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龍紋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圖騰標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銅、玉、陶瓷等工藝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較為人熟知。
“螭”在歷代文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其含義眾說紛紜。在《左傳·宜公三年》中有“魑魅魍魎”一詞,“魑” 通“螭”,作“獸形山神” 解;《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有 “ 蛟龍赤螭”一詞,有作“龍子”也有作“雌龍”解釋的。最常用、詳細的應是《說文》,將其作“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解釋。
| 清乾隆 粉彩鏤空蟠螭紋象耳轉(zhuǎn)心瓶 |
故宮博物院藏
現(xiàn)代資料普遍將“螭”解釋為“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 ,即《說文》所言“無角曰螭”,然而從明清官窯瓷看,器中所繪螭龍多獨角,偶爾雙角,幾乎沒有無角情況。因此,對螭的解釋還應以“若龍而黃” 更顯妥當。因“若龍”,人們通常就稱其為“螭龍”,又因雕、繪螭紋多做“蟠(即盤曲之意)”狀,因此又謂其“蟠螭”,明清以前常見于北宋定窯出產(chǎn)器物。
Ming Dynasty
| 明宣德 螭龍紋青花蟋蟀罐 |
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
從宣德螭龍紋的形體特征看,當時的螭龍皆為四足,爪數(shù)可細分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類??傮w來看,強悍雄健的體魄、造型與當時流行的永宣龍紋極為相似,僅是身上缺少鱗片、頭部獨角、尾部呈卷草形狀。
| 明 青花螭紋碗(「上品佳器」款)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宣德螭龍唇上無兩條龍須,這點也與普通龍紋略有差別。另外,宣德螭龍還經(jīng)常口叼靈芝,可能是借鑒夔龍口含西蕃蓮的結果。
| 明萬歷 霽藍釉白花螭龍紋三足爐 |
故宮博物院藏
宣德御廠的螭龍形象一旦確立,較長時間沒有太大變化。成化、正德以及之后的各朝螭龍紋基本都保持了宣德時期的造型特征,唯一變化的是不同時期青料與彩釉的改革。
| 明萬歷 外青花靈芝螭紋內(nèi)紅綠彩花鳥紋盤 |
故宮博物院藏
Qing Dynasty
進入清代后的御廠螭龍發(fā)展較為迅速,應用廣泛,不論紋飾種類還是器物造型都較以往出現(xiàn)不少改進,變化比較明顯。
| 清康熙 錦地團螭紋碗 |
臺北故宮藏
首先,清代官窯瓷中出現(xiàn)唇上帶龍須的螭龍圖。帶須螭龍在清代也相當少見,但無疑與明代無須螭龍形成一定對比,稱得上清代螭龍的發(fā)展變化之一。其次,一掃明朝俱為龍爪螭龍現(xiàn)象,清代開始出現(xiàn)獸足螭龍,該變化較夔紋足部相同變化略有些晚。另外,部分螭龍口中所含靈芝造型明顯復雜化,這都說明螭龍紋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 清康熙 青花云螭紋觀音尊 |
故宮博物院藏
螭龍紋器物類型也趨于多樣化,這是清代御廠瓷造型發(fā)展大趨勢所帶動的必然結果;當螭紋逐漸應用于各類創(chuàng)新制品時,也進一步壯大了該類器物造型的隊伍。
| 清乾隆 粉彩藍地云螭紋壁瓶 |
故宮博物院藏
在這種情況下螭龍紋飾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呈現(xiàn)出茁壯活力。根據(jù)當時的螭紋造型看,器物種類千變?nèi)f化,包括蒜頭瓶、天球瓶、洗口瓶、如意耳瓶、葫蘆瓶、斂口尊、瓜棱瓶、僧帽壺等,品種之多難以列舉。
| 清乾隆 釉里紅團蟠螭靈芝紋葫蘆瓶 |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最典型的官窯發(fā)色莫過于各種彩瓷,這一觀點在螭龍紋器物中也可以得到證實。明代螭龍紋器物以青花、斗彩器為主,發(fā)展至清中期,已經(jīng)廣泛應用至各類單色釉、青花、釉里紅、斗彩、粉彩等中,紋飾與釉色相互促進、變化,越發(fā)爭奇斗艷。
| 清嘉慶 粉彩天藍描金螭龍番蓮紋轎瓶 |
臺北故宮藏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