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后,雖然經(jīng)歷過和平年代,但此王朝長期與遼金夏對抗,直到最后被金朝所滅,無論從國力還是經(jīng)濟來看,北宋并不弱,也不至于被金朝所滅。因此北宋滅亡后,后人找了一大堆原因。北宋滅亡有很多因素,其實關鍵還是人的因素,追根溯源還是皇帝。沒有一個好的執(zhí)政者,王朝滅亡是必然的。而北宋滅亡時皇帝就是宋徽宗,那么宋徽宗繼位,完全可以避免,但卻壞在一位正直的宰相手里。
這位宰相就是北宋有名的宰相章惇。北宋不缺名相,而且也不缺有性格名相,比如寇準,章惇也算一個。
章惇是一個很正直的官員,只不過宋史沒有正確記載他。章惇當宰相時,是一個改革派,他對內實施了很多改革措施,特別是整頓渙散的宋朝滅治。而且對外征伐西夏,還招降了葉蕃各部,為宋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
歷史上任何一個改革派都會受到保守派的打擊和丑化,像章惇這樣正直的人,依然躲不過被宋朝一些人丑化。號稱北宋大文豪的蘇東坡,文學水平堪稱第一,但要說在治理國家上,此人沒什么作為。而且蘇東坡還是一個保守派,他頑固反對宋朝改革,如果王安石的改革成功的話,宋朝或許不會過早滅亡,但蘇東坡恰恰就是一塊阻礙王安石的絆腳石。
對于章惇改革圖強的做法,蘇東坡更不會認可,他曾評價章惇:“你如果當了宰相,必然鏟除異己,還會殘害忠良”。這句話說得有些過,章惇當宰相后,他要改革,當然要清除保守派。這是任何一個王朝改革必走的路。
蘇東坡如此評價章惇,是因章惇年輕時,曾跑到懸崖上刻字,蘇東坡認為章惇連自己命都不要了,還會在乎別人的命?這就是看人角度不同,一個人不怕死,并不代表他要殺別人。
章惇后來當宰相后,果斷清除了反對派。歷史上說他殘忍,的確誤解了。宋朝是一個對待文官最好的朝代,很少有被殺的文官,頂多就是發(fā)配他鄉(xiāng)。章惇再狠也不會開殺戒,上面還有皇帝呢。蘇東坡是章惇的故友,對于這位頑固的保守派,章惇也沒留情,貶他回鄉(xiāng)養(yǎng)老。這是大義滅親的行為,連自己故友都下手,其他人誰還敢阻撓。
史料認為章惇當宰相時,飛揚跋扈,上朝時說話很狂,什么話都敢說。其實這是一個正直沒心眼大臣的外在表現(xiàn),但正是章惇的正直為他悲慘命運埋下伏筆。
北宋滅亡后,后人在評價宋徽宗時有這么一句話:“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爾”。這句話是說,宋徽宗干啥都很厲害,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稱得是一位藝術家,但卻不是一個好皇帝。宋神宗有14個兒子,他是宋哲宗的弟弟,完全可以挑選一個有作為皇子當皇帝。當初是怎么繼位的呢?
據(jù)史料記載,宋徽宗當皇帝應該感謝章惇,是章惇的“三進三失”的話,才促成了趙佶登上皇位。
1.耿直進言
宋哲宗駕崩后,由于他沒留下子嗣,于是選帝的責任就落在宋神宗太后向太后身上。因為宋神宗兒子多,還要再從他的兒子中選接班人。于是向太后招大臣議事,主要就是新皇帝選誰的問題。而章惇此是宰相,他有優(yōu)先發(fā)言權。
向太后問諸臣:“大行皇帝歸天,沒有子嗣,諸位愛卿,你們看誰來繼統(tǒng)?”
對于這樣皇位繼承的事,是皇家內事,一定要十分謹慎,但章敦卻不假思索,隨口說:“母以子貴,按繼統(tǒng)之位的話,應立先帝同母弟簡王?!?/strong>也就是宋哲宗的一母所生的親弟弟,宋神宗第13個兒子簡王。
向太后一聽章惇這樣說,就生氣了。章惇可能不知道,向太后傾向于趙佶,平日趙佶最能討好向太后。
宋神宗14個兒子中,宋哲宗排第六,他前面5個哥哥,后面兩個弟弟全夭折了。而宋哲宗與簡王都朱太女尸所生,并非向太后親生。而此時趙太妃還在位,如果簡王再當皇帝,向太后地位就尷尬了。
章惇看不到在簾子后面的向太后生氣的樣子,但他已經(jīng)感覺到了向太后不悅。隨后向太后說:“什么話?6個皇子不都是哀家的孩子嗎?怎么叫同母弟?”這一問,把章惇問住了。
向太后是后宮老大,神宗、哲宗駕崩,皇家的事向太后有決斷權。向太后這句話也說明,即使不是她生的,但神宗的子嗣都是她的。
2.大臣嘲笑
但立簡王顯然不太合適。不過向太后沒有兒子,皇子也不是她生的,誰繼承對她來說無所謂,章惇見向太后無意簡王,然后又說了一句話:“按照長幼之序,當立九子申王?!?/strong>
章惇這句話就引起了大臣大笑,因為申王眼睛有疾病,根本看不清東西,也就是一個盲人。哪有放著健康皇子不立,立一個盲人皇帝。向太后更生氣了,認為章惇身為宰相,在大宋皇位繼承太草率。于是申王排除在外。
第三句話,“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后來選來選去,就剩下端王趙佶合適,章惇對趙佶很了解,他知道趙佶當皇帝對宋朝江山不利。因為趙舍不務正業(yè),天就是畫畫寫字,玩藝術,這樣皇帝怎么能擔起大任。
向太后此時對大臣們說:“選端王吧!”實際這是一句定調的話,沒有一個大臣敢說話,但章惇太耿直了,直接就嗆了向太后,他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又生氣了,她認為章惇明顯與她作對,立個皇帝,當太后說了不算,還要聽你宰相的。向太后這一氣不得了,章惇的命運也決定了。她認為大宋江山豈能外人干涉,向太后再次拍板定調,她說就選端王。于是趙佶繼位,就是歷史上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后,對章惇反對他當皇帝事一直嫉恨,后來宋徽宗找個理由,免了章惇的職務,并且貶了很多次,最后貶到偏遠地區(qū),可憐的章惇死在貶官任職的途中。
如果章惇耿直的性格收斂一下,在皇位繼承上用點計謀,或許趙佶就不可能當上皇帝。但章惇太直了,誰都知道趙佶不能當皇帝,但也不能強硬與向太后反抗,這分明不給向太后臺階。
向太后再有權力,也是女人,沒什么長遠戰(zhàn)略。如果用一計謀,或許就能改變她立端王的想法。只可惜大臣們對章惇的耿直性格都怕了,也不敢支持他,有些人還恨他,更不能支持他。可見章惇雖然是一個正直宰相,但在一些事情缺乏計謀。也正是選了趙佶,才斷送了大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