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拳論》說:"理不明,延明師;路不通,訪良友。"在我見到的太極拳武館、武校中,有一大批曾拿過國家級、省級比賽冠軍、亞軍的太極拳修煉者,他們基本上現在都是教練員,有的還任館長、校長等職。但是由于理不明、路不清,不知太極較高境界,所以當在比賽中拿到名次后惰于練拳,給人有"苗青壯而未結穗"的感覺。睹此情景,實為惋惜。于是我夜讀前輩太極拳大師的經典。并身體力行,堅持研練,多次向我的老師----陳正雷大師請教,現將我學習領悟到的點滴體會公之于眾,以便共同研練、共同提高。 習練太極拳如同學生上學,可分成小學、中學、大學三階段;又如同上樓梯,不經過一樓就上不了二樓。必得一步一個腳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每層夫都有一定的驗證、標志,表示功夫的現有水平。從體用技擊意義方面而言,可分為用技(懂勁)、用氣(化勁、太極境)、用神(靈勁、無極境)三個層次;從練新拳步驟和方法而言,可分為九段。 第一層功夫,從體用技擊意義上來看,由開始沒有內所氣到引得內氣,進而由內氣漸足,再到通周天這個階段。擊技較微,但可用四正四偶即"朋、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技功去取勝于人,所以要概括成用技階段。練拳時,從身體直接感覺而言,這個階段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從練拳步驟與方法而言,可經歷以下六個階段。 一、熟套路、明姿勢。 套路是太極拳的整套架式,姿勢是整個架式的動作結構。初學時主要側重于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guī)范。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讓"明"師去正架,側重于姿勢的正確,只有這樣才能牽動內氣。因為太極拳是動中求靜,以外有的動作去牽引體內的先天真氣。所以練拳時必須排除雜念,保持頭腦清靜,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收斂內氣,引得真氣先天之氣在體內鼓蕩?!度摗氛f:"靜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所謂養(yǎng)根的"根"就是根本,即腎臟先天混元之真氣,也就是下丹氣、命根元氣,是人體的"發(fā)電機",一切拳法,氣功都從此處進行開發(fā)。怎樣才能引動內氣(真氣、元氣)?要求必須"靜"。怎樣才能"靜"?要求必須"松"。這就是儒家所謂的"松而后可靜"。這一階段如同學生寫字,只要求寫成橫平、豎直、點鉤等筆畫,組成方塊就行,讓人一看,你打的是太極拳,有這個味就行。身法上只要求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保持中正,做到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做好弓步、虛步、開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的筆病,像挑肩架肘,橫氣填胸,呼吸發(fā)端,手足顫抖等現象,不宜深究,但運動方位、角度、順序必須絕對正確,力爭做到姿勢柔軟,大方順遂,如每天能練10遍拳左右,兩個月就可熟練套路。 二、在熟練套路以后,這一階段主要糾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早、晚堅持練樁功。 陳氏太極拳老前輩講:欲求高功夫,必須多站樁,站樁為換勁之根,習而久之,能使弱者變強,拙者化靈。所以拳諺有練拳不練樁步,房屋無梁柱。通過練《陳氏太極養(yǎng)生功》(陳正協(xié)著)中的無極渾圓樁,一可增加腿部力量的支撐力,二可體會到放松的感覺,三可迅速增加內氣?!度撜f:"身必以端正為體,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端正"可理解為身軀四肢與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也可理解成在歪斜情況下的曲中求直,保持相對平衡之意,如老架一路中的"斜行"動作,就是講曲中求直。只有下盤穩(wěn)固,才能放松。為做到這一要求,要多練拳,多站樁,注意松胯、屈膝、圓襠保持立身中正。隨腿部力量增長,方法的放松,可使胸、腎、肘部位及膈肌自然下沉,體內的氣機升降協(xié)調(鼻吸體內先天氣,真氣提升,外氣從鼻孔入而下降,舊稱闔。此時百脈皆開,下命與上性相合,舊稱橐。鼻呼,體內先天氣,真氣下降,外氣從鼻孔出而上升,舊稱辟。