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梵
本文由:周梵(zerofield0)
授權發(fā)布
自戀階段其實是人類心智發(fā)展的一個早期階段,這個階段的嬰兒心智還無法把我和他人,把我和世界分開。
人類意識發(fā)展中,這個階段通常在2歲之前,在完全的“全能自戀”階段,是沒有“我”和“世界”是分離的概念的。
對這個階段的嬰兒來說,我和世界是一體的。我餓了全世界都餓了,我冷了全世界也都冷了,我開心了全世界也就開心了。
在嬰兒的意識中,對世界的全部概念基本都跟媽媽或者最親密的那個養(yǎng)育者有關,所以對嬰兒來說世界就等于媽媽,我跟世界是一體的,我跟媽媽是一體的。
在成長過程中,嬰兒會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世界原來是分離的:
媽媽不會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我希望媽媽出現(xiàn)時媽媽可能沒有及時出現(xiàn);
我餓了食物不會馬上出現(xiàn);
我想要抱抱的時候,擁抱也沒有及時出現(xiàn)······
父母不可能是全能的照顧者,總會有顧及不到或不及時的時候。
如果大部分時候養(yǎng)育者都有很好的照顧,同時也能在照顧不及時的時候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有些事情我是控制不了的,媽媽我也是控制不了的,這種程度的失控會讓孩子意識到世界和自己是分離的。
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失控感”,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的心智變得成熟,他們開始有能接受和自己期待不符的,擁抱現(xiàn)實的能力,考慮他人立場的能力,同時也會有基本的安全感。
但如果對孩子來說這種“失控”過多,而且這種失控往往伴隨著強迫甚至是暴力性。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但是不想回家,父母勸說無用時,就利用自己的身體優(yōu)勢強行把孩子抱起帶回家,哪怕孩子再不情愿,小腿不停地蹬大聲哭喊抗議,父母也視而不見毫不在意。
又或者父母要離開去上班,孩子哭著不希望父母走,父母解釋了一會兒孩子還是不接受,于是父母就開始責備孩子:
“你這孩子怎么無理取鬧”
“你怎么說不聽呢”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呢”
于是孩子不僅體驗到失控感,還體驗到不允許表達失控之后的情緒,于是只能選擇強行壓抑自己的這個情緒。
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大量體驗到這些“失控”,且還伴隨著強迫性、壓抑性,那么這個全能自戀的階段就會被強行終止打斷,會造成創(chuàng)傷,并帶來意識能量的閉鎖。
那么人格中的一部分意識就會滯留在這個點上,不能順利的去到下個階段。
因為這股沒有完成的“控制”動力就會壓抑到潛意識里,在未來找機會釋放,在成年后進入到感覺安全的關系中就會無意識的要再去延續(xù)這個動力。
我想起在小女兒當當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剛剛入夏,當當準備下去玩,但非要穿前兩天穿的裙子,我媽看她胳膊和小腿都露在外面,立馬從柜子里拿了一件外套讓她出門穿上。
“我不冷”,當當直接拒絕。
姥姥繼續(xù)勸說:
“今天有風,你穿這么少會受冷的,到時候你會著涼感冒的?!?/span>
孩子堅持:
“我不會生病的,而且我一點兒都不冷?!?/span>
姥姥開始有點惱了:
“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呢,你會不會生病你能保證的了嗎?”
當當不耐煩地說:
“哎呀,我真的不冷,不想穿”。
就這樣,兩個人為穿衣服僵持了快二十分鐘,最后我媽拗不過孩子:“好吧,隨便你,凍感冒了別讓我?guī)闳メt(yī)院,太不聽話!”然后氣呼呼的去忙別的。
過了一個小時,當當在樓下玩了一圈,很開心的上來跟姥姥說:“我要吃姥姥做的蛋炒飯”。
姥姥硬邦邦的說:“不聽話的孩子沒有蛋炒飯”。
接下來幾次對話姥姥都沒好氣。
直到孩子搖著姥姥的胳膊撒嬌了半天:“姥姥最好了”“姥姥不生氣了”“我最喜歡姥姥了”···
姥姥終于笑了,氣順了,情緒變好了,能正常跟孩子說話了:
“寶貝除了蛋炒飯還要不要喝湯啊?要的話,姥姥給你去做···”
我在旁邊觀察這個過程覺得很有意思,那一刻我媽媽看起來像個五歲的孩子,而五歲的女兒當當則看起來像個成年人。
因為當當在成長過程中有足夠的接納和對她想法的尊重,所以她會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同時也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共情能力。
