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前段時間,“留蝦女孩”火了。
她叫張笑笑,是一名小學生。
有一天,記者到河南二郎廟小學采訪。
正值午飯時間,記者發(fā)現(xiàn),笑笑碗里的菜被吃得干干凈凈。
唯獨剩下幾只蝦。
記者問她:“蝦怎么沒吃呢?”
她先是笑了一下,說:“一會兒再吃?!?/p>
說完,她環(huán)掃了下四周,才低著頭說:
“蝦是留給俺媽的?!?/p>
之所以留給媽媽,是因為她覺得蝦有營養(yǎng),要留給媽媽補身子。
后來,校長張鵬程才告訴記者:
“她媽媽生病做了手術(shù),每次學校發(fā)的牛奶、水果、蝦,她都留著,其實她也很想吃,但她覺得媽媽更想吃?!?/p>
她的家庭情況不容樂觀。
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哥哥在外讀書。家里只剩下她和媽媽互相依靠。
當媽媽被問到,吃到女兒帶回的蝦是什么感覺?
她說:“不好受,感動得掉淚?!?/p>
笑笑很懂事。
她說:“我長大了想當醫(yī)生,救治更多病人,因為我媽媽身體不好?!?/p>
出生底層,但孩子清澈的眼睛里,有夢,有光。
今年4月,這所學校還出現(xiàn)了一個“雞腿姑娘”。
那天,孩子們正在吃飯。
突然,妞妞用手在桌子底下擺弄。
張校長發(fā)現(xiàn)后,上前一探究竟。
只見她小心翼翼用紙巾裹住雞腿,再放進塑料袋。
張校長問她:“妞妞,你在干嘛?”
她笑瞇瞇地說:“拿回家給俺媽吃?!?/p>
張校長一愣,連忙跟她說:“你先吃,我再給你拿個雞腿?!?/p>
聽到張校長的話,妞妞紅了眼眶。
這個個小小的舉動,讓千萬網(wǎng)友瞬間破防。
尤其是張校長,深受震撼。
他說:
“當時我眼角的淚水不斷地在眼眶打轉(zhuǎn),她好懂事?!?/p>
妞妞6歲,讀一年級。
她的家庭處境也很令人揪心。
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爺爺疾病纏身,姐姐是殘疾人。媽媽一人扛起照顧全家人的重擔。
妞妞懂媽媽的不易,盡可能去“回饋”媽媽的付出。
學校里有笑笑、妞妞這樣的孩子,張校長很開心。
但同時也很憂心。
因為還有很多留守兒童,愛之于他們,是一種奢侈。
“如何彌補對留守兒童缺失的愛”,成了張校長畢生研究的“課題”。
2012年,張校長回到母校二郎廟小學當老師。
兩年后,他被調(diào)到其他學校任教。
2018年,他又回到二郎廟小學當校長。
這一次,可謂是“臨危受命”。
有位老師跟張校長說:
“你要是晚來一個學期,這個學校就沒有了?!?/p>
學校一度瀕臨關(guān)停。
無論是師資隊伍、教學資源,還是校園環(huán)境,都不盡人意。
一到雨天,教室就會漏水。
操場的雜草長得比人還高,沒有人清理。
招生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當時,全校只有27個學生。
通過家訪,張校長得知,村里沒有幼兒園,很多留守兒童只能去很遠的地方上學。
一般由爺爺奶奶接送,但他們年紀大了,經(jīng)常會在路上發(fā)生意外。
了解這些情況后,張校長決定做出改變——
創(chuàng)辦幼兒園,并改造學校。
可資金哪里來?
他給妻子打電話說:
“我想拿些家里建房的錢改造學校?!?/p>
他和妻子結(jié)婚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
房子已經(jīng)在建,但還沒完工。
妻子抱怨道:
“你看你自己連個家都沒有!”
但她還是給了,本以為不會花太多錢。
可全部積蓄都花完了,幼兒園還沒建好。
他只好到處去借。
從信用卡借,各個權(quán)威的借貸平臺借。
截至目前,他還欠了11萬元左右沒還清。
好在,改造工作大體上完成了。
也是從這時開始,張校長頭上長滿白發(fā),臉上新添了皺紋。
妻子看到他后,很驚訝地說:
“怎么變這樣子了!像個小老頭。”
不光是他妻子,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一個80后小伙,怎么變得如此滄桑?