此時百脈也都張開,上位與下命又相會,舊稱龠),呼吸自然,肺活量增,第一階段諸毛病就消除。這一階段大約需3至4個月,身法已得到調整,姿勢已基本正確,已有內氣活動感覺,一開一合雙手掌心勞宮穴及雙腳足心涌泉穴會出現發(fā)熱、發(fā)麻、發(fā)涼、發(fā)脹感,腹部發(fā)熱并有"雷鳴"(即腸鳴音)。此外,身體還可出現大、小、輕、重、光亮、癢、跳等感覺,以上這些感觸現象在練拳中出現其中之一,我們便稱之為"得氣感",已引動了內氣。如有的人在練"金剛搗碓"握拳舉右手時,胳膊、肘會自動往上跑,屬得氣感現象。 三、疏經絡、引內氣 經絡遍布周身,內連臟腑,外系肌表,溝通人體上下表里,是調節(jié)機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俗語說人活一口氣,氣分為稟賦于父母的先天元氣(真氣),與飲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稱為內氣。還有口鼻吸入的大自然之氣,稱外氣?!度摗氛f:"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又說:"以吾身自有之元氣,運氣吾身","以氣運氣,一氣貫通"。以有形的動作,具體的一招一勢,通過放松、入靜等手段,配合意念與呼氣,由外氣(鼻呼鼻入)引動下丹田腎臟之真氣,日積月久內氣充足后沖貫百脈,使經絡暢通無陰。一開一合,內氣上下鼓蕩,達一氣貫通。何謂"一氣貫通"?即氣通大小周天之謂。 在第二階段的后期,體內已有內氣流動之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時隱時現,經過一段時間,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通流不暢,機氣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為解決這個問題,在第三階段一定要注意意念導引,即一舉一動先要意到,意到才能氣到,氣到才能勁到。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jié)節(jié)貫穿。練拳有時會出現不順,自覺別扭等現象,可自行調整最佳身法,以得勁為準。練拳速度應慢不應快,做到一招一式,精力專注,活潑無滯,達外形盡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即開內氣散布于四肢;合內氣下沉,氣沉丹田。這樣進一步練習一段時間,內氣就會自然暢通,僵勁、拙力也會慢慢克服,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自已按拳勢要求練拳時,明顯會覺得隨動作開合,內氣上下鼓蕩有節(jié)奏,有規(guī)律地運行。 到此階段,達到以外形引內氣的階段,由招熟而逐漸懂勁,這時的功夫在技擊方面是很有限的。內氣僅有感覺,動作中會出現斷勁、丟勁、頂勁的凹凸缺陷,不能一氣貫通,即未通任,督二脈,沒有通大小周天。發(fā)出來的勁,不是起于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節(jié)飛躍到另一節(jié)的零斷勁。有的動作中內氣明顯,有的動作中內氣似無,所以適應不了技擊,如與不會練武者較量,尚有一定靈活性,雖可有,但不巧。有時偶然也會把對方發(fā)出,自己確難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拳論》稱此為"一陰九陽跟頭棍",剛多柔少,陰陽不平衡。不能做到難吃熱豆腐。飯要一口一口吃,隨天長日久該有的會自然而來,一切順其自然。 四、形合氣,環(huán)無端 形是拳架動作的外表,氣是內氣與外氣統(tǒng)稱?!度摗氛f:"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及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這就要求招勢都要注意以心意引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催外形。此階段要求形、氣氣結合。用氣的方式是通過鼻呼鼻入外氣,加強意念,通過動作引動氣,但呼吸要絕對保持自然,通過拳架動作的開合,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地在體內運行。此階段開始注重六合的要求,外形在內氣催動下,做到一動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周身無有不靜。動靜開合,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諺語說:"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也到,擊敵如摧草。"說明形氣結合,身肢順遂的重要性。這一階段有肌膚發(fā)脹、發(fā)亮、光滑,手指特別發(fā)麻,足跟發(fā)重,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現象出現。
