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連載27,歡迎收看。
唇亡齒寒。西蜀的滅亡,對東吳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不保持內部的安定團結,奮發(fā)圖強,想長期偏安江左是很困難的。
實際上,東吳的統治,在孫權稱帝以后,已逐漸走下坡路。
孫權統治東吳的時間最長。他是三國時期有作為的統治者之 一。尤其是在前半生,他能團結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如周瑜、魯 肅、呂蒙、陸遜等,信任他們,注意發(fā)揮他們的才智,在赤壁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了曹操,在荊州之爭中消滅了關羽,在猇亭之戰(zhàn)中打敗了劉備,保住了江東,占據了荊州,建立了重大業(yè)績。
221年,孫權接受曹丕吳王封號后,派中大夫趙咨為使臣見曹丕致謝。曹丕問道:“孫權是一個什么樣的君主?”
趙咨回答說:“是一個聰明、仁智、雄略的君主?!?/p>
曹丕說:“何以見得?“
回答說:“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據三州(荊州、揚州、交州) 虎視天下,是其雄;屈身于陛下,是其略?!边@個評價,并不算過譽。
然而,229年孫權稱帝后,對自己的文武官員開始不加信任,越來越剛愎自用……
01、孫權最后的瘋狂
233年,割據遼東、政治上反復無常的公孫淵向孫權上表稱臣。孫權很高興,立即實行大赦,并且派重要官員太常張彌、執(zhí)金吾許晏率領近萬人的軍隊,帶著大批金寶珠貨,乘船前往遼東,授予公孫淵燕王封號。
以丞相顧雍為首的滿朝文武都認為,公孫淵不可信,只派吏兵數百人,護送宿舒、孫綜(公孫淵使節(jié))回去就可以了。孫權拒不接受。
東吳的元老張昭竭力規(guī)勸,反復辯論,孫權還是不聽。
孫權還認為張昭是在眾人面前折辱他,要把張昭殺掉。張昭不滿,便聲稱有病,不參加朝會。
張彌、許晏到遼東之后,果然被公孫淵殺死。公孫淵還把他們的首級送往曹魏請賞。
孫權為了挽回影響,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使張昭又出來參加朝會。
孫吳政權主要是在南北地主、士人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張昭、周瑜、魯肅等人出身于北方,是孫策、孫權創(chuàng)業(yè)時的心腹。孫權也注意籠絡江南地主、士人,吳郡的顧、陸、朱、張四大姓成了孫吳統治的重要基礎,他們作郡吏的就數以千計。孫權稱帝后,主要依靠南方土著,顧雍、陸遜是他們的代表。
孫權稱帝后,無論是對北方南來的、還是南方土著的文臣武將,都存有戒心。對帶兵守邊的將領,要他們交出妻子做人質,如有叛逃,便殺戮人質,甚至滅及三族。
孫權稱帝后,原來繁重的賦役狀況也未減輕。顧雍、陸遜等都認為太重,建議減輕些。孫權不同意,并辯解說:“如果單守江東,現在的兵力是夠了,賦役應該放寬些。不過坐守江東,未免陋小,所以仍須預先調兵,以便臨時應用。百姓勞苦,我不是不知道,然事出不得已。”
在孫權的暴政面前,人們被迫舉行起義。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只是下令各郡縣修城廓,起譙樓,挖塹壕,以備"盜賊",還是不肯減輕人民的負擔。直到他病得要死時,才下了一道“省徭役,減征賦,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也許這時他真的感到有減輕人民負擔的必要了。
孫權晚年,東吳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更加表面化。
