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曹雪芹不可能脫離旗營生活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小結:
1、八旗是一種軍、政、經、司、宗一元化的組織形式。任何旗民都不能脫離開旗營單獨生活。在清朝立鼎中原后,由于旗民每月都有月銀,以保證一定的生活水平,使旗民更增加了對旗營的依賴性。
2、在清朝立鼎中原之前,八旗內包衣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有可能因為考試中榜或有巨大戰(zhàn)功而獲得自由。但是在立鼎中原而失去上述條件后,便不會再因此而獲得自由了。
3、漢人被俘成為包衣后,受到極大的歧視。在戰(zhàn)爭時期,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戰(zhàn)斗力,才給他們以人身自由,而組成了漢八旗。但在長期戰(zhàn)爭結束后,便要求他們出旗為民,解甲歸田,以減輕清政府的負擔。
4、乾隆十六年,曹家第二次被抄沒后,曹雪芹盡管成為閑散旗民,但“佐領”沒有理由克扣他們的月銀;曹雪芹也不會拒絕領取本屬于他的微薄的生活費。曹雪芹與第2、3兩點所述情況完全不同,不可能因為那些原因脫離旗籍。
所謂“因為曹家被抄家之后,已經為內務府所輕視,而曹雪芹的狂傲性格又開罪于權貴,所以很可能開旗為民,獲得自由”的說法,純屬猜測。
或問:難道滿八旗者就沒有個別人被“出旗為民”嗎?有。清廷規(guī)定:對于“旗人漸染惡習,竟有不顧顏面,甘為敗類者”,這些人因寡廉鮮恥,怙終之徒,留之有損無益”,且“有玷旗籍”,因此凡屬此類“不但漢軍當斥令為民,依律遣發(fā),即滿洲亦當削其名籍,投畀遠方?!钡档米⒁獾挠袃牲c,一是這種規(guī)定是在乾隆三十一年以后,是時曹雪芹已經去世(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二是這些人只限于“甘為敗類者”,處理方法是“削其名籍,投畀遠方”。這與曹雪芹也完全不相符合。
五、香山正白旗村39號院是曹雪芹晚年的居住地
曹家在第二次被抄沒之后,曹雪芹住到哪里了呢?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經過眾多紅學家的反復考證,現在已經趨于明朗,以下五點開始得到熟悉紅學者的多數人的共識:
第一,曹雪芹晚年來到香山一帶居住。
第二,曹雪芹是滿八旗人(盡管是漢人“包衣”,但卻屬“從龍勛舊”之后),不可能脫離旗籍。在被抄家后,必定歸旗,在佐領下每月領四兩銀子維持生活。
第三,香山一帶有八個旗營,曹雪芹住在哪個旗營呢?——曹家原屬于滿正白旗包衣,曹雪芹回旗后,定住在正白旗中。
第四,正白旗中分老營房(營子外)和新營房(營子里)。曹雪芹住在老營房還是新營房呢?——老營房是康熙時期香山護軍營的營房,新營房是乾隆十四年建立“健銳營”時所建之營房。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彥是“從龍勛舊”,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時,在康熙十七年(時寅21歲),便任鑾儀衛(wèi)儀正;到康熙二十一年(寅25歲)時,則兼任了正白旗包衣第五參領第三旗鼓佐領。由此可知,曹家必定居住在老營房內。曹寅既為佐領,其在正白旗中的房屋當與其余房屋不同。其余房屋為“平地滾”(院門沒有臺階),佐領之房則可有三級臺階。
第四,曹家住宅有什么特點呢?——吳恩裕先生曾在香山進行調查,其后寫道:
?。ú苎┣郏┳〉牡攸c在四王府的西邊,地藏溝口的左邊,靠近河的地方,那兒今天還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樹。
即曹雪芹故居的街門前,除有三級臺階外,現在“還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樹”。怎樣的“大槐樹”呢?當地曾流行這樣的小曲:
門前古槐歪脖樹,
小橋流水野芹麻。
在整個香山正白旗村,“門前”有三個臺階,植有一棵“古槐”,該古槐又是“歪脖”者,只有一個院落——香山正白旗村39號院。
因而,不論從哪個角度論證,曹雪芹晚年居住之地,只能是香山正白旗村39號院。
紫軍2003年2月14日于香山月地云居
上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