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孫溫繪制《紅樓夢》圖畫
八、九月間的一天,大觀園里含章蘊(yùn)秀的幾位女子,黛玉、寶釵、迎春、惜春等,齊聚于三姑娘探春的秋爽齋。最憐惜女兒們的寶玉自然也不會缺席,捧著一枚花箋興沖沖趕來。原來,生長于富貴繁華之地女兒們別有一番靈慧心思,正籌劃著一樁美事——結(jié)社雅集,以詩會友。
起社的念頭源自探春的詩意情懷,幾日前,她因貪戀月色清景,流連于桐樹下不忍就寢,以致感染風(fēng)寒。她靜思前朝人事,欣羨古人與三兩知己在林泉山水吟詩作賦,往往成千古佳話。文采精華的探春素有見識,怎么忍心自家的韶光美景無人吟詠,虛度年華?而她心中更藏著一個壯志:閨閣詩作亦不遜于古今須眉。
待身子大好,探春立刻向園中廣派請?zhí)?,匯集園中有才學(xué)者。引用花箋上的文字,此次結(jié)社,正是“孰謂雄才蓮社,獨(dú)許須眉;不教雅會東山,讓余脂粉耶?”
且看參與起社的,唯有寶玉一名男子,可是欲與女兒一較詩筆?非也,他身處于環(huán)佩裙釵中,更像是一位見證者、與有榮焉的欣賞者。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jié)海棠社插畫
雖說是閨閣游戲,探春等人也當(dāng)作正經(jīng)事對待,頭一件便是擬名號、定社規(guī),一言一語,好不熱鬧。趁著眾人興致正濃,探春做主此刻先起一社,請“稻香老農(nóng)”李紈出題,“菱洲”迎春限韻,“藕榭”惜春監(jiān)場。
李紈想起方才府里抬進(jìn)的兩盆白海棠,便定了海棠詩。社中成員并沒見過那兩株海棠,竟是未賞而先吟。寶釵還道,詩賦乃寄興寓情之作,不必等到親眼見了再作。
白海棠
出題人已是隨意,限韻者更是全不操心,一切聽?wèi){天意。只見迎春從書架中抽出一本詩集,隨手一翻是首七律,便定了詩體;再吩咐丫鬟隨口說個字來,得了“門”字韻;最后讓丫鬟從韻牌匣子中抽出四字,定了每句的韻腳。于是,寶、黛、釵、探四人便要以《詠白海棠》為題,各作一首韻腳為“門、盆、魂、痕、昏”的七律。
題目雖尋常,眼前卻無物可寄興,加之寶玉道“門、盆”二字不好做,可知不擅作詩的兩位社長給大觀園的公子姑娘們出了一道難題。
三寸長的“夢甜香”裊裊飛煙,構(gòu)思時間倏忽即逝,四位社員構(gòu)思的模樣各有神趣。
探春最先有了詩句,提筆寫來并修改了一回,第一個交了詩稿。寶釵在一旁沉靜思忖,遲遲不肯動筆,一旦寫出便交了作品,此時香還余一寸。
在探、釵冥思苦想時,黛玉仿佛身在局外,自顧自蹲在一旁無聊地打發(fā)時間;寶玉急得在回廊上踱來奪去,自然是為想不出好句子煩惱,但更多的,是看時間將盡,為黛玉著急。
寶玉先后道:“你看他們都有了。”“了不得,香只剩下一寸了!”“我可顧不得你了,管他好歹,寫出來罷。”寶玉總算是在截稿前作了首像樣的詩。
清代孫溫繪制《紅樓夢》圖畫
李紈準(zhǔn)備點(diǎn)評詩作,又向黛玉催稿。黛玉不急不徐,先道一句:“你們都有了?”便在案前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人。好一個“擲”字,一個瀟灑超然的動作,暗傳黛玉才思之敏捷。眼前這幾位才子佳人已是人間精華,而黛玉又在這幾人之上,竟是不動聲色,信手拈來!先前她不肯動筆,不睬眾人,可真是吊足了寶玉與一眾社員的胃口,還有無數(shù)讀者的好奇心。
眾人都知曉黛玉筆下的功力,自然趕來圍觀,只見署名“瀟湘妃子”的宣紙上寫道: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fēng)夜已昏。
幾乎是一句一聲贊嘆:“從何處想來!”“果然比別人又是一樣心腸。”眾人皆欲推此詩為上。
海棠花開,嫵媚嬌艷,多呈現(xiàn)一種較桃紅色略深的淡紫紅色。海棠花被古人視為“國艷”、“花中神仙”,“海棠紅”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彩色之一。而賈府的海棠花卻是稀有的白色,府中眾姝能夠未賞而作,可知她們外在的家世、內(nèi)在的學(xué)識都是最頂尖的。她們詠海棠,自然不屑贊其富麗華貴,而是注重寄予個人的性情與修養(yǎng),才不負(fù)曹公“清凈女兒”的芳號。
清朝改琦繪所繪林黛玉
作為女兒輩的第一人,她的海棠詩起句便是不凡,從賞花人的姿態(tài)起句,半卷半掩,既有心一睹花容,又呵護(hù)備至,將周遭布置調(diào)整至最佳觀賞環(huán)境。
再看這株海棠,非是人間凡品,故非冰玉不能栽培,因而也有梅雪一般的空靈仙姿。這便有了全詩的警句“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句化用前人“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之珠玉,令白海棠兼具白梨、白梅之風(fēng)致。