孫權先立長子孫登為太子,孫登早死,又立孫和為太子,封孫和弟孫霸為魯王。
孫權寵愛孫霸,孫霸想奪取太子地位。孫權怕釀成大亂,只好廢掉太子孫和,并命令孫霸自殺,另立少子孫亮為太子。
02、孫權死后,權臣林立
252年(嘉平四年),孫權病死。孫亮即位時才十歲,由孫權安排好的大將軍諸葛恪和侍中孫峻(宗室,孫堅之弟孫靜的曾孫)輔政,兩人都是殘暴的剛愎自用之徒,但因諸葛恪擁有軍權,孫峻暫時只能靠邊站。
諸葛恪是陸遜死后東吳的主要將領,領兵駐扎在戰(zhàn)略要地荊州,抵御曹魏。他掌握朝政之后,撤掉監(jiān)視文武官吏的校事官,免去百姓積欠的債務,除去關津的雜稅。開始時,東吳人對他的印象很好。但是他并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頓內政上。
和蜀漢的姜維差不多,諸葛恪目空一切,雄心勃勃,不切實際地想一舉滅掉曹魏。在他執(zhí)政的第二年(253), 就動員了二十萬軍隊,幾乎是傾巢而出,大舉進攻曹魏。
當時,朝中大臣都不贊成興師遠征,諸葛恪不接受勸阻,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申述北伐的理由。別人不敢面爭,唯有衛(wèi)將軍滕胤爭諫說:“如今正當勞役之后,興師出征,民疲力屈,敵人又有準備,如果攻城不克,野略無獲,這不僅喪前勞,而且要招后責。不如按甲息兵,待機而動。何況出兵是個大事,應該大家齊心才好。“
諸葛恪聽后,不但無動于衷,而且還斥責那些不同意北伐的人是“不見計算,懷居茍安”。
結果不出一些大臣之所料,諸葛恪這次出征損失慘重。由于發(fā)生疾疫,被敵人打敗,士卒死傷過半,使吳元氣大喪,激起了軍民的怨恨。
諸葛恪的失敗給孫峻提供了機會,他趁著百姓怨恨、眾人嫌忌諸葛恪之機, 誣諂諸葛恪要謀反,與少主孫亮策劃,以宴會的名義將諸葛恪誆到宮中殺死。
此后,東吳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更加尖銳,互相攻殺事件經常發(fā)生,政治越來越腐敗,孫氏的統治江河日下。
諸葛恪死后,孫峻掌握了大權,升為丞相大將軍、督察內外一切軍務,假節(jié),晉封為富春侯。好在他沒幾年就病死了。然而,繼孫峻大權的孫綝,依舊是個跋扈之主。
258年(永安元年),孫亮親政。這個年輕皇帝不滿孫綝的專橫跋扈,暗中與將軍劉丞、全尚等謀殺孫綝。由于計謀泄露,劉丞、全尚等被殺,孫亮也被廢掉。
孫綝廢掉孫亮后,立孫權的另一個兒子瑯琊王孫休做皇帝,自己任丞相,繼續(xù)獨攬大權。不久,不愿受擺布的孫休與將軍張布、丁奉等設計將孫綝殺掉。
孫休做了六年皇帝,到264年病死。張布、濮陽興等迎立孫權的孫子烏程侯孫皓為帝。
03、三國最后的暴君孫皓
孫皓是三國時期突出的暴君。他即位后,“法禁轉苛,賦調益煩",政治更加腐敗不堪。他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使大臣們很失望。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后悔立他為帝,孫皓就把他倆處死。
侍中韋昭,著有《國語注》等書,是東吳著名的學者,參加國史的編寫工作,孫皓要為父親孫和作本紀,韋昭認為孫和未當皇帝,應放在列傳里。孫皓大怒。
孫皓同群臣宴飲時,不管酒量大小,都要以七升為限,喝不下去就硬灌。韋昭的酒量不過二升,暗中以茶當酒。孫皓嫌他不多飲酒,“積前后嫌忿",把他下獄,最后殺掉。
常侍王蕃平時不"承顏順指“,在一次酒會中,“沉醉頓伏",孫皓說他是假醉,便在殿中把他殺死。
孫皓對于他不滿意的人,還用剝面皮,鑿眼睛等殘酷手段加以殺害,弄得上下離心,人人自危。