五、達六合,通周天 如果說第四階段后期,是六合的進行時的話,此階段則是六合的完成式。何謂六合?六合是內合與外合的總稱:內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外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身與髖合。經過前四階段的練習,使姿勢相隨,內氣貫通。而這一階段內三合就不許可用調整身法的辦法以解決,使姿勢相隨,內氣貫通。而這一階段只做到了外三合的話,這一階段一定要做到六合。要求周身相隨,內外一致,完全做到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意而動。以心(意)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勢,氣由丹田發(fā)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動作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氣為統(tǒng)馭,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纏繞往來、周轉自如。"纏絲勁"發(fā)源于腎,起于下丹田,遍布全身,處處有之,無時不然,衍溢散布于四體之內,浸潤于百骸之間,達四梢通九竅(四梢手、腳、九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會陰、尾閭、命門、大脊、玉枕、百會)。這一階段已通經絡周天,"纏絲勁"實為經絡周天通后的內氣在周身的散布,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之精華,一氣貫通,實為通經絡周天,此時可稱練拳已懂勁,才入陳式太極之門道。 經過前面幾個階段,由松、靜后以形領內氣出現,至內氣較充足,自覺在吸氣時腹部有輕微的發(fā)熱感,發(fā)熱的部位因人而異,同時腹部出現"咕咕"的腸鳴音,矢氣增多,慢慢腹部發(fā)熱的面積逐漸加大,在肌膚之間有似小蟲在爬行的景況,這稱"癢觸",尤以頭頂下至額顱、面頰、兩鬢、鼻旁、唇口一帶感覺特別靈敏。如出現以上諸種感覺,精力要專注,用心意去打拳,千萬不要用手去搔抓癢處,以防氣機散亂,隨著練拳時間增長,小腹內發(fā)熱似溫水流動樣,全身有溫暖的舒適感,口中唾液增多,背部有螞蟻上爬之感。到這一階段時氣力大增,小腹部發(fā)熱感更甚,有時還可出現小腹部輕微的跳動感,部分練拳者腹部還可出現氣團感,有人稱這種現象為"為燒丹田"。它是初具纏絲勁的重要標志。在這一階段后期,因長期練拳,以形代念,形、意結合時,達到明鏡止水,晶瑩澄澈,如入恍惚杳冥之中,手、腳有時忽覺空空如也,便可感到有一手、腳有時忽覺空空如也,便可感到有一股強而有力的氣自會陰穴沿脊柱上沖頭頂而下行進入丹田,這就是所謂的"一氣貫通"。因會陰部道家稱為子,頭部稱為午,故在氣功書中將氣通任督稱之"通午"。在通周天時印堂穴內會出現耀眼明亮的光,這是正?,F象,不必驚恐,皆屬自然現象。周天一通先天元氣(體內真氣)蒸氣更盛,雖閉口鼻,元氣自然能出入于全身各個毛孔,而且深綿細長,一分鐘呼吸一至兩次可矣,氣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一身酥軟如綿,美快無比。真息沖融,真氣從之,流注氣息之薰蒸,如春暖天氣熟睡方醒,其軀體四肢之暢快恬適,確實難以言語來形容個中之妙味。 第五階段功夫初期的技擊表現與前四階段的技擊表現一樣,應用價值不大。第五階段末期,進入三層功夫的第一層功夫,尚有一定的技擊作用,但技擊時主要用十三法,所以只能算技巧,才完成陳式太極拳第一層的功夫。為何如此說?因為第一層功夫的后期,即前面所講第五階段的后期是求內外六合,調整身法,尋求內氣貫通,達到節(jié)節(jié)貫穿的階段。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妄動,因而在推手還無法應用如意,對方會找這些薄弱環(huán)節(jié),或者故意誘使你產生頂、偏、丟、抗的毛病而出奇制勝。因為推手時對方的進攻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時間,而是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使你受力失重,或被迫退步,勉強地化去來力。