潔白的海棠仿佛從天上來,恰似月中仙人縫制的白色衣衫,而閨中多愁善感的少女正好可用它來擦拭淚痕。這便是頸聯(lián)用意新奇的流水對,清雅的比喻更是巧思無雙。
尾聯(lián)既是寫花,也在喻人。海棠難言,賞花人也無知音訴說一腔心事,花與人嬌羞默默,獨(dú)自面對西風(fēng),迎來又一個凄清的黃昏。
這首海棠詩,與詩社的其它同題詩相似,沒有厚重的思想表達(dá),突顯的是才華一項,是紅樓女兒們一次才情的切磋與綻放。黛玉這首詩將海棠的素白纖媚,與自身的裊娜風(fēng)流展演得淋漓灑脫,似涓涓溪流順勢流淌,不著一絲雕飾痕跡。眾人評此詩“風(fēng)流別致”,實(shí)至名歸。
如此人間罕見的佳作卻未能在詩社奪魁,李紈將狀元之位賜給“蘅蕪君”寶釵。她道:“若論風(fēng)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寶玉有心爭論,黛玉對這個結(jié)果卻不置一詞,且看寶釵詩作: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李紈初賞這首詩,便道“這詩有身份”。到底是蘅蕪君,起筆“珍重芳姿”便把名門淑女自矜自重的意態(tài)描摹出來。她本是樸素淡然的人兒,不愛花粉,不喜繁奢,難得她總能保持中庸溫厚的性子,對誰都是一般的和善體貼。她筆下的海棠,無意艷壓群芳,反而把院門深掩,生怕被人瞧了真容。而這不顯山、不露水的姿態(tài)偏是“淡極始知花更艷”,洗凈胭脂浮華之色,招來冰雪清潔之魂。
清朝改琦繪薛寶釵
她亦知“物不平則鳴”,大多詩作流淌著一股悲愁之情,而儒家的傳統(tǒng)詩教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如果詩家一味地悲苦無限,豈不讓人失去理性,而無法從詩中得到應(yīng)有的教益?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生命成熟而雍容的態(tài)度,也是寶釵平生修養(yǎng)的準(zhǔn)則。所以她才說:“愁多焉得玉無痕?”昔年,舜之二妃淚灑竹林,從此竹子上便留下斑斑淚痕,是為“湘妃竹”。若玉也沉溺于人間悲情,恐怕也要像斑竹一樣淚痕點(diǎn)點(diǎn)。寶釵此言,正是看淡人世情愁的沉穩(wěn)大氣,也是向世人委婉的善意勸誡。
寶釵之才不讓黛玉,而她活得更現(xiàn)實(shí),重德不重才,總以女德、女工為要,也時常以這種生活態(tài)度規(guī)勸身邊姐妹。寶釵守拙而本分,不似黛玉的性靈飛揚(yáng)。黛玉的文采只可興嘆,而寶釵的風(fēng)度卻可供人學(xué)習(xí)。是以李紈稱贊瀟詩,更推重蘅稿,或許因她身負(fù)管教賈府女兒們的責(zé)任,希望寶釵的作品能給詩社成員幾分正向的啟迪。
最絕的還是社后好戲。起社次日,湘云入了園子,和寶玉、眾姐妹說笑,得知黛玉等人結(jié)社這等雅事,急得不得了,直說要入社,哪怕是掃地焚香也情愿。眾人便把題目與韻腳告于她,請她補(bǔ)作詩方可入社。
誰知,湘云說笑中,心里便有了兩首,不待推敲便要錄出,驚得眾人只是不信,說她們那四首已是想絕了,湘云哪有許多話說?只見湘云寫道: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lán)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guān)倩女欲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墻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玉燭滴乾風(fēng)里淚,晶簾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訴,無那虛廊月色昏。
寶玉昨日說“門、盆”二字難作,湘云提筆寫就,兩首詩的意思竟截然不同。第一首言神仙降臨京都,栽種一株白玉一般的海棠;第二首說鮮花香草長滿了石階、院門,身處如此優(yōu)美雅致的環(huán)境,海棠花無論長在墻角還是盆中,都得其所了。而且“也宜墻角也宜盆”一句,不正是湘云隨遇而安、隨性灑脫的性格寫照嗎?而其它詩句亦是工整清新,不遜釵、黛。
清朝改琦繪《湘云醉眠》
最喜歡湘云的直率與憨直,她藏不住心思,一旦有了什么便坦然直言,有了詩意也立刻寫就,而非故弄玄虛。她的才思之敏似乎更在黛玉之上。相比于黛玉,湘云的詩作則少了幾分愁緒,多了十二分的爽利與豪氣,為詩社注入諸多生氣。
大觀園首次結(jié)社賦詩,乘興而聚,隨興而題,諸位詩翁各憑天分任性而詠,真真應(yīng)了那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后,詩社遂以“海棠”為名,不虛此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