孫皓的殘暴統治,造成“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蓄"。廣 大人民群眾不堪奴役和搜刮,紛紛起來反抗。其中聲勢較大的是山民施但領導的起義。
266年(寶鼎元年),施丹在吳興郡永安縣(太湖南),聚眾數千人暴動。他們北上進攻建業(yè),發(fā)展到一萬多人,后來失敗了。
279年(天紀三年),孫皓下令核實廣州戶口,以加強統治和剝削,引起群眾的不滿,士兵頭目郭馬等“因民心不安”,發(fā)動兵民暴動,殺死廣州督虞授和南海太守劉略,后來也失敗了。
孫皓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發(fā)展,使東吳的統治動搖了,為西晉統一南方準備了條件。
04、西陵之戰(zhàn),陸抗成功幫東吳續(xù)命
265年司馬炎稱帝后,經過一番整頓,內部逐漸安定下來,便準備南伐東吳。
269年,司馬炎選派“經緯文武"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守南方重鎮(zhèn)襄陽。羊祜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是蔡邕的外孫。曹爽掌權時征辟他當官,他推辭不就。司馬昭控制曹魏政權時,他被拜為相國從事中郎,掌機要,不久,遷為中領軍,統領宿衛(wèi)兵。
晉武帝即位后,以羊祜為尚書右仆射、衛(wèi)將軍,掌 握樞機,成為西晉統治集團中的重要人物。為了滅吳,晉武帝把羊祜從中央調到荊州前線。
為了建立強大的水軍,渡過長江,在羊祜的建議下,司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在蜀中修造戰(zhàn)船,訓練水軍。
陸抗字幼節(jié),是陸遜的兒子,孫策的外孫。陸遜死時,他才二十歲,被拜為建武校尉,第二年(246)遷為立節(jié)中郎將,同威北將軍諸葛恪換防。陸抗臨走時,將屯防處的城圍、房屋都加以修繕,居廬附近的桑果,也都保持完好。諸葛恪一入屯防,"儼然若新”,而他原來屯防處一些毀壞的地方,卻沒加修理,于是感到很慚愧。
這件小事表明了一個年輕將領的與眾不同。孫亮即位后,拜陸抗為奮威將軍,后又遷為征北將軍。孫休時為鎮(zhèn)軍將軍,都督西陵。孫皓即位后,加鎮(zhèn)軍大將軍,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鎮(zhèn)守樂鄉(xiāng)(今湖北松茲東),和羊祜對峙。
在軍事上,陸抗注意加強荊州的防務。他能夠從實際出發(fā),比較靈活地采取應敵對策,最明顯的事例就是平定步闡反叛。
272年,東吳的西陵督步闡據西陵(今湖北宜昌)叛吳降晉。
當陸抗督軍征討步闡時,司馬炎派荊州刺史楊肇去西陵接應步闡,并派羊祜領步兵進擊江陵,徐胤(時為巴東監(jiān)軍)督水軍進擊建平,東西線配合行動。
根據這一形勢,陸抗沒有馬上奪取西陵,他命令軍隊先搶修一道堅固的圍城,內以包圍步闡,外以抵御晉兵。士兵們晝夜拼命趕筑,很苦累。諸將有些不解,說:“現在應該乘三軍銳氣正盛,急速攻打西陵,等晉兵到時,城一定可以攻下。何必筑圍城,使士民疲弊呢?“
陸抗解釋說:“西陵城很堅固,糧谷又充足,且多防御工具。攻打它不能馬上拿下來,晉兵一到,而無準備,勢必表里受敵,怎能抵御得了呢?“
諸將還想攻打。陸抗為了服眾心,就讓他們去試攻,果然失利。等到筑圍完成,羊祜的軍隊已逼近江陵,楊肇的軍隊也快到西陵了。
原來陸抗在江陵北部一帶筑有大堰攔水,以防敵人進攻。羊祜想利用大堰以船運糧,怕吳軍掘堤放水,因此揚言要破壞大堰以通步兵。陸抗聽說之后,立即就明白了羊祜的用意,忙命部下破堰放水。羊祜無奈,只好以車運糧,大費功力。
