金分割的原理。無論是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的分割順序,都充分體現(xiàn)了人體比例理論對建筑設計的指導性原則與方法提供。人體比例理論的研究與發(fā)展,是現(xiàn)實藝術的實踐需要,其閃爍之光芒照亮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進程。自從進入17世紀后,西方藝術家們逐漸減弱了藝術客觀的傳統(tǒng)理論,格外注重主觀性的表達。隨著現(xiàn)代多種藝術流派的涌現(xiàn)沉浮,人體比例理論已失去了其嚴格性與準確性,被任意地夸張、扭曲、變形。因此,西方藝術的人體比例理論便受到了冷落。
三、20世紀建筑設計在西方人體比例理論影響下的觀念重組
當原始人使用步幅、手、腳等人體構成作為基本度量單位時,無形之中,建立起了控制建筑物的模數(shù),也正因此,建筑物才更符合人的尺度需要。1948年,世界著名的建筑師勒·柯布西耶更全面地提出了“模度理論”。以人的絕對尺度為出發(fā)點,制定四個主要的控制點,分別為:“下垂手臂”、“臍點”、“頭頂”、“上伸手臂”,測量個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為:86厘米、113厘米、183厘米、226厘米。這些數(shù)值之間存在著兩種關系:一是倍數(shù)關系;二是隱藏的黃金分割關系。柯布西耶在對幾何結構和數(shù)學的興趣在他《走向新建筑》一書中有所記載。在此書中第三章提到了關于“參考線”的問題,他強調“一個模數(shù)賦予我們衡量與統(tǒng)一的能力;一條參考線使我們能進行構圖而得到滿足?!苯ㄓ?882年的巴黎兵工廠,柯布西耶用簡單分割軸線的方法來確定其正面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以及門的位置與墻體的比例。容易看出,整個建筑立面運用了“黃金分割”和“參考線”兩種理論和方法,使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和諧。不但運用等邊三角形、圓形、矩形等標準化尺度關系作為參考,還使建筑立面符合一個黃金分割矩形,門的位置和高度也同樣符合這一比例關系。
四、結語
建筑比例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源于人們對美的認知與追求;人體比例理論是在崇尚人性、自然科學和幾何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黃金分割是連接建筑與人體比例的橋梁。西方人體比例理論在歷史的引導下經(jīng)歷了“產(chǎn)生——發(fā)展——高潮——衰落——復興”五個階段,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根據(jù)各個時期社會背景與思想內核的不同,人體比例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也迥然不同。但歸根結底,人體比例理論逐漸成為了建筑設計的一項重要法規(guī),歷史的車輪已經(jīng)相應地做出了鑒證
本文 由上海建筑設計編寫
轉載請表明出處 上海建筑設計 http://blog.sina.com.cn/fanruijianzhu
一、“萬物皆數(shù)”的概念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闡述自己對宇宙的認識時說道,“宇宙就是數(shù),宇宙中充滿了數(shù)的依存關系。”宇宙的變化、人類的發(fā)展、思想的變遷以及藝術的法則等都存在著數(shù)的相互依賴與和諧?,F(xiàn)代英文中,宇宙(cosmos)一詞所含有的“和諧、數(shù)量、秩序”之含義便源于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從大量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數(shù)的比例能夠產(chǎn)生美感,就是和諧。為了尋求數(shù)與美的法則之間的精確關系,經(jīng)過反復實驗和考證,畢達哥拉斯終于在一條線段上找到了一個符合眾人審美認定的最佳分割點。這個點使線段左右兩部分的長度之比為0.618:0.382,是美的分割,被稱為“黃金分割”,“黃金分割”表達的是對立統(tǒng)一的和諧關系,在藝術表現(xiàn)中具有普遍價值。
二、西方人體比例理論逐步成就建筑設計的重要法規(guī)
古往今來,西方人體比例理論在藝術發(fā)展史上是藝術家和建筑師追求美、衡量美、表現(xiàn)美的一項重要法則。西方人體比例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古埃及時期、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17世紀以及20世紀五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誠如美國當代藝術史論家潘諾夫斯基所說:“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各個時期人體比例理論的實際面貌;更重要的是,能使我們深入了解當時處理藝術問題的方式,以及在處理方式中表現(xiàn)出的不同藝術意圖?!?br>(一) 古埃及時期人體比例理論的“最初形態(tài)” 及其影響下的建筑設計
