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和洪秀全,堪稱一對生死冤家。咸豐皇帝登基的第一年,洪秀全就在金田發(fā)動起義,咸豐皇帝在位的十一年期間,整整和洪秀全的太平軍斗了十一年,每天都在為與太平軍的戰(zhàn)事憂心忡忡,每天都在為鎮(zhèn)壓太平軍而焦頭爛額。甚至直到咸豐帝病死的那一天,洪秀全的起義依舊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簡直讓他死不瞑目。兩人是名副其實的死對頭。
但離奇的是,咸豐皇帝和洪秀全水火不容,兩人卻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都曾對此人恨之入骨。這個人就是咸豐時期的安徽軍閥苗沛霖。苗沛霖,字雨三,安徽鳳臺人。苗沛霖的出身經(jīng)歷和洪秀全有幾分相似,最初也是一個窮秀才出身,也曾朝夕苦讀,夢想金榜題名,過上高官厚祿的富貴生活。但因為時乖命蹇,苗沛霖屢屢名落孫山,人到中年依然家徒四壁,窮困不堪。
苗沛霖不甘心一輩子就這么在平庸窮苦中度過,心中時刻想干一番事業(yè)出人頭地。機會終于來了。太平軍起義之后,各地的豪紳富戶為了保護家產(chǎn),紛紛出人出資組織團練,苗沛霖有了用武之地。他頗有用兵治軍之才,自告奮勇充當團練的頭目。在他的組織糾結下,安徽皖北一帶的團練聯(lián)合起來,擁戴苗沛霖為首,成了一支數(shù)萬人的地方武裝,苗沛霖儼然成了坐鎮(zhèn)一方的軍閥。
手里有了兵權,苗沛霖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眼看天下大亂,清朝和太平軍殺得你死我活,于是有了主意。他以自己手里的兵力和地盤為砝碼,在清朝和太平軍之間左右搖擺,時降時叛,反復無常。清朝和太平軍都想拉攏他為己所用,爭相對他封官許愿。咸豐帝封他為川北道布政使、督辦淮北團練,正二品的前程,洪秀全則直接封他為“奏王”。
然而即使如此苗沛霖仍然不滿足,他的自我膨脹的野心不可抑制,在1860年自立為“天順王”,建立起“天順王國”,以國王自居。他看到清軍占據(jù)戰(zhàn)場上風,馬上戴上頂戴花翎,跟清朝一起攻打太平軍,在一次戰(zhàn)斗中他甚至活捉了太平軍名將陳玉成。如果太平軍大兵壓境,他馬上又披頭散發(fā)紅布包頭,跟著太平軍一起沖鋒陷陣,先后攻陷過清朝控制的壽州城等重鎮(zhèn)。
苗沛霖自視甚高,他表面上和咸豐帝、洪秀全虛與委蛇,內(nèi)心深處對他們卻都鄙夷不屑。他曾經(jīng)寫過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諷刺洪秀全,下聯(lián)諷刺咸豐帝,流傳一時:“什么天主教,敢稱天父天兄,喪天倫滅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攪得天昏,何時伸天儀討天威,天才有眼;這些地方官,盡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憐福地名區(qū)鬧成地獄,到處抽地丁地稅,地也無皮。”把洪秀全和咸豐帝都貶斥的一無是處。這幅對聯(lián)流傳頗廣,同時惹惱了洪秀全和咸豐帝。
但由于當時戰(zhàn)況膠著而激烈,咸豐和洪秀全都不愿再平添一個強硬對手,因此都對他竭力容忍,不敢動他,仍然想千方百計把他拉過來,苗沛霖得以如魚得水,在兩者之間游刃有余,過足了地頭蛇的癮。然而正如歷史上的呂布、吳三桂一樣,兩面三刀、反復無常的人,最終都會喪失所有人的信任,死的很慘,苗沛霖也不例外。
同治二年春,清朝占據(jù)全面上風,太平軍起義即將告終,苗沛霖趕緊再度投靠清朝。此時主持大局的是慈禧太后,她和清朝大臣都對苗沛霖極為反感,咸豐和洪秀全都不敢動苗沛霖,慈禧卻敢,下旨讓苗沛霖解散團練。苗沛霖惱羞成怒,徹底與清朝翻臉,再度起兵造反。此時清朝沒了太平軍掣肘,全力猛攻苗沛霖,亂世軍閥苗沛霖最終兵敗身死。
參考資料:《苗沛霖及其集團的敗亡》《懷才不遇的苗沛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