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有一個話題被大家討論的很火熱——#卑微的愛能換來真心嗎#。今天,我也想和朋友們分享我的想法。
01
過度付出的背后
其實是對“理想化伴侶”的控制
我們都說,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在感情里,也沒有說誰就是應(yīng)該付出的,誰就欠誰的。就算有血緣關(guān)系,付出也帶著期待在里面,更何況是非血緣的關(guān)系?
在感情關(guān)系里,一個人之所以會對看起來高高在上的另一方有非常大的付出,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卑微付出的一方,對于對方的情感確實很濃烈。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付出方覺得,伴侶比自己優(yōu)秀很多、高級很多。
所以,付出方就會在情感層面上,劃出一個高下之分,就會出現(xiàn)“情感仰視”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合理范圍內(nèi),有利于情感的促進(jìn)。但如果太過懸殊的話,就會有情感危機(jī)。
付出太過懸殊的狀況,其實也說明,付出方對于伴侶是過度的理想化。
“過度的理想化”,其實意味著——
我把你想的這么好,于是,我要如此謙卑的對待你,所以,你就應(yīng)該像我想象中的那種形象,來溫暖的對待我。
這時候,付出者就會想象:你會給我回應(yīng),于是,我會感覺到幸福、快樂、被愛著。
而這,是對理想化的情感對象的一種非常悄無聲息的綁架,或是內(nèi)在的控制——
如果對方做不到那種寬大的、積極的、溫暖的回饋的話,好像對方就會變成了“你對不起我,你不識好歹,你不夠善良”等等,會造成卑微一方產(chǎn)生一種“受害者”的心態(tài)。
這種情感模式,彼此在關(guān)系里得使上多大的力氣?這要是時間長了的話,雙方都會受不了。
02
在感情里持續(xù)這種模式
分開是必然的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朋友可能連續(xù)幾段感情,都會保持這種持續(xù)付出的狀態(tài),或是他們不僅在感情上是這種狀態(tài),在友情上也保持著這種狀態(tài)。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呈現(xiàn)了一種自我價值低下的感覺,或是自我工具化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如果有了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就會認(rèn)為——如果我不附加上很多的奉獻(xiàn)、犧牲和勞動,我就會不值得被珍惜和被愛。
在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的驅(qū)使下,我們就會把自己工具化。
但其實,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物化或者工具化的話,就反而會特別希望,得到自己付出的伴侶對自己有更多的尊重和珍惜,以此來平衡自己內(nèi)在對自己的這種攻擊。
簡單的說,就是“我不把自己當(dāng)人看,于是我這樣謙卑的、毫無保留的對待你,而我這么做,其實期待的是,你把我當(dāng)人看,讓我不再這樣對待自己”。
所以,看上去的付出,背后暗藏著的,其實是一系列的要求。如果這種力量太過于懸殊,分手、離婚這種結(jié)局是必然的。
因為,戀愛、婚姻是兩個獨立的自然人完成的一個情感的組合。
如果付出方對自己是物化的,那么,對方也不會把他當(dāng)成獨立的自然人對待,而會把他變成自己的附屬品,時間長了,誰會選擇和自己的自行車過一輩子呢?
所以,等時間一長,享受付出的這一方還是會希望,自己在情感上能夠找到一個更匹配自己的內(nèi)在力量和內(nèi)在價值感的對象。所以,分開會是比較常見的這種情感格局的歸宿。
03
怎樣改變自己
“卑微付出”的模式?
有一些朋友會說,發(fā)現(xiàn)了自己有這樣的行為模式后,應(yīng)該怎樣才能避免在下一段感情里,再出現(xiàn)這個問題呢?
其實,覺察到自己有這樣行為模式的本身,就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你都沒有意識到,不是別人不把你當(dāng)“人”,而是自己把自己“工具化”,那就根本提不上改變。
只有當(dāng)你覺察到,這是你自發(fā)的想法之后,才會是你提高自己的價值定位、尋找到情感關(guān)系里“付出-回報”力量相對平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