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微溫。歸肺、脾經(jīng)。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氣虛欲脫證;脾氣虛弱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肺氣虛弱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熱病津傷的口渴,消渴證;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用法用量:3~9g。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禁食蘿卜。
人參
紅參: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溫。歸脾、肺、心經(jīng)。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用法用量: 3~9g。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禁食蘿卜。
紅參
西洋參:性味歸經(jīng):苦、微甘,涼。歸心、肺、腎經(jīng)。功效: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主治:陰虛火旺之咳嗽痰血。熱病氣陰兩傷之煩倦;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內(nèi)熱消渴。特點:補中兼清。用法用量:3~9g。注意:本品性寒,能傷陽助濕,故陽虛內(nèi)寒及寒濕者慎服。
西洋參
黨參:性味歸經(jīng):甘,溫。歸脾、肺經(jīng)。功效: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主治:脾氣虧虛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肺氣虧虛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血虛萎黃,頭暈心慌。用法用量:10~15g。
黨參
太子參: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平。歸脾、肺經(jīng)。功效:補氣生津。主治:脾虛食少倦怠,氣津兩傷口渴。肺虛咳嗽。心悸,失眠,多汗。用法用量:10~15g。
太子參
黃芪: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歸肺、脾經(jīng)。功效: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主治:脾胃氣虛,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不攝血,氣虛發(fā)熱。特點:補而性燥;自汗,盜汗肺氣虛證,表虛自汗證,氣虛感冒。
黃芪
區(qū)別與特點:人參、紅參:重在補元氣,是補氣第一要藥。但紅參補元氣之力優(yōu)于人參,紅參是人參的加工品。二者性熱而禁止用于實熱之證。
西洋參:性涼,補中兼清,補氣之力不及人參、黨參、太子參。更沒補元氣之力。但滋陰之力優(yōu)于其他參類。由于性涼,多用、常用傷陽助濕。
黨參:補氣之力平和,擅長于補脾肺之氣,升提中氣,雖然臨床可以替補人參,但是沒有人參的補元氣之力。
太子參:補氣而不剛燥,補氣力緩,用于氣虛不受溫補者、不受峻補者。
黃芪:補而性燥,善補脾肺之陽氣,黃芪補氣之力不及人參、黨參,但作用廣泛,長于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尤宜于脾虛氣陷及表虛自汗等證,常與人參、黨參配伍應(yīng)用,以助提升脾胃之中氣。
這六個補氣之藥,臨床上,經(jīng)常應(yīng)用,都有良好的作用,但是還要區(qū)別對待,各有特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健康養(yǎng)生的要求越來越重視,很多人對這些補氣之藥又不是很了解,出現(xiàn)很多錯用,重復應(yīng)用,不但浪費,也起不到應(yīng)有的效果。現(xiàn)把他們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特點,區(qū)別分別寫出來,以幫助廣大愛好養(yǎng)生的朋友們。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們,可以多提意見。祝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