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tǒng)的嚴厲專制,到后來流行的“愛與自由”,兩代人的童年經(jīng)歷著不一樣的養(yǎng)育潮流。
但是在嚴厲管教中長大的這一代父母,很少經(jīng)歷過真正的“愛與自由”,可能會在自己的養(yǎng)育之路上走向另一個極端,而這又會在孩子身上制造出新的“問題行為”。
在餐館,旁邊桌子的兩個小朋友扯了一盒餐巾紙,撕碎了玩游戲。他們互相追逐,把紙片扔到對方身上,碎紙掉了一地?!靶∨笥?,請你們小聲點,不要再扯紙了。”一位服務員對幾個孩子說?!昂⒆油嫱嬗螒蛱A?,他們這么小能做得住嗎?”旁邊餐桌上一位媽媽對服務員表示不滿?!澳愀依蠈嵶鴷翰恍袉幔吭亵[馬上我們就回家了!”一個爸爸沖著孩子吼了一嗓子,之后就轉過頭去聊天了。孩子楞了一下之后,看見爸爸沒有后續(xù)行動,繼續(xù)玩起來。后來另一位制止了自己的孩子繼續(xù)撕紙,兩個孩子才開始玩別的游戲。 服務員打掃了地面的時候,那位批評的家長繼續(xù)對同伴說:“孩子嘛,就應該保護他們的天性,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隨便制止,有利于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在北京一個書店,一名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里高聲讀書,被工作人員勸阻,不要影響其他讀者看書。結果男孩手指工作人員大罵:我抽你信不信!你哪只眼睛看見別人都在看書?……旁邊疑似男孩的母親走上前去拉住男孩,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p>
這個場景中,乍一看是孩子太任性,太自我,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父母。父母盲目地給予“愛和自由”,制造了孩子的“問題行為”。
01 父母自身缺乏界限,是“問題行為”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認為,“問題行為”甚至“問題兒童”不會憑空出現(xiàn)。每一個問題兒童都是從有問題的生活環(huán)境中出來的,受健康約束的孩子,不會無中生有地出現(xiàn)問題。
沒有界限,或者與界限發(fā)生沖突,這就是問題的來源。
孩子的行為態(tài)度和方式,是兩股力量——“所處的環(huán)境”和“我們對環(huán)境的反應”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結果。而這個“環(huán)境”,指的是父母和我們之間的關系以及生活的環(huán)境。
孩子或主動或被動地回應這種重要關系和環(huán)境,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父母界限的回應。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有界限,孩子才能有界限。孩子只能成熟到父母給他定的界限的程度,不會超過。
之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清潔工媽媽,省吃儉用疼愛孩子,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這個家庭難得買一次魚、蝦,每次都把魚肉和蝦肉給孩子吃,自己就吃剩下的魚頭魚尾,嚼嚼蝦皮。有一次孩子說:“媽媽你為什么不吃肉?!眿寢屝πφf:“因為媽媽愛吃頭頭腦腦,邊邊角角。你喜歡吃肉,你就都吃了?!焙⒆用看尉瓦@樣心安理得得享受媽媽的服務和謙讓。有一天媽媽生病了,買了一些魚,想自己補補。結果孩子看見媽媽吃魚肉,生氣地說:“這是我吃的,你該吃的是魚骨頭?!边@次,媽媽為孩子的自私流下了眼淚。
也許讓這位媽媽寒心的是,自己如此“愛”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如此自私。
而她應該反思的是:自己在養(yǎng)育上沒有“界限”養(yǎng)育了一個“自私”的孩子。當她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孩子后,孩子認為所有東西理所應當都是自己的,他不能體會別人也有需要。
一般父母可能不會“完全沒有界限”,但是我們卻常常沒有合理的界限,或者設置了界限卻沒有做到。而孩子會一直試探父母的底線,以父母所能容忍的最高限度來行事。
比如那幾個在餐廳跑來跑去的孩子,媽媽應該告訴孩子的規(guī)則是“不要浪費”和“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不要打擾別人”,但是她卻是只尊重孩子的“天性”,忽視“公共環(huán)境”和“公共資源”。
作為對媽媽這種界限感的回應,孩子當然會以自我為中心,自然不珍惜東西,不懂尊重周圍用餐的人。
爸爸可能會大吼大叫地制止,但是孩子們知道爸爸只是“光打雷不下雨”,他們會肆無忌憚到爸爸發(fā)脾氣為止,這時候如果爸爸說到做到,也許管用,但是爸爸卻多半不會追究責任,而是扭頭去聊天。
孩子發(fā)現(xiàn)了爸爸設置的規(guī)矩就是擺設,也就繼續(xù)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02 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不要以為孩子們肆無忌憚能讓他們能真的成為自己。實際上,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全。
就像你開車走在一條沒有畫行車道的新馬路上,你一定不敢放心地開車,因為太不安全了,總是害怕和旁邊的車碰上,不得不緊張地眼觀左右,忐忑前行。
相反,孩子天生追求“價值感”。對于有助于產(chǎn)生價值感的恰當規(guī)矩,孩子是樂意接受的。
有一次,孩子因為參加活動,回到家很晚了。超過了9點半,還有一些計劃的任務沒有完成。爸爸說:“今天夠辛苦了,這么晚,還是先睡吧。這兩條計劃就先不做了,明天再做吧?!焙⒆拥挠媱澅硪呀?jīng)堅持了一段時間,她已經(jīng)因此有了進步,所以不想放棄,于是反對地說:“不行不行,今天的事就得今天做,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我可以快點兒。”