當然,如果對方進攻速度較慢,勁力短,進逼不緊,給了調整身法的余地,你也能比較理想地化掉對方的進攻??傊?,第一層功夫期間,不管進攻和走化都是勉強的,往往是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此時沿未完全達到舍已從人,隨機應變,雖能走化,但不屬技巧勁,還會出現丟偏和頂抗等毛病。所以《拳論》說"二陰八陽是散手"。 第二層次,從體用技擊意義上來看,主要用內氣,懂得整走,聽勁,靈勁,化勁功夫;從身體感覺而言,身體足動作,練拳時如身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一切皆自如。要想拳練好,必把圈練小,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步驟,即由大圈到中圈,中圈到小圈,小圈到無圈,所謂"圈"并非指手腳運行的軌跡,而指內氣疏通。這一階段是由大圈至中圈的階段。 六、充內氣,實其腹 為穩(wěn)固根基,充實內氣,要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扎穩(wěn)下盤,以促使內氣的充實和飽滿?!度摗氛f:"根本固而枝葉榮";"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這里所指的"根"實意為下盤,指下體腿而言,枝葉為上肢,"源"實為人體發(fā)電機----下丹田,下丹田所生元氣實為諸氣之本,根源于腎通于丹田,稟賦于先天。 此階段較前大不相同的是呼吸方式,前面五階段練拳時均采用自然呼吸,即順呼吸法,至此為增加內氣,每招每勢采用逆腹式呼吸。何為逆腹式呼吸?吸氣時逐漸收縮腹肌而腹部凹陷,呼氣時腹肌自然放松而腹部逐漸凸起。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正常的套路練習外,還要加練輔助功,如《陳式太極拳生功》中講到的靜坐養(yǎng)氣法,渾元至極。采用大馬步、弓步、丁步都行,練拳前后,堅持1小時到2小時的樁功,逆腹式呼吸行氣,發(fā)展力量和耐力。用后尾直徑6--8cm,長3米的白蠟木桿,每天用攔、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將拳架內的單勢發(fā)勁抽出來單獨練習,以增加在根基穩(wěn)固,內氣充實情況下的蓄發(fā)力。這樣練習兩年可進入第七階段的功夫。 從技擊而言到此時功夫雖然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xié)調,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練習的情況下,內外也能夠合,但內氣還是比較薄,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進攻尚能夠舍已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而一遇勁敵,就會感到朋勁不足,有欲將身法壓偏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倚不偏,八面支撐立于不敗之地的身法,還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引進和發(fā)出對方,較生硬和勉強,這就是"三陰七陽猶覺硬"。 七、覺靈敏,知已彼 此階段是由中圈而至小圈階段,功夫已顯高深造詣,接近成功。對具體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意、內氣運行、注意事項、呼吸與動作的配合都已完全掌握,但練習中還應注意伸手、邁步有身臨萬丈高崖之感,眼神如捕鼠之貓,動作如翱翔之鷹,身形輕靈矯健,意識反應及皮膚觸覺十分靈敏。這一階段主要是練習全身空靈,身體皮膚感覺的靈敏性,就是接受信息傳遞采取行動的應急反射。練習太極拳的人,隨功夫的加倍,這個應急反射過程隨之加強,直至接受信息傳遞如閃電,應急反射如射箭。這一階段仍應按前段練習套路和輔助功,經常練習推手,鍛煉聽勁、靈勁,練拳時,功應內收;氣行于外的表現和纏絲勁的外形動作,也應內收縮小。練好這階段功夫的要求,必須以充實的內氣做后盾,使內氣充盈丹田,貫注全身,內至臟腑經絡,外至肌膚毫發(fā),全身和部們如電充身,觸覺極其靈敏。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遇對手交手,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一舉一動,如在水中兩足已浮起不著地,一般練習三年時間可至下一階段的練習。 