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經(jīng)絡腧穴之妙,在于這是人體自帶的微調(diào)系統(tǒng)。只需了解經(jīng)脈循行和穴位位置,則很多疾病可以應手而解。比如,人們所熟知的“井滎輸經(jīng)合”五輸穴,這些都分布在肘膝部以下,古人將五輸穴與五行相配,可治療很多疾病。
本文中,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的趙彩嬌教授根據(jù)古籍資料詳細分析介紹了五輸穴之井穴的功效,讀來令人眼前一亮。
井穴是五輸穴的第一個穴位,十二經(jīng)脈各有一穴,位于手足之端。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經(jīng)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針灸大成》亦曰:“所出為井,井象水之泉”。二者將井穴喻作水之源頭,喻人體二十七脈之氣上下循環(huán)出于全身,皆是以井穴為起點,如泉水之源頭。
《靈樞·根結篇》中又將“根”歸于井穴,隱含有井穴為臟腑、經(jīng)氣之根本的含義。
可見,井穴是臨床要穴之一,對于臟腑氣血、經(jīng)脈之氣的調(diào)節(jié),井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古醫(yī)籍文獻的學習,偶有所得,現(xiàn)將井穴的主治病癥歸納總結如下。
1、用于急救
井穴可用于急救,這在古醫(yī)籍中有很多的記載,如:
《素問·繆刺論》曰:“……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nèi)側(cè)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內(nèi)側(cè),去端如韭葉,……,立已”。
《針灸大成·卷五》曰:“人病尸厥暴死,脈猶如常人而動,……可初刺足太陰脾隱白,二刺足少陰腎涌泉,三刺足陽明胃厲兌,四刺手太陰肺少商,五刺手少陰心少沖,五井穴各二分,左右皆六陰數(shù)?!?div style="height:15px;">
《針灸甲乙經(jīng)·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第三》亦曰:“尸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
《類經(jīng)圖翼·經(jīng)絡·手太陰肺經(jīng)》在少商主治中記載有:“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二井穴,凡初中風,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此穴及少沖、中沖、關沖、少澤、商陽,使血氣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可見,運用針刺隱白、涌泉、厲兌、少商,少沖、大敦、中沖、關沖、少澤、商陽等井穴可治療尸厥。
因井穴位于四肢末端,是十二經(jīng)脈的起止穴,又是陰陽之氣交接會合之處,故針刺井穴可開竅醒神。井穴治療急癥除在古醫(yī)籍中有記載外,現(xiàn)代臨床上常用以搶救暈厥、休克之類的疾病,各井穴為神志昏迷的急救穴,實證針后放血,虛證只針不放血。
2、主治心下滿及陽虛證
井穴可治療心下滿之病證。《難經(jīng)·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關于“井主心下滿”者,指各經(jīng)井穴可以治療各經(jīng)所屬臟腑病變出現(xiàn)的“心下滿”癥狀。
如《針灸聚英》所記載的各臟腑病變皆有心下滿的癥狀,凡有心下滿癥狀者皆可取各自所屬的井穴治療,“徦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面青善怒,此為膽病也,若心下滿當刺竅陰井,……假令得弦脈,病人淋溲難,轉(zhuǎn)筋,四肢滿閉,臍右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當刺大敦井,……假令得浮洪脈,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氙,此腎病也,若心下滿刺涌泉井……”。
井穴可治陽虛證?!峨y經(jīng)·六十三難》曰:“……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六十三難》將井穴類比取象為東方和春,而四方中以東方為日出方向,四季中以春為萬物生發(fā)之季節(jié),即井穴為陽氣生發(fā)之處,故可振奮陽氣治療陽虛證。如《素問·水熱穴論》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故取井以下陰逆……”。
因此,在臨床上,用指壓、溫灸或針刺補井穴可起振奮陽氣,溫通經(jīng)脈的作用。
3、主治熱病及血證
井穴具有清瀉熱邪的作用,可治熱病。
《靈樞·熱病》篇所記載59個治療熱病的特效穴中,井穴占了12穴,如:“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體重,腸中熱……及下諸指間,索氣于胃胳,得氣也。……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葉?!肀陨嗑?,口中干,煩心心痛,臂內(nèi)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針灸大成》亦記載了井穴治熱證,如“人病氣滿,胸中緊痛,煩熱,喘而不已息。……可刺手陽明大腸井穴商陽也”、“病人心痛煩渇,臂厥,脅肋疼,心中熱悶,呆癡忘事,顛狂?!纱淌中慕?jīng)井穴少沖”等。
在臨床上,許多井穴不僅可以治療所屬經(jīng)脈和臟腑的熱證,還可以治療全身發(fā)熱的病證。運用井穴治熱證,手法上多以點刺放血為主。
井穴治療血證,古醫(yī)籍中有很多記載,如《針灸大成》:“…鼻衄唇喎,…可刺足陽明經(jīng)井厲兌”、“…鼻流血,…可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井至陰”、“隱白主衄血……婦人月事過時不止”、“涌泉主咳吐有血……鼻衄不止”、“大敦主婦人血崩不止”。
因肝藏血,脾統(tǒng)血,而婦人以血為本,故臨床上多以肝經(jīng)井穴大敦、脾經(jīng)井穴隱白治療婦人經(jīng)血過多、崩漏之癥。
4、主治邪客絡脈之證
邪客絡脈,繆刺井穴。
《素問·繆刺論》曰:“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jīng)相干,而布于四未,其氣無常處,不入經(jīng)俞,命曰繆刺?!?div style="height:15px;">
《素問·謬刺論》詳細論述了邪客于各經(jīng)絡脈謬刺井穴的方法,如“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聲,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左刺右,右刺左”等等。
《醫(yī)學綱目》記載:“大接經(jīng)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大接經(jīng)從陰引陽,治中風偏枯……大接經(jīng)皆取十二經(jīng)井穴也?!?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