陸抗命公安督孫遵在東部防止羊祜過江,派水軍督留慮在西部阻擋徐胤順流東下,自己督大軍在西陵依靠所筑長圍抵御楊肇。這時陸抗部下有一個叫俞贊的投降晉軍。陸抗因為俞贊了解吳軍虛實,知道一支夷兵(少數民族部隊)把守的地段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估計晉軍一定根據他提供的情況,集中向這里進攻, 便連夜用最精銳的部隊將那支夷兵換下來。
楊肇果然進攻該處,被吳兵打敗,遭受重大傷亡。當楊肇無計可施,準備逃跑時,陸抗想去追擊,但考慮到如果分派大量軍隊,步闡就會乘機出城夾擊,于是命令全軍擊鼓,做出全線追擊的樣子,楊肇部眾恐懼,解甲奔逃,喪失了作戰(zhàn)能力。陸抗便派一支軍隊跟蹤追擊,獲得大勝。
不久羊祜等見無隙可乘,只好退兵。陸抗得以集中兵力,將西陵攻下,把步闡及其同謀處死,并請求將脅從的數萬人全部赦免。
當陸抗凱旋東還樂鄉(xiāng)時, "貌無矜色,謙沖如?!?,并不居功自傲。
05、羊陸之交,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羊祜從江陵退兵之后,覺得要戰(zhàn)勝東吳,單從軍事上考慮間題是不夠的,還要爭取人心。因此,他在荊州"務修德信,以懷吳人"。他宣布投降過來的吳人,如果愿意回去,不加限制。有一次,他領兵行軍到東吳邊境,糧食缺乏,收了東吳的莊稼,回來之后,按照糧食所值,送絹作為抵償。他領兵在邊境打獵,如果獵物先為吳人所傷,而被晉兵獲得,要送還給吳人。
羊祜這些做法,使東吳邊境軍民“悅服”。
羊祜對陸抗也抱著友好的態(tài)度。陸抗對此也表示歡迎。陸抗對羊祜很敬重,二人經常有往來,彼此都很了解和信賴。陸抗給羊祜送酒,羊祜飲之不疑;陸抗有病,羊祜送來藥品,陸抗也毫無顧慮地服用。
陸抗對部下說:“彼(指晉)專為德,我(指吳)專為暴,這是不戰(zhàn)而自服。我們要維持和好,各保分界。”
孫皓聽說雙方很友好,責問陸抗。陸抗解釋說:“一邑一鄉(xiāng)都不可以無信義, 何況一個大國呢?我不這樣做,就是顯露對方之德,對羊祜毫無傷害?!?/p>
273年,陸抗任大司馬、荊州牧,次年病重。臨死前,陸抗又上書孫皓,勸他加強西陵、建平地區(qū)的防務,防止敵人"泛舟順流”而下。不久,陸抗抱著不能挽救孫吳的遺憾心情,與世長辭了。
276年,晉武帝司馬炎以羊祜為征南大將軍。羊祜認為時機已成熟,上書請求伐吳。他提出理由說:
“凡是靠險阻得以保全的,是由于雙方勢力差不多。如果強弱懸殊,雖有險阻,也是保不住的。蜀漢地勢不是不險要,我軍一進攻,藩籬并沒起多大作用,一直拿下成都,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足以相抗的力量。現在,東吳江淮險阻不如劍閣,孫皓殘暴過于劉禪,吳人困苦甚于巴蜀。我們晉軍的力量則盛過往時,應該趁這個時候平定東吳,統一海內。如果我們各路大軍齊下,東吳防不勝防,突破一處,上下就要震動,雖有智能之士,也很難找出對付我們的辦法。孫皓任情多忌,將領疑懼于朝廷,士兵困苦于原野,平時都想離去,大兵一到,必然有響應我們的。他們不能齊心合力,拼死抵擋我們,這是可想而知的。不用多久,我們就能取得勝利。”
羊祜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司馬炎很贊同。但由于朝臣意見不一致,杜預、張華等贊成羊祜意見,賈充、荀勖等以為伐吳不可。另外,鮮卑樹機能又在涼州反晉,而且聲勢較大,司馬炎暫時沒有發(fā)兵攻吳。
羊祜嘆息說:“天下不如人意的事,十件之中, 常有七八。上天賞賜的東西,拒不接受,豈不為后世之人留下遺恨!”
278年,羊祜病重,還念念不忘平吳之事,要求朝見司馬炎。
司馬炎派中書令張華到羊祜家探望請教。羊祜說:“孫皓的暴虐,已到極點,如在今天進擊,可不戰(zhàn)而克。如果孫皓死去,吳國出現英明的君主,我們雖有百萬之眾,想窺探長江都不可能,那可是后患?。 皬埲A完全贊同。
羊祜說:“完成我志愿的,那就是你!”