在技擊方面,與上階段功夫差別很大,第六階段是化勁,即化掉對方進攻的力,解除本身的矛盾,使自己主動對方被動。而這一階段則可連化帶發(fā),其原因是內勁(內氣)已非常充足,意氣已換得靈勁,周身組成的體系比較鞏固,格斗時已具備"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彼緩動,已彼動,后發(fā)先至"的功力。推手時,對方的進攻威脅已不大,觸著即自然變換身法,能易如反掌地將其來力化解。處處意在先,動作小,發(fā)勁干脆,落點威力大,所以說"四陰六陽類好手"。 八、圈欲小,得機勢 圈欲小意指由中圈到小圈的時期,內勁在體內的表現,象是一股熱流發(fā)于丹田,隨意識引導,由根到梢,由內到外,綿綿不斷地遍布全身,每時每刻都有肌膚發(fā)脹、手指發(fā)麻、腳跟發(fā)重、頭頂發(fā)懸、丹田發(fā)沉、膀胱發(fā)熱的感覺。拳練到此階段,每練一趟拳,到停式時,立正心中神氣一定,都覺得下部(陰矯穴處)像有一物在萌動。起初不太經意,每天練拳有的時候內氣功,也有不動的時候。時間一長,動起來有很長時間,有的時候也不動。慢慢練拳在停式時,心中一定,像有遺泄漏之感,這時與練氣功修道中所說的真陽發(fā)動相同,練靜坐是靜中求動,但練太極拳是動中求靜,靜極也動。隨著練拳日久,周身有發(fā)空景象,真陽有發(fā)動欲泄的情形,自己覺得身子一絲不敢動,有一動就要泄的感覺,這個時候練拳,意想氣沉丹田,下邊用虛靈之感,提住谷道,即意想提肛縮腎、意守丹田。當意守丹田時,陽物即收縮,萌動者移到丹田處,這個時候全身暖暖融融似的,真氣綿綿不斷。每遇到這種情況,先意想丹田,再進行練拳架,內外總是一氣,緩緩悠悠,平平穩(wěn)穩(wěn),覺得四肢融融,綿綿虛空。如果在睡熟時,忽然覺得四肢空空,全身融融和和,像沐浴的景象時,可意守丹田,配合外呼氣,這樣可化欲泄之物。從體用而言,到此階段,功夫可達得機得勢、舍已從人的階段。能隨順化解,不頂不抗,對方控制住我的手(梢節(jié)),我以肘肩來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襠勁與手臂采化解。此時練拳時以聽勁、靈勁為主導思想,交手時以化勁為主,全以至柔至剛內氣為主,十三用法已成輔,大道至簡,大道至易,愈向高級愈簡單,愈往高級愈自然。 九、圈變無,成太極 功夫至此是由小圈而至無圈,有形歸無跡階段。拳論中愈:"一氣運來志不停,乾坤還氣運鴻蒙,運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在技擊方面表現為:全身無處不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身如火藥,一動即發(fā)。所以說:惟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此時人體像充滿氣的皮球一樣,用力越大,反彈力越強,將球拍得越重,它跳得愈高,"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 第三層次,從體用而言,功夫已由五陽并五陰的太極歸于無極,進而成神化層次,與對方交手,不見其形,只用神意控制對方。一切都在神意中,寂然不動可降千軍萬馬。從身體直感而言,到這層功夫時,身體愈加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情景時心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下沉?!度洝酚?神氣四肢,總要完整,一不完整,身必散亂,必至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變化無窮,神鬼莫測,是對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境界的形容。功夫至此,運動變化及技擊表現從外表難以看出,難以臆測,玄奧淵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為何如此?因內氣已達皮膚之外,形成功力氣場,功夫愈高,氣場愈大,外力雖未接觸皮膚,動觸毫毛即有感覺,隨即化勁發(fā)擊,威力無窮。陳鑫有詩說:"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混沌,虛靈具一心,萬象五蘊,縮然不動若愚人,誰知有陰陽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縱有那勇犯過人,突然來侵,傾者傾,跌者跌,莫測其神,且更有,去難進,如站在圓石頭上立不穩(wěn)。實在險峻,后悔難免隕,豈有別法門,只要功夫絕,全憑一開一合,一意橫掃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