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9月29日,在2018級南京大學新生的開學典禮上,南京市啟動了面向大學生的六大服務計劃,其中“大學生走進博物館”計劃,讓在寧大學生與博物館親密接觸。
在南京市博物總館各分支機構中,除了已經(jīng)免費對社會開放的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外,南京市博物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以及六朝博物館均在第一時間對在寧所有大學生免費開放。
緊接著,10月1日至3日,南京市博物總館7家分支機構大學生免費參觀人數(shù)合計13000人,主要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通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以及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150余家。
國慶期間大學生在南京市博物館里開展社會活動
“大學生走進博物館”,免費只是第一步,讓大學真正深入博物館,置身博物館氛圍其中,令博物館不再作為大學生需要特意進入的文博場館,而是一個大學生可以時刻攜帶的文化符號、隨時宣揚的文化底蘊、隨身展示的文化名片,增強大學生與博物館、尤其是與南京歷史文化的粘合度,是南京市博物總館近期實踐探索的方向。
01
請進來,不止是展覽
明朝時期,朝天宮就有“朝拜上天、朝見天子”的含義,后來,朝天宮又具有祭拜孔夫子的功能。
近年來,南京市博物館利用資源優(yōu)勢,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進行祭孔活動,在參觀展覽之余,加深了大學生對朝天宮和南京歷史文化的認知。
朝天宮既往大學生祭孔活動現(xiàn)場
11月11日,渡江勝利紀念館門口聚集了一批大學生有志青年,他們從這里出發(fā),進行“重走勝利之路”的徒步學習活動。
中山碼頭、首都電廠舊址、下關歷史陳列館、挹江門……講解員和同學們一起,對途經(jīng)的每一處紅色地標進行了耐心地解說,令同學們每一個步伐都印證著南京天翻地覆的變化。
作為紅樓故地的江寧織造博物館,其自主開發(fā)的《紅樓夢》主題公益課程一直受到大家的喜愛。
結合《紅樓夢曲》展廳文化特色,在專業(yè)烙畫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用熱乎的烙鐵筆,在木板上將金陵十二釵的形象勾勒、燙染出來,一個又一個豐滿、生動的金陵十二釵躍然于板上。
在六朝博物館,品牌社教活動——“六朝茶禮之24節(jié)氣茶”,也于每月開設大學生免費專場。
“六朝茶禮之24節(jié)氣茶”大學生活動現(xiàn)場
02
走出去,拉近的不止距離
送展進高校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學生來到博物館觸摸歷史、參觀學習,拉近博物館與學生之間距離,更能讓大學生們感受博物館溫度,找到大學氛圍和博物館氛圍的契合點,從而將這種緊密連接感帶入學習與生活中去,讓身處學校的學生,也能體驗博物館的情境,進而讓學生們認為經(jīng)常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一件順其自然、有意有益的事。
近期,南京市博物館送展團隊來到了南京工程學院,雖然下著淅淅瀝瀝的雨,但絲毫沒有影響同學們駐足欣賞的熱情。
不僅如此,近年來,送展團隊還來到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等地,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大學生群體的觀展感受和實際需求,不斷積累送展經(jīng)驗,拉近博物展覽與學生群體的距離。
近日,《勝利之光——紀念渡江戰(zhàn)役勝利與南京解放鄒建東攝影文獻展》走進了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qū)。
在南京師范大學的敬文圖書館二樓,展覽吸引學生們前來駐足觀看,下午一點,講解員為現(xiàn)場的大學生們講解攝影展的內容。
除日常送展外,南京市博物總館還與部分高校合作共建基地,為今后展覽的持續(xù)進校園和進一步開發(fā)貼合大學生群體的展覽定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