古埃及藝術是尼羅河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在其三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人們對法老的統(tǒng)治是無比尊敬的。因此,在法老的保守統(tǒng)治下,人們的意識表現(xiàn)出了一種固有觀念和永存精神,其藝術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出嚴格的程式化與 機械化,且保持著一種持續(xù)不變的狀態(tài)。古埃及時期的藝術家用固有的方法和追求永恒的觀念表達了人體比例的“最初形態(tài)”,即人體比例被機械化的模式所統(tǒng)攝。在人體藝術表現(xiàn)中,古埃及時期可以概括為兩個特點的結合,即“三段式”和“正面律”。“三段式”是指在繪畫中將人體分為頭部、肩膀和胸膛、腰部以下三段,分別表現(xiàn)。所謂“正面律”,主要指表現(xiàn)人物時,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膀和胸膛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傊?,在保守的精神統(tǒng)治中,古埃及時期的人體比例呈現(xiàn)出機械、僵直、穩(wěn)定不變的特點,而放棄追求人體表現(xiàn)的藝術生動性。隨著后來古埃及建筑藝術的發(fā)展,人體比例理論的要點逐步構成建筑藝術中的幾何學特征。公元前2545年~公元前2450年建造的吉薩金字塔群,是古埃及人智慧和藝術水平的結晶。從建筑藝術的角度看,古埃及人崇尚對幾何形體的表達,除了雕刻和銘文之外無任何裝飾。古埃及人對幾何體的強烈感形成了金字塔極為抽象簡練的建筑視覺效果,似乎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是建筑史上跨越時空的杰作。
(二) 古希臘時期人體比例的“理想境地”帶動了建筑設計的發(fā)展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fā)祥地,是西方思想體系的源頭,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等領域都誕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和不朽作品,至今仍閃爍著理性與智慧的光芒。其思想與文明的內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唯物主義認識觀、人文主義思想和理性的邏輯思維。古希臘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關于宇宙構成的問題,也就是在整體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路線,使很多理論擺脫了唯心主義或宗教哲學的約束。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畢達哥拉斯的“宇宙數(shù)學結構”等,他們強調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歌頌人的勇敢與智慧,用理性的邏輯思維認識和判斷事物,從不為自造的神靈所奴役。亞里士多德指出,“一切科學都是證明科學,而證明科學的最高成果就是幾何學?!笨梢?,崇尚以人為中心的古希臘時期,強調數(shù)學邏輯思維,并注重幾何學的發(fā)展,在藝術的范圍內,認為人是完美的。對“人體美”的比例研究,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3世紀梅羅的維納斯雕像以及所測得身高:約為215厘米,凈胸圍:121厘米,凈腰圍:97厘米,凈臂圍:129厘米,其頭部約為身高的1/8,被確立為“人體最美的比例”。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發(fā)現(xiàn)了“黃金分割律”,被后來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定義為“黃金分割”,而因為“黃金分割”與人體比例的和諧關系,又被譽為“神的比例”。維特魯威是公元1世紀初的建筑師,他不但研究了大量人體比例與建筑的和諧關系,還提出神殿建筑應以完美的人體比例為基礎,這種和諧的比例存在于人體各個部分。此外,他提出了模數(shù)的概念,用頭或腳的長度作為一個基本模數(shù)表示人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這一觀點貫穿于建筑的歷史,作為一個重要的思想。位于雅典的帕提農(nóng)神廟是一個完整地運用古希臘人體比例體系的實例。簡單地說,從建筑的正面來看,符合多重黃金分割矩形。所謂黃金分割矩形,是指長與寬的比值為0.618或近似于該值的長方形。最大的黃金分割矩形中正方形的邊長確定了山形墻的高度,二次黃金分割矩形以及再次黃金分割矩形構成了楣梁和中梁的位置。
(三) 解讀文藝復興時期人體比例的“精確解剖”與建筑設計