當張校長的照片被曝光后,網(wǎng)友稱他為“白發(fā)校長”。
孩子們都喊他“校長爺爺”、“校長爸爸”。
這一聲聲“校長爺爺”、“校長爸爸”,背后承載著巨大的責任。
學校改造結(jié)束后,學生從27名激增到180多名。 由于地方偏僻,很難招到老師,更沒有行政人員之類。 所有事情,他都要親力親為。 教學上。 哪堂課缺老師,他就到哪去。 語文、數(shù)學、英語、體育等科目,樣樣精通。
任教3年多,他叫得出每個孩子的名字,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 他特別叮囑其他老師: “要關(guān)注每一個孩子,不管優(yōu)秀生還是差生。即便改變不了他們的出身,給不了多才多藝的特長,但課里課外,要盡力給他們自信、陽光、勇敢和快樂?!?nbsp;
張校長帶孩子們做運動 生活上。 他還負責照顧孩子們的起居。 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 孩子的一日三餐,都要有保證,并且要做到營養(yǎng)均衡。
為了讓孩子們吃得更有營養(yǎng)些,他把自己的工資倒貼進去。 每一次買菜,都是他親自去買。 他說: “一周會去幾次,因為白天還要上課,凌晨3點就要出發(fā),開車到20公里外的市場買,每次都會買一面包車的蔬菜、水果和肉制品?!?nbsp;
每次買菜回來,孩子們都一擁而上。 “校長爺爺,我想吃橙子!”“校長爺爺,我想吃蘋果!” 看到孩子們開心的樣子,他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孩子們,自己去拿吧,想吃什么就拿什么?!?nbsp;最讓孩子們開心的,莫過于吃飯時候和課間活動。 學校的田老師用手機拍下這樣一幕。 有個小女孩,主動伸出手掌和張校長比大小。 過了一會,只見女孩摸著下張校長的頭發(fā)說: “校長爺爺,我?guī)湍瘟艘桓最^發(fā)下來!” 說完,兩人樂呵呵地笑了。
田老師表示: “在孩子們眼里,校長就像父親一樣特別和藹可親?!?nbsp;每天午飯后,張校長都會去各個班陪孩子們。 孩子們一看到張校長,就向他飛奔而來。 纏著他抱,幫他拔白發(fā),拉他一起嘮嗑,玩得不亦樂乎。
每一次他要出門辦事時,孩子們都拉著他的衣角喊: “校長爺爺,不要走,不要走?!?nbsp;
有些年紀很小的孩子,晚上不敢自己睡,張校長便會陪他們一起。 每天晚上,他都要看著孩子們安心入睡才放心。 當孩子做錯事,或者遇到問題時,他會第一時間上前幫忙,而不是一味指責和說教。 早前,他注意到有些女孩出現(xiàn)早戀傾向。 他擔心她們上當受騙。 于是,抽空帶著水果去宿舍找她們談談心。 聊天時,他以開玩笑的口吻說: “想要吃啥校長給你們買,不要太在乎人家男孩手里面的任何零食,知道嗎?” 他要盡可能照顧到孩子們的情緒。 愛是相互的。 一個人怎樣對待孩子,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饋他。 有一次,他生病了。 孩子們知道后,端著熱水去宿舍看望他。 甚至還很心疼地問他: “校長爺爺你好點了嗎?” 還有一次,學校舉辦活動,他忙到?jīng)]空吃飯。 孩子們跑回家,讓父母包餃子給他送過來。 當記者問孩子,為什么叫校長爸爸?。?nbsp;孩子毫不猶豫地說: “他對我太好了?!?nbsp;
這些源源不斷的愛和溫暖,就是對張校長最好的回報。 談及任教以來的收獲,張校長表示:我雖然收獲了滿頭白發(fā)和一堆賬單,但孩子們見到我都非常親熱,都會給我大大的擁抱。
不少孩子一年才能見到一次父母,對家和愛的渴求非常高。
我能照顧他們,給他們父親般甚至爺爺般的關(guān)愛,也是非常幸運的。
如果說,張校長擁有100%的愛,毫無疑問,他把100%的愛都放在孩子身上。 那家人呢? 每當提起家人,他都愧疚不已。 他家距離學校只有100米,但3年以來,他回家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 即使是周末,他也沒閑著。 搞衛(wèi)生,修桌椅,檢查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他說: “雖然事情很小,但很瑣碎,忙起來就顧不上自己的事情了?!?nbsp;在2個兒子眼中,他不是“合格”的父親。 有一次,大兒子中考結(jié)束,他特意放下手頭的工作開車去接。 在車上,他主動問,“感覺考得好不好?” 大兒子望著窗外,默不作聲。
