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要點
1.永樂瓷的器型清秀、圓潤、靈巧。由于頻繁的對外交流,這一時期瓷器含外來色彩的造型,計有:天球瓶、抱月瓶(背壺)、
扁腹綬帶葫蘆瓶(清代名馬掛瓶)、藏草壺、臥壺、執(zhí)壺、無擋樽、魚簍樽、香薰、燭臺、花澆、筆盒、折沿盆(清代名洋帽盆)、折沿盤、臥足碗與雞心碗等,
俱與波斯文化中較早的金、銀、銅、玉、料及陶器造型接近。
2.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以白砂底之溫潤細膩而著稱。圓器中的撇口器口沿,以手拭之有鋒利感,而后仿的器口沿多圓潤,不見棱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和區(qū)分真?zhèn)蔚闹饕罁?jù)之一。琢器胎體的銜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明顯。
3.永樂器的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桔皮紋。白釉器的口邊與底角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處閃淺淡的蝦青色。琢器表、里的釉面,多均勻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勻凈,少有厚薄不勻現(xiàn)象。薄處泛黃,厚處呈漿白色,或稍閃青色。有些器底白釉開有細片紋。
4.此時官窯與民窯常用的裝飾,有海水、卷草、纏技蓮、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蓮瓣、洋蓮、暗龍等。青花紋飾線條纖細、清晰,風(fēng)格瀟灑;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紅彩色鮮。
5.青花器的色調(diào)凝重古雅,絢麗鮮艷。所用“蘇尼勃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jié)晶斑點,呈凹凸不平狀。
6.常見器足有以下幾種:高深外撇式圈足、內(nèi)墻外撇式淺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外底邊角微有突出的齊平式圈足。
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的內(nèi)壁與底面銜接處,印弦紋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狀。
7.于官窯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識,始于明代永樂,多為四字篆書,筆法折角處渾圓,起落筆處尖細,字體結(jié)構(gòu)緊湊。
總之,鑒別永樂瓷器値得注意的諸特征中,以造型特點和胎足處理最為重要。因為每一時期都有特定的胎足處理手法,留下不可磨滅的永久痕跡;
另外,每件器物的制作,都與當(dāng)時的生活習(xí)俗、審美標(biāo)準及技術(shù)條件有著密切關(guān)系,故經(jīng)常對器型詳加觀察,熟悉和掌握永樂器型的特點,以形成一個確切的概念,尤為重要。
后仿的精品且不論,對那些妄斷臆造的仿品,如后世所仿壓手杯,造型上愈變愈奇(嘉靖、萬歷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后來不成杯而成大碗),
只要諳熟真品造型,則一眼即能看穿。在抓住器型這個主要特征的基礎(chǔ)上,再參以胎釉、紋飾、款識等特征,經(jīng)過反復(fù)上手的實踐,自能積累豐富的鑒定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