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優(yōu)良
去過安陽多次,然晝錦堂總是因種種原因未能謁拜,記得主持《中國書畫報》的“書史遺跡”專欄時還專門寫過有關(guān)晝錦堂碑記的文章,但都是綜合了所見的資料整理而成。此次逢在安陽開會閑暇之時,由張堅李昕兩位兄長的陪同下,冒著寒風(fēng)尋勝晝錦堂。
最早知道晝錦堂是在讀《古文觀止》一書的文章中,再知道晝錦堂則是通過書法方面知道的,安陽當(dāng)?shù)厝思皶ń绨褧冨\堂碑記稱之謂“三絕碑”。因該碑為宋代文豪歐陽修撰文,由大學(xué)士著名書家蔡襄書丹,而碑文記述了宋三朝明相韓琦的事跡,故稱三絕,后由大書法家書寫碑額,又稱“四絕”。據(jù)說蔡襄書此碑時寫了很多遍,然后挑選自認(rèn)為滿意的字集合而成,故又稱“百納碑”,所以該碑刻字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一紙拓本是藏家至寶。近年來該處已添列為國家文物保護(hù)單位,此碑被重點保護(hù),則更顯得珍貴而不可及也。
冬天的安陽,風(fēng)吹到臉上還是有幾分凜冽,高高的樹干在寒風(fēng)中搖曳。我們午飯過后便乘車走街串巷來到位于古城內(nèi)的東南營街,現(xiàn)在這個地方叫韓魏王祠,而當(dāng)?shù)厝肆?xí)慣叫韓王廟。傳統(tǒng)的歇山式建筑,該處的負(fù)責(zé)人韓氏后裔早已在門口等候,站在街道的邊口,一種說不出的古意盎然心頭。走進(jìn)古老院子,兩邊的廂房一邊是旅游用品服務(wù),另一邊則是韓琦先生學(xué)術(shù)及生平事跡的陳列。院中的一顆石榴樹看來也有些年份了,它的存在讓這個方形院落多了幾份別致。穿過迎門的小院,一座大殿矗立在眼前,據(jù)陪同的人說這是一座明代的古建筑,曾做過幾次修葺,但殿上的一些梁和檁都是原物,可以說是文物了。大殿正中立著韓琦雕像,該像面如天神,頭戴王冠,因為韓琦三代為相,為官清廉,為表彰其功績,去世后曾封魏王,故其像以王冠飾。大殿外的臺階下一片青竹點綴著雕梁紅墻,這竹子散發(fā)著清氣,表現(xiàn)著挺拔,正是韓琦老先生留給后人的精神寫照。
韓琦的一生顛沛流離知守多地,也數(shù)次知守家鄉(xiāng)相州,勤于政事,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是宋代三朝宰相。晝錦堂是他回鄉(xiāng)任相州知府時,在官署后院修建的一所堂舍,并以據(jù)《漢書項籍傳》“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之句,而韓琦則一反其意提名“晝錦堂”以警示自己純樸為人,誠樸為事。如今晝錦堂早已只留青石柱礎(chǔ),一片荒草叢生的臺基上還擺放了一些從其他地方收來的石刻。讓人在懷古幽思之中想象晝錦堂里捧卷靜讀的韓琦,想象執(zhí)筆揮灑的韓琦,幾冊古書一柱清香,刻畫出居陋巷不改其樂的韓琦。晝錦堂的正背后還有一棟兩層的破殘閣樓,據(jù)說是韓琦的書房,從磚瓦構(gòu)建上看有一些年份,依稀可見當(dāng)年人家居住的樣子,從建造形制看此建筑大概有百十來年。同行的張堅先生說這里曾做過學(xué)校,這使我想起大部分的城市寺廟,都曾經(jīng)一度改為校舍使用,當(dāng)然佛教也是育化人心,此亦不損大雅矣。
院子很大除了一些遺址之外,沒有太多的建筑,我們在“晝錦堂碑”亭前停留的最久,這才是晝錦堂最接近主人的遺物的地方。這雖是一塊普通的青石碑刻,都是在后人心里有不可企及的高度,這種高度在鑿刻的石屑中存留至今。雖然從宋代到如今,經(jīng)過多少歲月的侵蝕,但他的光耀卻更加奪目。歐陽修先生的雄文表達(dá)了對韓琦先生的尊重,真實的記錄了這位三朝名相,一代文人的事跡?!爸劣谂R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可見歐陽修對韓琦的為政之贊。該碑記由有宋四家之稱的蔡襄書寫,其時蔡襄正值盛年,書風(fēng)臻熟,其書法以楷書寫就,有柳公權(quán)之遺韻,用筆方正俊秀,結(jié)字嚴(yán)謹(jǐn)險絕,上下氣息貫通,雖是碑刻亦不失書翰之穎韻。歷經(jīng)千年依然雋美,其刻工精細(xì),保留了書刻之契合,雖因保護(hù)不得觸及實物,但近距離的觀矚足以讓我心曠神怡。今天天氣很冷,院子里沒有其他的人,這更使我不受干擾的細(xì)心觀摩。讀其碑文,品其書法,文書之美讓我陶醉而忘于寒風(fēng)之中,眼前的碑石一下子變的有了人文的溫度,有了鄉(xiāng)賢的親情,我更像是對著一位老爺爺在仔細(xì)的端詳。這座碑亭里有幾塊碑,分別有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寫成的《晝錦堂記》。晝錦堂已經(jīng)不再是韓琦在安陽的居舍,而是中國文化園地的廟堂,他已經(jīng)化為中國人心中的晝錦堂。繞過這個碑亭我們沿中心路到后面,沿著圍墻做成的碑廊,這里陳列了不少近年收集的一些墓志和石刻,不同時期,不同風(fēng)格,不同地域的物件都在歷史的滄桑中留給我們無盡的想象空間。院中的荒草之中橫七豎八的安放著一些古建筑的構(gòu)件,不知道他們從哪里來,但可以想象的到他曾經(jīng)的輝煌和作用。這個方形的院子有幾顆大桐樹,長得很高,如果是夏天可能會遮陽蔽日,今天則顯得有些空曠。這個院子和大殿祠堂是兩個院子,只是貫通而已,這邊大門建的很威儀,據(jù)說這是清早期的建筑,雖經(jīng)幾百年,但依然保存很好,只是因管理問題很少開門迎客。
參觀完院子,突然覺得身上很冷,可能是看的時候太用心以至于忘了身處的環(huán)境和氣候。心里只是還停在晝錦堂的鐵劃銀鉤之中,在體味王世貞的贊語之中“ 今觀其用筆,特遒勁偉麗,出入清臣。誠懇間而不無?師琵琶之消,然自宋書家當(dāng)以襄為首”。畢原《金石錄》也言:“襄字方正,為一代絕手,此碑尤名一時。”而我言:“心摹手追,文書并重,人文精神,效賢景行”。
戊戌冬月十月于墨石齋
合影留念
附原文:
相州晝錦堂記
歐陽修
原文: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予不禮于其嫂,買臣見棄于其妻。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dǎo)前,而騎卒擁后,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志于當(dāng)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nèi)之士,聞下風(fēng)而望馀光者,蓋亦有年矣。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厄之人,僥幸得志于一時,出于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夸耀之也。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裳,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后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xiāng)哉?
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jié)夕來治于相,乃作晝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詩于石,以遺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譽(yù)為可?。w不以昔人所夸者為榮.而以為戒。于此見公之視富貴為何如,而其志豈易量哉!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jié)。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閭里之榮也。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于是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