所以在那個事件中,她能夠不被姥姥的情緒影響,還能夠穩(wěn)定的去表達自己的主張,當姥姥生氣時還能很自然的接納姥姥的情緒,去表達愛,安撫姥姥。
在不壓抑自己的情況下,溫柔的允許對方滿足“自戀”的需要。所有的情緒都在這里被釋放和安撫,這個事件里所有的情緒都充分的釋放并完結了。
然而大部分的情況下可能沒有這么順利,很多情緒會被無限的蔓延疊加和放大。
有一次和親戚們吃完飯,大家還在聊天,孩子們很無聊,于是我?guī)е敭?,和表姐跟?歲的兒子小威一起去餐廳旁邊的商場逛逛,陪孩子們打發(fā)時間。
經(jīng)過一家漂亮的精品店時,小威立刻被吸引過去,眼睛像發(fā)光的雷達四處張望,最后停留在展架的一個玩具上,他一邊盯著盒子里的玩具,一邊跟媽媽說,我想買這個玩具。
“家里的玩具夠多了,買回去了你也瞎扔根本不愛惜,只會浪費錢,快回家?!?/span>
表姐拒絕了,準備帶小威離開。
小威不愿意離開,坐在地上,略帶哭腔的說:
“我想要玩具,我保證不會再亂扔了,我會好好愛惜的,給我買嘛”。
就這樣一個求一個拒絕,僵持了幾分鐘之后,表姐失去耐心了,一把拉起孩子的胳膊,說:
“好了,別耍賴了,快走?!?/span>
邊說邊把小威往店外拽。
這時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喊:
“我不走,我要玩具”。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服務員和其他客人的目光,表姐見狀,生氣不耐煩地說:
“你怎么這么不乖,妹妹都沒瞎要東西,你都這么大了還這樣。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們走了,你一個人在這里就別回家了,沒人管你?!?/span>
孩子哭聲更大了,在地上一邊哭一邊尖叫,小臉漲得通紅,眼淚大顆大顆不停地流下來。表姐看著孩子這個樣子又氣又心疼:“算了算了,給你買給你買?!?/span>
當表姐把玩具遞到孩子手上時,沒好氣的對孩子說:
“這下你滿意了吧,沒見過你這么不乖的孩子,以后我是不會再和你逛街了”。
就這樣,孩子拿著玩具不停地抽泣,媽媽怒氣沖沖,兩個人就這么離開了店里。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表姐一直都沒給孩子好臉色,不管接下來小威做什么,她的媽媽都會沒好氣,或者冷言冷語,對孩子態(tài)度始終硬邦邦的,孩子叫媽媽,媽媽也愛答不理,直到聚會結束我們分開,表姐的情緒也沒變好。
這種狀態(tài)其實大家很熟悉,就是俗話說——掛臉。
我跟這個表姐關系不算很親,平時見面非常少,但表姐的這個表現(xiàn)其實非常非常典型。
雖然她已經(jīng)是個成年人了,但極有可能早年就有創(chuàng)傷,曾經(jīng)的自戀需求被粗暴的阻斷,于是渴望在和孩子的關系中體驗到自戀被滿足的感覺。
當孩子也需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時,迫于某些現(xiàn)實條件,這個媽媽沒能如愿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滿足了孩子。
然而事情已經(jīng)過去,媽媽的情緒卻還在那里,無法出來。
心里底層的某種無助感被觸動了,媽媽感覺自己受到了挑戰(zhàn),甚至覺得被孩子傷害了,感覺到孩子完全不理解自己、不體諒自己,內(nèi)心非常的委屈。
但基于成年人社會形象的需求,媽媽不會表達自己委屈,這種看起來如此脆弱的情緒,而是去表達憤怒。
甚至極有可能這個媽媽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不爽和憤怒底下隱藏的委屈感。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不高興,你就默默的坐在那里不說話,身上散發(fā)的氣息都能讓整間屋子的氛圍凝結成冰。
身邊的人要么陪著小心,要么大氣都不敢出繞著你走,躲的遠遠的。
她會讓前面那個情緒蔓延很久,而承受這些情緒的人就是她的兒子小威了。
如果這種互動模式一直沒有改變,小威長大之后他就會對他得到的東西有種誠惶誠恐的感覺。
因為很多時候當他極力爭取到自己渴望的東西時,往往會被隱蔽的懲罰,于是獲得就和愧疚的感受綁定在了一起。
如果類似的這種事件結構在他成長的經(jīng)歷中反復出現(xiàn),他很有可能為了避免這種壓抑的愧疚感,而選擇不再去爭取自己渴望的東西。
可以想象他未來的人生該有多擰巴,得不到會遺憾挫敗,得到了又會很不安,即使自己得到了,也會覺得做錯了什么。
于是既不能享受得到,也不能接受失去。
沒有療愈的創(chuàng)傷就這么代際傳承下去了。
媽媽感受到在這件事上自己受到了脅迫,受到了傷害,覺得自己輸了,孩子贏了。
于是,用自己的情緒控制身邊的人,營造令人不安、壓抑甚至懼怕的氛圍,來回擊和懲罰。
