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漢末年,一批漢儒學(xué)者、軍政官員數(shù)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士紛紛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黃巢襲擊廣州時,廣東人爭相逃往東南亞;
4.元滅南宋時,大批遺臣遺民也落難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難民、被清兵打散的農(nóng)民軍、抗清失敗的明軍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遺民,掀起了移民東南亞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安平等率領(lǐng)兵將家眷三千余人、戰(zhàn)船五十余艘到達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這塊地方因此被稱作“明鄉(xiāng)”。
1659年,跟隨永歷帝流亡緬甸的官兵眷屬,有的逃亡暹羅(今泰國),有的被安置在緬甸邊遠地方,今天緬甸北部的桂家與敏家都是這些官兵的后裔。
其遷徙原因,一是由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伴隨著農(nóng)民起義、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戰(zhàn)亂的普通百姓和權(quán)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