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為了不發(fā)動戰(zhàn)爭,便開始用女子和親來維持雙方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
這種政治聯(lián)姻大部分都是有目的的。
有的君王為了表示自己對另一國家的重視,就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過去,有的舍不得自己女兒的,就在外族人中找一個女子進行封賞代替公主出嫁。
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如此,
四大美女之落雁王昭君的和親,
不僅讓漢朝和匈奴保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也結(jié)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zhàn)亂,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和發(fā)展。
王昭君遠嫁到邊疆后,可謂是福禍相依,幸運的是她和她的丈夫琴瑟和鳴,過的十分恩愛,不幸的是,
匈奴人獨特的嫁娶世襲制讓她近乎崩潰。
主動請纓和親塞外
王昭君生長在江邊的一個普通小鎮(zhèn)上,她是父母求子多年才盼來的孩子,
因此家中老小都對她寵愛有加。
長大后的王昭君十分貌美,頗有“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之態(tài),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是個不可多得的才貌雙全之人,所以當漢元帝選秀女時,她便被推選了上去。
但是因為沒有給宮廷畫師銀錢打點,而遭到他的報復(fù),在給王昭君畫人像時故意在她的眼下添了一顆痣,那就是克夫痣。
漢元帝在一看到這張畫像時便丟棄在一旁。
所以王昭君不得不在宮里只做一名小小的宮女,因為容貌的艷麗還時常被人拉幫結(jié)派的欺負,久而久之,
王昭君便想逃離皇宮。
可是,沒有到年紀的宮女是不能出宮的,她又沒有一個好的時機溜出去,好在,這個機會沒有讓她多等,
有另一種方法可以讓她逃出這里。
匈奴投降歸順漢族后,漢元帝便想通過和親的辦法永遠牽制匈奴,可他舍不得女兒年幼遠嫁塞外,大臣們也你一言我一句的,
誰都不肯讓步。
這時,還是宮女的王昭君抓住機會,主動提出可以代替公主出嫁,漢元帝大喜,
立馬給她安排良辰吉日,不日就出嫁。
可當漢元帝真正見到王昭君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后宮中竟有如此貌美之人,
而且才華橫溢,悔得腸子都青了
,可是呼韓邪單于已經(jīng)見過王昭君了,也沒有辦法換人了。
就這樣,漢元帝以公主禮儀把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但是也成就了一段美好且短暫的姻緣。
三嫁匈奴人
匈奴邊疆有一個十分不符合常理的民俗,那就是嫁娶世襲制,
只聽說過皇位世襲制的,沒聽過嫁娶還能世襲制。
原來是邊疆環(huán)境艱苦,而女人的作用只是為了繁衍后代,所以后來便有了這個習俗,子承父妻,雖不符合倫理,但也沒辦法,
王昭君只能客隨主便,入鄉(xiāng)隨俗。
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的時候,呼韓邪單于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雖年紀上有所差別,但他對妻子王昭君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
兩人特別恩愛。
王昭君從漢朝帶來了植物種子和縫紉技術(shù),還教給匈奴人怎么使用,她經(jīng)常勸呼韓邪單于多發(fā)展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不要總是打仗。
可是好景不長,嫁到匈奴的第四年,丈夫呼韓邪單于病逝,王昭君連忙上書請求回到漢朝,可是漢朝為了維持兩國之邦的友誼,
駁回了她的請求,很自私的讓她繼續(xù)留在邊疆。
王昭君再度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無奈之下,她只能按照習俗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雖沒有血緣關(guān)系,但還是令人難以接受。
不過好在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在位期間所采取的種種制度,
讓匈奴的經(jīng)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最重要的是,他對王昭君十分溫柔體貼,可以說,王昭君嫁入匈奴的這數(shù)十年里,過的是很幸福美滿的。
只可惜,王昭君的第二段婚姻也很短暫,復(fù)株累單于在位11年便去世了,這個可憐的女子喪失了兩任丈夫,心中的悲痛不言而喻。
于是她便再次申請想要回到漢朝,可是最終也沒能成功。
可怕的是,她的人生還沒有結(jié)束,只要她還活著,就需要一直改嫁,這次,
下一任單于是復(fù)株累單于同父異母的弟弟。
此時的王昭君已經(jīng)精疲力盡,這種屈辱換了哪個女子能堅持下去,她終日郁郁寡歡,最后因病去世。
王昭君至死也沒有回到那個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
她卻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漢朝和匈奴的和平。
福禍相依,熟非對錯
昭君出塞無疑是一場政治較真的犧牲品,可是福禍相依,這對于王昭君來說,
也是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如果在漢朝,君王逝世,后宮妃子大多數(shù)是要陪葬或者發(fā)配去守皇陵,最終青燈古佛了此余生,而王昭君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并且第二任丈夫體貼入微,也算一個好的良人。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教匈奴人識字念書,促進漢文化在匈奴的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從此在中原和邊疆都留下了美名。
在古代,女子向來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quán)利,王昭君在這場政治權(quán)利的中心,
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
她兩次請求回到故鄉(xiāng),可都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駁回,漢朝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了王昭君的一生。
昭君死后被匈奴人葬在了大青山,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
因昭君墓上青草如茵,后又稱她的墓為“青冢”。
結(jié)語
民間都在傳王昭君是天上下凡的仙女,可見王昭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她的出現(xiàn),連接了兩國之間的交流,促進了友誼和民族團結(jié),
更是改變了匈奴的整個發(fā)展趨勢。
她沒有因為命運不公的安排而忘記自己的使命,到死都在教導(dǎo)自己的兒孫不要蠻橫無理的打仗,不要發(fā)起沒有必要的戰(zhàn)爭,
要和鄰國之間友好相處。
雖生為女子,但是王昭君的格局實在令人佩服,她的一生都奉獻在了兩國連接之上,
她的出塞是歷史上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