不久,羊祜離開人世,終年58歲。司馬炎以杜預為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06、司馬炎六路大軍伐吳
279年,益州刺史王濬又上書說:“孫皓荒淫兇逆,應該早日征伐東吳。如果孫皓身死,更立賢主,東吳就將成為強敵了;我造船七年,有的船已經逐漸腐朽敗壞;同時,我年已七十,死亡日期已經臨近。這三者有一樣不順,東吳就很難圖取。誠愿陛下不要失掉良機?!?/p>
這時雖然晉朝內部仍有不主張伐吳的,但司馬炎還是決定大舉南征。
十一月間,司馬炎發(fā)兵二十多萬,分為六路,在東西千里的邊境線上,同時出擊。鎮(zhèn)東大將軍瑯琊王司馬伷向涂中(指涂水流域,今安徽江蘇江北交界處);安東將軍王渾向牛渚(今安徽當涂西北);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向江陵;龍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領巴蜀軍沿江東下。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節(jié)制諸軍。
戰(zhàn)爭正像羊祜所估計的那樣,東吳的軍隊沒有多大抵抗能力,晉軍所向披靡。杜預向江陵、王渾向牛渚的軍隊一路克捷。王濬軍順流而下,在江中要害處,用炬火燒斷吳軍設置的鐵鎖鏈的阻礙,斬軍殺將,屢獲勝利。夏口以西的吳軍很快瓦解。
王濬同胡奮、王戎一道,攻下夏口、武昌。吳軍將士望風而降,晉軍直逼建業(yè)。
這時,東吳堅決抗擊晉軍的,只有新任丞相的張悌和少數將領。張悌是有政治軍事才能、忠于東吳政權的人。他自知東吳必敗,只是為了盡“臣節(jié)”,而去效死沙場。他督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領兵三萬,渡江迎擊王渾軍。
到牛渚時,沈瑩勸張悌先不要渡江北上與晉軍決戰(zhàn),要積蓄力量,等待東下的晉軍水軍到來時再戰(zhàn)。張悌不同意,說:“吳之將亡,賢愚所知,不是今天才清楚的。我怕晉水軍到來時,眾心駭懼,不可復整?,F在渡江,還可 以同敵軍決戰(zhàn)一番。若像你所說的那樣,恐怕士眾就要散盡了。坐等敵人到來,沒有一個人死難,這豈不是個恥辱!”于是,引兵渡江,同晉軍交鋒。
經過激烈戰(zhàn)斗,吳軍失敗,張悌及部將孫震、沈瑩等戰(zhàn)死。孫皓急忙派陶濬準備領兵迎敵,做垂死掙扎,但當天晚上,拼湊起來的兩萬多士兵,都逃跑了。
這時東路司馬伷的軍隊也逼近建業(yè)。孫皓見山窮水盡,無力抵抗,只得分派使者到王渾、王濬、司馬伷等處請求投降。他還致書臣下,說“張良、陳平去楚,人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要他們歸附晉朝;還說“大晉平治四海,正是英俊展節(jié)之秋",要他們在歸晉后,作出一番事業(yè)來。
不久,王濬的軍隊八萬人先開進石頭城,孫皓向王濬投降。正像唐朝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 一詩中所寫的那樣: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孫皓降晉是280年三月的事,至此,九十多年的分裂局面結束了,三國歸于統一。
孫皓投降后,被遷往洛陽,司馬炎封他為歸命侯。孫皓登殿稽首,拜見晉武帝。司馬炎賜坐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
孫皓回答說:“臣于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看來,他并未甘心屈服,不像劉禪那樣“樂不思蜀"。
后來,晉武帝問東吳舊臣薛瑩:“孫皓滅亡的原因在哪里?”薛瑩回答說:“孫皓君臨東吳,親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薛瑩的話是符合實際的。
東吳后期的統治是很殘暴的,在三國中,它的內部最不穩(wěn)定,但它立國的時間反而最長。從客觀上來講,這是因為:
(一) 227年以后,曹魏的主要兵力布置在西部關中一帶,對付諸葛亮的進 攻,無力集中南下;
(二) 247年以后,曹魏內部司馬氏集團和曹氏集團的矛盾斗爭加劇,無暇南顧;
(三) 261年以后,司馬氏集中力量滅蜀,不能同時攻吳;
(四) 265年以后,剛稱帝的司馬炎,要用一段時間安定內部,統一認識,創(chuàng)造滅吳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