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軾”和“轍”都和車有關(guān)。
“軾”是古代安裝在座位前的橫木,類似于今天車上的扶手,當(dāng)車行進(jìn)過程中顛簸時,人可以抓住前面的“軾”以保持穩(wěn)定。“軾”和車上的輪、輻、軫相比看起來并不是很重要,因為“軾”雖然有扶手的作用,但并不是必須的,沒有這個扶手人也可以抓住其他東西保持穩(wěn)定,所以“軾”有點點綴的意味,只是讓車看起來更加協(xié)調(diào)和美感罷了。但少了“軾”一輛車就不是完整的車了,雖然少了“軾”車的功能沒有受損,但看起來總覺得別扭,所以蘇洵給他的這位兒子取名“蘇軾”,其實是想告訴這位豁達(dá)豪放,放浪不羈的兒子,一定要注意儀表啊,注意形象啊!
“轍”是指車子在路面上留下的痕跡。后面的人在開車時,車輪最好沿著這個痕跡走,否則就可能誤入歧途,有車毀人亡的危險。所以“轍”是很重要的,但“轍”不屬于車的部位,所以在談?wù)撥嚨墓δ軙r,“轍”卻不在其中;另一方面,當(dāng)車毀人亡的時候,人們也不會把罪怪到“轍”的身上。所以“轍”是很奇妙的東西,它對車的安全行駛很關(guān)鍵,但人們既不贊揚它,也不怪罪他,很巧妙地處在福和禍中間,實乃人生大智慧。
蘇洵給他的另一個兒子取名“蘇轍”,其實是想告訴這位兒子,可能你的才華和名聲將來比不上你的哥哥蘇軾,但你一生也比較平坦順利,沒有大災(zāi)難(蘇軾則經(jīng)常被貶官),事實上也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