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8年,七夕。
這是南唐后主李煜來到大宋京師的第二年。
這一日,是李煜的生日。
他先寫下一首《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收住筆,眼淚卻撲簌簌滾落下來。
小周后陪在身后暗自垂淚。
他又寫下一首《虞美人》,并讓歌姬彈唱。
這一切,早有耳目報知宋太宗趙光義。
他看著紙上 謄 抄來的詞句,眼光陰冷下來。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strong>
既然憂愁,自然應該“借酒消愁”。
宋太宗給南唐后主李煜送去一壺酒,勒令送酒的太監(jiān)眼看著李煜喝下。
李煜將酒飲盡,不久倒地,身子蜷縮,頭足相就,非常痛苦地死去了。
有人說,酒里被放了“牽機毒”,
這種毒藥,飲下后人的身體會蜷縮成一張弓一樣,所以叫做“牽機”。
千古詞帝,就此殞命。
有人說,《虞美人》之后,世上再無李后主。
信哉斯言。
南唐后主李煜,這樣一個傳奇的人物,他的前半生“車如流水馬如龍”,
到了后半生,卻變成“問君能有幾多愁”。
其實,李煜的一生,恰恰被寫在了他自己的8首詞中。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李煜是一個矛盾的人。
這種矛盾,很大程度是由于面對外力扭轉而身不由己的無奈。
在他骨子里,有一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
但這種淡泊,卻不得面對他必須登基為帝的現(xiàn)實。
曾經(jīng),大哥李弘冀氣勢洶洶,對于排行第六的李煜非常忌憚。
因為李煜天生異相:豐額駢齒、一目重瞳。
在古代,“重瞳”可是帝王之相,因為當年的大舜后來的項羽都是這樣。
史書上說,為了避禍,李煜寄情山水,表示自己無心政事。
那段時間,他像是一個“富貴閑人”,寫過很多閑淡安適的詞,比如《漁父》: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但或許,這才是李煜想要的生活,說是避禍,其實他早已向往這種生活。
無奈的是,雖然排行第六,但前面五個哥哥都已夭亡。
李煜只能做了國君。
做國君,很多事要隱而不發(fā),內(nèi)心隱忍,
但李煜骨子里其實是文人情懷,
這樣的人,身居帝位,就成了后世一個很形象的說法:“犬耕”,
——讓狗來耕地。
這自然是很難調和的矛盾。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一直深陷于矛盾之中。
包括對自己的弟弟李從善。
當年,有大臣勸諫他們的父親李璟說:
皇子從嘉(李煜本來的名字)生性淡泊,恐不能肩負大任,
不若傳位于皇子從善。
李璟大怒,他罷黜了大臣,堅決讓李煜遷入東宮,成為太子。
因此,登上帝位的李煜面對弟弟李從善也很矛盾。
多少會有猜忌,奈何兄弟情深。
后來,趙匡胤接替北周政權,建立大宋,胸懷大志的趙匡胤頻頻派兵南下。
公元971年秋,李煜讓弟弟李從善北上入宋朝貢,結果被扣留在汴京。
李煜對趙匡胤表示臣服,希望能放李從善回國,但不被允許。
據(jù)說李煜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于是寫下了這一首《清平樂》。
但此時,李煜面對的萬里河山,早已內(nèi)憂外患。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北宋多次暗示李煜歸降,但他就是不肯。
公元975年,趙匡胤派兵攻入南唐國都。
經(jīng)過一年多掙扎,最后李煜遞上降表,自己躬身入宋。
臨行前,他去了太廟,見了先祖的牌位,聽聞教坊彈奏的別離曲。
李煜心頭千仇萬恨,熱淚橫流,但終究沒有辦法,還是只有被押北上。
對于內(nèi)心脆弱的李煜,即使強裝做堅強,都是一種折磨。
昨夜風兼雨,簾 幃 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xiāng)路穩(wěn)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和小周后一路北上,到達北宋京師。
宋太祖趙匡胤見了李后主,責備他“不聽話”,所以封他做了“違命侯”。
李煜身心煩悶,日日飲酒。
在同一年,趙匡胤因為“斧聲燭影”離奇去世,他弟弟趙光義登基,成了宋太宗。
宋太宗改封李煜為“隴西公”,同時冊封小周后為“魏夫人”。
這樣的生活,看似尊崇,實則屈辱。
尤其是,趙光義對小周后垂涎欲滴。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說起降宋后的屈辱生活,或許很多人不能理解,
畢竟,作為亡國君主,還能夠飲酒寫詞,除了內(nèi)心苦悶,生活沒有太大的苦厄。
但其實,李煜遭遇的,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按照宋制,有封號的女子必須定時進宮朝拜天子,
被封為“魏夫人”的小周后自然不能例外。
可是,入宮后唯獨小周后滯留在后宮,夜不歸宿。
期間發(fā)生了什么,想想也能知道。
當時的李煜,心急如焚,他四處打探宮里消息,
知道半個月后,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才被送回府中……
據(jù)說趙光義陰險惡毒,他不僅恣情蹂躪小周后,還讓宮中畫師畫下當時的場面。
如此情形,如何能忍?
但忍不了,又能如何?
所以李煜只有整日醉酒,麻醉自己。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的人生,很鮮明地被劃分成了前后兩部分。
他的詞,也就有了很大變化。
王國維說,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他認為李煜保留了一顆赤子之心,因此在詞中也有一股“純?nèi)恢畾狻薄?/p>
但這種“純?nèi)弧?,更像是蚌殼中的珍珠—?/p>
是因為生命之中落入了沙子,一番折磨,才成了珍珠。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世間充滿假象,只有痛苦才讓人清醒。
從“一朝天子”淪落為“階下囚”,李煜的心中是苦悶的,
但是,這種苦悶最后其實是沒有人可以分擔的。
即使是小周后,入宮之后歸來便早已不再是曾經(jīng)的小周后。
因為無人理解,所以李煜的痛苦就更加深刻。
入宋之后,李煜寫下30首詞,
正因為這30首詞,才讓他真正成為了“千古詞帝”。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李煜的“絕命詞”。
有人說,從這首詞里,趙光義認為李煜有“復國”之念。
其實還有一個前提被很多人忽略了。
當時的李煜,雖然淪為“階下囚”,但他的名氣依舊遠播。
據(jù)說,李煜的詞,在當時流傳很廣。
他寫的每一首詞,幾乎都能在宮外傳播。
在這種情形下,趙光義怎么可能讓李煜活下去?
就算沒有復國之念,但你哪能知道,他在哪天會寫出什么樣的句子?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煜被殺是遲早的事情。
而“生于七夕,死于七夕”,讓這位“詞帝”,更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詞人不幸詞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這樣的句子,其實特別讓人惱恨,這意味著當我們讀到美好的詩詞時,
在這背后,或許就隱藏了很多凄酸苦楚的故事。
有時候這樣一想,竟然就不想讀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