從本質上看,文藝復興是打著“復興古典主義——古希臘、古羅馬”的旗號,目的是為了解除封建主義的枷鎖和掙脫宗教思想的束縛。這一歷史時期重要的社會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樂觀的人文主義、自然科學的啟蒙、對美的感知以及宗教的改革。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主張用人文主義來代表中世紀建立起來的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思想和宗教哲學。16世紀,教士馬丁·路德為了沖破傳統(tǒng)基督教的黑暗禁錮統(tǒng)治,在德國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因此,人們逐漸由尋求精神天國改為實現(xiàn)人的追求,崇尚科學,提倡文化。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受到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等人的深刻影響,崇尚唯理主義美學,強調把美的客觀性用幾何和數(shù)的比例關系確定下來。他們之中普遍相信,藝術只要帶有數(shù)學特征,就會上升到更加崇高的地位。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達·芬奇和丟勒運用了維特魯威原理,將人體比例理論研究推崇倍至。達·芬奇注重經(jīng)驗主義,勇于探究活的人體,從大量模特兒中發(fā)現(xiàn)和研究理想的人體比例,尋求人體比例與藝術之間的自然關系,而不是過分拘泥于數(shù)據(jù)的精準度。此外,他成功地為數(shù)學家盧卡·帕喬利的書《完美的比例》繪制了插圖。丟勒通過艱苦努力,研究并確立了26余種人體的比例體系,這些體系在他的《人體比例四書》中都有說明。但遺憾的是他的工作過于精確和繁雜,以至于脫離了藝術的實用價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從教堂轉到府邸、別墅等,再到世俗性建筑,一般尺度宜人、和諧,追求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一種平衡。這一時期的建筑師更加注重人體比例與建筑設計的賦予與呈現(xiàn)關系,在大量經(jīng)驗主義的基礎上,有效權衡二者之間的關系。西方人體比例理論為這一時期的建筑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準則。公元1579年~1592年,位于意大利的雷登特教堂,通過求證,其立面完全遵循了黃金分割的原理。無論是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的分割順序,都充分體現(xiàn)了人體比例理論對建筑設計的指導性原則與方法提供。人體比例理論的研究與發(fā)展,是現(xiàn)實藝術的實踐需要,其閃爍之光芒照亮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進程。自從進入17世紀后,西方藝術家們逐漸減弱了藝術客觀的傳統(tǒng)理論,格外注重主觀性的表達。隨著現(xiàn)代多種藝術流派的涌現(xiàn)沉浮,人體比例理論已失去了其嚴格性與準確性,被任意地夸張、扭曲、變形。因此,西方藝術的人體比例理論便受到了冷落。
三、20世紀建筑設計在西方人體比例理論影響下的觀念重組
當原始人使用步幅、手、腳等人體構成作為基本度量單位時,無形之中,建立起了控制建筑物的模數(shù),也正因此,建筑物才更符合人的尺度需要。1948年,世界著名的建筑師勒·柯布西耶更全面地提出了“模度理論”。以人的絕對尺度為出發(fā)點,制定四個主要的控制點,分別為:“下垂手臂”、“臍點”、“頭頂”、“上伸手臂”,測量個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為:86厘米、113厘米、183厘米、226厘米。這些數(shù)值之間存在著兩種關系:一是倍數(shù)關系;二是隱藏的黃金分割關系。柯布西耶在對幾何結構和數(shù)學的興趣在他《走向新建筑》一書中有所記載。在此書中第三章提到了關于“參考線”的問題,他強調“一個模數(shù)賦予我們衡量與統(tǒng)一的能力;一條參考線使我們能進行構圖而得到滿足?!苯ㄓ?882年的巴黎兵工廠,柯布西耶用簡單分割軸線的方法來確定其正面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以及門的位置與墻體的比例。容易看出,整個建筑立面運用了“黃金分割”和“參考線”兩種理論和方法,使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和諧。不但運用等邊三角形、圓形、矩形等標準化尺度關系作為參考,還使建筑立面符合一個黃金分割矩形,門的位置和高度也同樣符合這一比例關系。
四、結語
建筑比例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源于人們對美的認知與追求;人體比例理論是在崇尚人性、自然科學和幾何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黃金分割是連接建筑與人體比例的橋梁。西方人體比例理論在歷史的引導下經(jīng)歷了“產(chǎn)生——發(fā)展——高潮——衰落——復興”五個階段,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根據(jù)各個時期社會背景與思想內核的不同,人體比例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也迥然不同。但歸根結底,人體比例理論逐漸成為了建筑設計的一項重要法規(guī),歷史的車輪已經(jīng)相應地做出了鑒證
本文 由上海建筑設計編寫
轉載請表明出處 上海建筑設計 http://blog.sina.com.cn/fanruijian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