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又叫做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shù)和束心的工具,同時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F(xiàn)在,很多喜歡時尚或彰顯個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佛珠個數(shù)不同所包含的意義也不同。首先說下,并不是所有的佛珠手鏈都是18顆或是108顆的,佛珠手鏈一般有多少顆,分別代表有不同的意義的。 小葉紫檀佛珠順紋108顆8mm 小葉紫檀手鏈念珠手串 一般來說,大家為了裝飾而戴的佛珠手鏈是12顆、13顆或是16顆,這是根據(jù)男女手腕的粗細決定的,只要不是作為念珠來使用的話,戴多少顆都是可以的。 作為念珠來使用的話,一般的佛珠手鏈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jù)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另外,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凈,所以念珠(佛珠手鏈)也叫做“清心珠”。 佛珠念珠手串的顆數(shù)及其代表的意義 依然是文玩,學問太多了,就一個手串多少顆珠子,都是有說法的,不是隨便穿上就帶的。既然是有規(guī)矩,最好還是按照規(guī)矩來吧。
一百零八顆:是最為常見的數(shù)目,是為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使身心能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tài)。
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 “十界”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可分為十個種類。
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三十六顆:無確切的含義,通常皆認為是為了便于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中蘊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學”與第四阿羅漢果的“九無學”。
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二十一個位次, “佛果”指達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顆: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十四顆: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
引文來源 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數(shù)目的子珠串綴而成,而各種佛珠特定的數(shù)目皆有不同。數(shù)目不盡相同的緣由是因為各本佛經(jīng)的記載有異而成。 佛珠的數(shù)目在經(jīng)典當中的差異很大,共有九種之多。其實,佛珠有不同的顆數(shù),是因為具有著不同的含義,下面就根據(jù)普遍流傳的說法,將其不同的含義略述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