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哭鬧是孩子任性的一種表現(xiàn)。有關(guān)的研究表明,在許多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任性行為。任性的孩子,主要表現(xiàn)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得到滿足,不滿足就大吵大鬧,“偏不”,“就不”不離口,無論家長怎么勸說也不頂用,難以克制自己。
孩子的任性,不僅給大人帶來了許多不該有的麻煩,而且還會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甚至會影響到他一生的發(fā)展。因此,我們要注意從小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和傾向。
1.盡量及時地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對于孩子的合理需要,我們應(yīng)該想辦法盡可能及時地滿足他,而不要總等到他哭鬧后才給予滿足,否則就會強化孩子以哭鬧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的傾向。
2.對孩子的任性行為不輕易退讓和寬容。成人一旦拒絕了孩子某種不合理的要求后,必須嚴格履行自己的諾言,任憑孩子用哭鬧、糾纏等手段相威脅,也決不能動搖。在這方面,成人的態(tài)度要明確,立場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心軟,就答應(yīng)孩子的無理要求;否則,一次,兩次,孩子摸透了成人的“脾氣”后,就會用這種辦法來作為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同時,成人的態(tài)度要始終保持一致。不要父親堅決不給的,母親給;也不要父母不給的,爺爺奶奶給。只有這樣,孩子的任性行為都有可能得到徹底地糾正。
3.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在發(fā)脾氣時,成人要設(shè)法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硬要某種東西,成人可以把它藏起來,并說:“你聽,外面有什么聲音?”最后帶他到外面去走一下。隨著注意力的轉(zhuǎn)移,孩子一般也就不再提出剛才的要求了。
4.讓自然結(jié)果教育孩子。比如,孩子不按時吃飯,無論你如何說他也不聽,尤其當他以此來要挾成人來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時,那就讓饑餓這種自然后果來懲罰他,讓他知道吃飯的意義,使他從經(jīng)驗中獲取判斷力。比如,有一次午飯時分,我的孩子曉曉突然提出要吃肯德基,她媽媽說可以星期天去吃,但曉曉卻堅持“不去吃肯德基就不吃飯”,她氣急敗壞地將筷子扔到地上......,一家人吃完了,曉曉仍堅持自己的態(tài)度,我耐心地說:“你不吃午飯,我們就要收拾碗筷了。”曉曉打開電視看電視了,壓根就不理我的話。她媽媽收拾完桌子,上班去了,我也不再理會曉曉埋頭寫作去了。饑腸轆轆的曉曉背起書包上學(xué)去了,她被饑餓折磨了整整一個下午,回家后主動認錯,并打開冰箱自取食品,狼吞虎咽,從那以后,曉曉再也不敢輕易提出不合理要求了。
5.利用“不予理睬”的方式。
即面對任性的孩子,只說一句警告的話,然后通過以下的幾個步驟糾正他。
①面對孩子的種種理由與各種胡鬧行為,采取不解釋、不勸說、不爭吵的辦法,否則就會強化他的爭吵、胡鬧行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時間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
②如果孩子進一步胡鬧,且使你難以忍受時,可以暫時離開現(xiàn)場。這時仍然保持不批評、不與之講道理、不打、不罵的態(tài)度。
③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告訴他:“你剛才胡鬧是不對的,現(xiàn)在你情緒穩(wěn)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后你再這樣,我們?nèi)匀徊粫砟?。?/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