孩子并不會因為規(guī)則覺得痛苦,反而是不按規(guī)則行事讓他覺得不舒服。
03“管教”不是懲罰,有效管教要講方法
雖然人天生就會自然抗拒約束,但是孩子天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作為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建立適應社會的界限。
不要怕“管教”孩子會難受,只要“管教”得當,孩子很小就可以接受“管教”。
一方面,有效的“管教”,需要建立在了解并遵循孩子的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之上。
也就是說,孩子要有能力去理解和做到恰當?shù)囊?guī)則。
因此,不同的年齡段,“管教”的重點也會根據(jù)孩子的成長需要有所側重:
出生的頭一年,孩子更多的是需要被保護,獲得被愛的安全感,父母需要的界限很少。
1-3歲的孩子,能夠學習對“不”作回應,也能夠了解不良行為有什么后果。比如危險情境中父母會說“不”,并直接把孩子抱走;暴力行為可以抓住孩子的手或抱開直到孩子冷靜,并在事后告訴孩子這會給雙方帶來怎樣的不愉快后果。他們可能還不理解你的理由,但是可以逐漸理解。
3-5歲的孩子,孩子可以更了解為什么要負責任,不負責任的后果,而且大人也可以和孩子討論。這時候孩子可以學習善待朋友,回應權威,有禮貌地表達不同意見,做家務等,而違反相應的規(guī)則,“暫?!薄ⅰ皼]收玩具”“不及時吃飯只能餓肚子”等都是適合這個年齡段有效的“后果”。
6-11歲的孩子,除了家庭,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和朋友上。這階段,在家里和去外面玩的時間平衡,制定學習目標,養(yǎng)成認真的學習習慣,時間和金錢的管理等都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這時候的父母對于孩子還是監(jiān)督和約束的作用,比如要求孩子堅持做一些必須要做的事;共同計劃和適當約束自由活動時間。
12-18歲的孩子,處于青春期,這個階段主要的事情是自我認同、職業(yè)的傾向、對性和認識和了解,價值觀的明確等等。這個階段的父母,要從“管理”的角色轉變?yōu)椤案谢钡慕巧?,盡可能讓孩子知道在人際關系、價值觀、時間安排、長遠目標等問題上的自然后果。比如沒有父母費用支持會有什么后果。
另一方面,恰當?shù)摹肮芙獭币v方法。
“管教”不是懲罰,而是對于孩子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進行“合理約束”?!肮芙獭钡哪康氖菐椭⒆游磥砀玫倪m應社會和人際關系。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在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內化這些有益的規(guī)則。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是什么,并知道怎樣做是“恰當”的。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每個孩子不良行為背后都有不同的目的。
比如同樣是搗亂,有的孩子搗亂是因為想獲得家長關注,有的是為了報復父母或其他人,也有的是因為那個年齡愛瘋玩,但是影響了周圍的環(huán)境,被別人定義為“搗亂”。
這個餐廳里的孩子們玩鬧可能屬于第三種情況。父母要知道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好玩的“天性”,但也要知道不能聽之任之,而是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環(huán)境”,要考慮到什么環(huán)境下適合做什么事。
其次,理解孩子的情緒,并以尊重的態(tài)度和孩子溝通。
當孩子很開心地玩,孩子不知道原因就被忽然制止,他們通常會大喊大叫表示反抗。
有時候我們講道理也不管用,因為你和孩子對事情的理解和感受沒有在同一個頻道上,孩子會認為你不理解他們,所以不愿接受你要求的做法。
我們可以先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并向他們解釋不能這么玩的理由。
“我看到你們玩紙玩得特別開心。但是這確實帶來了一些問題,你們得先停下來看一下。” “可是我們就是想這么玩?!?“不讓你們玩這么好玩的游戲確實有點掃興,但是你們這樣玩不僅打擾了別人,還浪費了很多紙。你們都知道紙是樹做成的吧,你們想一想,你們把紙浪費了,是不是相當于在破壞樹木呀?”
第三,回應孩子的反饋,并對進步的表現(xiàn)表達肯定,同時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如果這個孩子是在被尊重的環(huán)境中長大,孩子們天然地會喜歡為環(huán)境“做貢獻”。
也許孩子會說:“好吧,我們不玩紙了,也不跑來跑去了。我們玩?zhèn)€別的游戲吧。”“很好,你們明白了不能浪費東西,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但是還有一件事需要你們去做,你們需要幫助服務員阿姨一起清理地面?!碑斔麄冎雷约悍稿e了不會被羞辱,而是可以通過承擔責任去彌補,他們就會敢于承擔責任。
心理學家賽爾瑪.弗雷伯格說:“一個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個感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p>
如果真的愛孩子,不僅要給予愛,也要給予管教——幫孩子內化規(guī)則意識,他們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因為尊重自己的同時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立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