還有一次,大兒子在學校發(fā)燒了,但他有事要忙沒空。 他們之間,一點話題都沒有,不知道該聊些什么。 他兒子說: “他總是很忙,我什么都不想跟他說?!?nbsp;其實,這些他都看在眼里,想彌補,但工作和家人,終究不能兩全。 每次談起大兒子,他的眼眶都是紅紅的。 “我對不起孩子,陪伴他的機會很少,看到其他孩子都有家長送飯,心里總會感到很難受。在他面臨中考的關(guān)鍵時刻,我也沒有為他加油?!?nbsp;小兒子還在讀小學,跟在他身邊。 小兒子常常因為被忽略,跟他撒嬌,鬧脾氣。 有一天,一個小男孩想跟張校長睡。 小兒子跟男孩說: “你別跟我爸爸睡了,我倆睡?!?nbsp;明明他也很膽小,但他更怕被小朋友搶了爸爸。 在妻子眼中,張校長是“負心漢”。 妻子不忍心看到他日夜操勞,辭職來學校幫忙。 她是一名代課老師,住在學校里負責照顧孩子。 夫妻倆偶爾會因為工作上的事起爭執(zhí)。 有一天,他們因孩子的校服吵得不可開交。 當時,妻子剛好在接送小孩。 她覺得,校服的事情可以明天再解決。 但張校長覺得今日事今日畢,不斷數(shù)落她: “你這個那個沒做好?!薄澳慵毠?jié)上的事就是沒做好?!?nbsp;就在一瞬間,妻子情緒崩潰。 她哭著說: “所有人都可以不理解我,我不在乎。但就是你不行。我每天做那么多事,還得不到你的理解,還對我這種態(tài)度。你說我啥時候因為沒錢花跟你說生過氣?有沒有因為其他事跟你生過氣?每次都是因為你的態(tài)度!”
說著說著泣不成聲。 冷靜了一會后,張校長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連忙認錯,并給妻子遞上一個李子。 “我錯了,我錯了,下次我不這樣了。”
爭吵歸爭吵,更多時候,妻子都堅定地站在他身邊,支持他,幫助他。 張校長的父親,70多歲,曾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 看到兒子日漸蒼老,他經(jīng)常來學校幫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校長逐漸得到家人的理解。 他也擠出更多時間來陪伴家人。 他雖然白了頭發(fā),多了皺紋,但他依然是那個—— “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到最好”的張校長。
每次當別人問張校長,最好的教育是怎樣的? 他說:教育是沒有任何技巧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在細碎的言傳身教中,能讓這些孩子身處溝渠,心向明月。
如果你沒有享受到陽光的照耀,你拿什么來照耀別人?
如果他沒有享受到愛,那他將來怎么會去愛別人呢? 有個男孩,父母離異,他跟著奶奶和父親生活。 父親是典型的“啃老族”。 整天不干活,經(jīng)常不著家,還經(jīng)常打兒子。 正值暑假,張校長上門家訪。 只有男孩自己在家。 他哽咽地跟校長說: “爸爸和奶奶前幾天又吵架了,爸爸錯了,但我沒阻止他。” 他不敢阻止,生怕又遭到父親一頓打。 張校長幫他擦去眼淚,安慰他: “別哭了,乖乖。男子漢大丈夫,奶奶會一直在你身邊的,我也會?!?nbsp;
其實,他一直都放心不下這個孩子。 校長三番五次找男孩的父親聊,求他不要打孩子。 當?shù)弥?,這個父親平均一周打孩子一次,他非常痛心。 “孩子5天時間都在學校,周末回家兩天還揍他!”
直到現(xiàn)在,他還是不放棄勸說男孩的父親。 同時,他經(jīng)常陪在男孩身邊。 每天要確認他是安全的才放心。 父母給不了的愛,他都想盡力去彌補。 記者問他,這么難為什么還要堅持? 他說: “農(nóng)村的孩子,總要有人來陪。”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學會去愛,才能真正變得自信起來。 如何彌補對留守兒童缺失的愛? 我想,張校長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人都能追著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