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80平米的老房子,通過一番大改造,以原木色調為主調,在文藝清新的北歐風下,營造出一個煥然一新的鮮艷空間,讓老房子煥發(fā)出了一個全新的活力。
原始結構圖
平面布置圖
客廳
改造前
▲老房改造前,墻上的電線隨意裸露在外,十分危險;沒有陽臺,衣服只能晾在客廳靠窗處,影響采光,也很不雅觀;雜物太多,都堆積在客廳,形成客廳空間狹小又擁擠的局面。
改造后
▲改造的客廳煥然一新。由于本案的業(yè)主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原木來源大自然,質樸灑脫,與業(yè)主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不謀而合,所以,設計師在軟裝上大量采用原木,貼切業(yè)主的喜好。
▲一整面白色文藝磚鋪成的電視背景墻,搭配原木矮柜,加之藍色玻璃插花,清新文藝。黃白的小鳥裝飾物,給靜止的電視矮柜注入一絲活力,也烘托著主人對自由灑脫生活的向往。
▲一抹亮黃掃去煩悶的陰霾,淺灰與深灰的中和,搭配白色裝飾,恰到好處,既不會沖淡活潑的黃,又使待客區(qū)變得文藝大方。
▲為保證客廳采光與餐廳的通透,設計師用玻璃推拉門隔出了一個單獨的小陽臺,既保證室內采光,也解決了主人晾曬衣服的困擾。各種電線也都收入吸頂內,安全系數明顯升高。
▲四人的原木餐桌上整齊擺放著四副碗筷,餐桌上方的吊燈在吃晚飯的時候就可以打開了,明亮的燈光照在食物上,怎不會垂涎欲滴。
▲一體式的餐邊柜,增加了儲物空間,原先一些細小的雜物就可以收進柜子里了,整潔美觀,也方便使用時尋找。
廚房
改造前
▲原先的廚房沒有張貼瓷磚,沒有櫥柜,操作臺也是用幾張桌子拼起來的,各種鍋碗瓢盆到處擺放,一個鍋要找上幾分鐘才能找出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白天即使開著兩盞燈,還是覺得很暗。
改造后
▲改造過后,四周墻壁張貼了白色瓷磚,增強了廚房的明亮度,即使不開燈,也十分敞亮,而地板則用了花色的地磚取代原先的水泥地板。增加了帶有柜子的操作臺,多個柜子方便了業(yè)主分門別類好鍋碗,找起來也順手多了。
主臥
改造前
▲主臥改造前是業(yè)主在使用,采光不好,儲物空間也不大,沒有床頭柜,使用起來不方便。
改造后
▲改造后由業(yè)主父母使用,除了吸頂燈,設計師還在床頭一邊安了吊燈,另一邊則擺放了臺燈。床的左側是可翻開的梳妝臺,把鏡子蓋下可以當成桌子用,翻開就是梳妝臺,中間是可放置各種首飾、發(fā)卡的暗格。
▲右側的衣柜增加了儲物空間,窗簾換了活潑的橙色,床頭背景墻用的是杏色,床褥是淡粉色,營造空間層次感,暖色調可以凸顯空間寬敞明亮。
次臥
改造前
▲改造前雜物胡亂堆放,行李箱沒有固定擺放的地方,兩個小矮柜用處不大;還未干透的衣服用竹竿架起來晾著,反而增加了次臥的濕氣;白天窗簾緊拉,窗戶的作用浪費,導致采光不足,臥室昏暗。
改造后
▲改造后素色為主的次臥,背景墻用了淡黃色,百葉式的衣櫥設計,簡潔淡雅,原木給人追尋自然、環(huán)保、優(yōu)雅感。墻上的掛畫,給人視覺平衡感。
▲床的右側是書桌,桌上擺著幾本設計類的書,旁邊擺放著夫妻二人的合照,這里是業(yè)主平時不上班的時候辦公的地方。
衛(wèi)生間
改造前
▲未改造前,狹長的衛(wèi)生間顯得陰暗潮濕;沒有分區(qū),不能同時使用;洗衣機、洗漱用品、毛巾等隨意擺放著,并不寬敞。
改造后
▲改造后的衛(wèi)生間,在功能上分了區(qū),洗衣機被擺放在了衛(wèi)生間進門的右側,干濕區(qū)用推拉的原木倉谷門隔開,這樣一來,就可兩人同時使用衛(wèi)生間了,墻體則用了文藝格子瓷磚。洗手臺的上方安裝了吸頂燈,懸掛的黑色圓鏡,讓照鏡子的主人顯得更加立體。毛巾、浴巾等都整齊收入左側柜子里。
設計:鄒志文(京點設計),點評:設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