新的一場戰(zhàn)役就這樣拉開序幕,于是彼此的互動變成了一場場權力的戰(zhàn)斗,一旦這場戰(zhàn)斗開啟,親子之間的日?;泳妥兂闪岁P于兩個人關系的話語權和控制權的博弈。
一旦父母這么干,孩子也會學習到這種模式。
當孩子感到自己在不斷的被隱蔽的懲罰,也會在各種無關的事情中不配合,以此來隱蔽的懲罰父母。
比如:
? 父母在叫孩子的時候孩子裝作聽不見,把自己隔離起來不給家長任何回應。
? 和父母出門,孩子就是要磨磨蹭蹭不配合。
? 父母的親戚朋友來了,讓打招呼卻很冷淡愛答不理。
父母用自己的優(yōu)勢資源贏得一場戰(zhàn)爭,孩子自然也有自己的方法贏得另一場戰(zhàn)爭。
不僅僅是親子關系,戀人、婚姻關系,所有親密的關系中都會有這樣的權力斗爭。
在一件事上你壓制了我,懲罰了我,我的感受沒有被尊重沒有被看到,那么我以后將在某件事上不配合你,沉默、拖延、逃離現(xiàn)場,甚至是一些看起來完全無意的把一些事情搞砸,讓你抓狂讓你無奈。
在穿衣服和買玩具這兩件事情中成年人都有同樣的邏輯:
你愛我就應該接受我的好意。
如何接受呢?當然是聽從了。
我是好意,但你竟然還不聽從,不聽從就等于你不接受我的好意,就等于你不愛我,你不愛我就是對我的背叛,就是對我的攻擊。你的背叛行為讓我感受到了被傷害,于是我要回擊。
當我們在這種隱藏模式的關系里感受到被傷害時,就會自動啟動防御模式,要么防守要么回擊。
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使用冷淡隔離的情緒來懲罰(回擊)對方:
想要體驗到被愛→需要對方聽從→對方不愿意聽從→感受到被攻擊→去回擊。
早年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很多被壓抑的情緒或創(chuàng)傷,內(nèi)心深處就好像有了一個黑洞,所有的能量都會被這個黑洞吸進去。
而這樣的人自我根基感是非常弱的,也就是心里底層很虛。
而虛弱的人會很容易體驗到受傷的感覺,也很容易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
這點很好理解,就好像如果一只貓遇到一只老虎,一定是貓先炸起毛拱起背,那只老虎一定是很放松的。
在前面有提到,創(chuàng)傷會造成意識能量的閉鎖,會阻礙人格的發(fā)展成熟,哪怕這個人已經(jīng)三十、四十、五十···
只要一旦進入到關系的某個情景中,所有的應對方式都無法依據(jù)當下的局面來進行,而是會一瞬間進入五歲時那個情緒狀態(tài),所有底層的無助、恐懼、不安都會涌上來。
于是這個人就會毫無選擇的必須按照曾經(jīng)的情緒來進行應對,通過攻擊(掌控、懲罰)或者逃跑來自我保護。
然而往往這樣的反應模式又很容易勾起身邊人的創(chuàng)傷反應,然后又加強彼此的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
所以,創(chuàng)傷不僅會代際傳承,還會橫向加強。
沒有療愈的創(chuàng)傷會使人格中的一部分意識滯留在這個點上,不安全感隨時會被觸發(fā)。就會對身邊的人要求很高,需要他們極大的服從和配合才能感覺到安全。
一旦對方堅持自己的意愿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失控感,進而體驗到被拋棄、被忽視、被脅迫等感受。
反之,當自戀沖動已經(jīng)非常好的完結,或者過去的創(chuàng)傷被療愈,心智就能開始成長進入更成熟的狀態(tài)。
這樣的人在關系中是不會把聽從當做愛,不會把拒絕視同背叛,也可以更能接納事情的各種變化。
成長是一生的功課,處理曾經(jīng)被粗暴的壓制和強迫等這些創(chuàng)傷主題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以犧牲與最真實的自我聯(lián)接為代價,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看似強大但虛假自我來對抗早期生命中的創(chuàng)傷。
那么,也給到大家去療愈自己創(chuàng)傷的四個方向:
對潛在的創(chuàng)傷和物理感建立聯(lián)結和同情
培養(yǎng)勇氣和力量,允許自己健康地依賴他人
摘掉理想化的自我形象面具,逐步變得真實起來
培養(yǎng)允許脆弱的力量
傷痛沒有被療愈的人往往使用的策略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凌駕于他人之上,以為只要彰顯出自己的權力欲就可以安全。
然而我們最終將發(fā)現(xiàn):真正的力量是敢于承認自己的脆弱。
當我們可以承認被真正背叛過,并直面和療愈這些創(chuàng)傷時,就回歸到了自己和自己的身體。
就可以跟自己有更深的聯(lián)接及安全感,也就能做到敞開心扉,在不失去自我意識的情況下尋求幫助,不把自己的傷痛變成傷害外擴到身邊的人身上,同時建立真正親密而真實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