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房室阻滯是二度房室阻滯的特殊形式,指每兩次室上性激動下傳心室一次,受阻于房室交界區(qū)一次,有時會伴有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2:1房室阻滯的定位診斷比較困難,需從QRS波群時限、P-R間期、按壓頸動脈竇、阿托品實驗或運動等定位診斷。還需要與竇性心動過緩、房早未下傳等鑒別?!?div style="height:15px;">
01
—
2:1房室阻滯(固定比率阻滯)
2:1房室阻滯是二度房室阻滯的特殊形式,指每兩次室上性激動下傳心室一次,受阻于房室交界區(qū)一次,心房率一般小于135次/分。心室率恰好是心房率的一半。心房率大于150次/分的房性動過速、心房撲動、交界性心動過速等伴發(fā)的2:1房室傳導,因心動周期短于房室傳導系統(tǒng)的有效不應期所致,不屬于2:1房室阻滯。
02
—
2:1房室阻滯的定位診斷
03
—
2:1房室阻滯時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
2:1房室阻滯時可出現(xiàn)兩種類型的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I型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和II型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的診斷標準為P-P間距差別在20ms以上),下面是同一病人剛入院時和入院4天后的心電圖。
入院時的 12 導聯(lián)心電圖 。請注意,有QRS 波群的 P-P 間期比沒有 QRS 波群的 P-P 間期短
入院4天后的心電圖。請注意,有 QRS 波群的 P-P 間期比沒有 QRS 波群的 P-P 間期長
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的發(fā)生機理可以用1955年Rosenbaum和Lepeschkin提出的正負變時效應的機理來解釋。正變時效應定義為通過心室收縮加速竇性心律,負變時效應為心室收縮減慢竇性心律。
I型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即有QRS波群的P-P間期比沒有QRS波群的P-P間期短,這種正變時效應是兩種機制的結果:心室收縮引起的右心房拉伸增強了竇房結的自律性,以及心室收縮增加了竇房結的血液供應,導致竇房結提前興奮和QRS波群后的P波。一般發(fā)生在竇性心律較快時。
II型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的負變時效應是由脈搏波刺激動脈壓力感受器系統(tǒng)引起的迷走反射的結果。心室收縮使動脈血壓升高,隨后激活動脈壓力感受器。因此,迷走反射減慢了竇房結的排出,并延長了隨后的P-P間期。一般發(fā)生在竇性心律較慢時。
04
—
2:1房室阻滯的鑒別診斷
(1)2:1房室阻滯的定位診斷非常重要,決定了患者的治療。
(2)2:1房室阻滯時,當未下傳的P波重疊在前面T波中而未被識別或誤診為U波,該節(jié)律可能誤診為竇性心動過緩。
(3)竇性心動過緩伴有U波時,能被誤診為P波下傳阻滯,繼而作出二度房室阻滯的錯誤診斷。
(4)房性早搏未下傳時可能偽似“二度房室阻滯”,尤其房性早搏的聯(lián)律間期較長時更易發(fā)生上述情況。仔細測量P-P間期和監(jiān)測P'波的形態(tài)將有助于確定診斷。
(5)當存在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又伴有二度房室阻滯時,特別是I型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時含有QRS波群的P-P間期短于不含QRS波群的P-P間期,阻滯的P波可能被誤診為未下傳的房性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