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親密的人,往往更無法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
“我愛你”難以說出口,而更難以啟齒的是“對不起”。
前段時間,在網(wǎng)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講述道,她的媽媽是一位極其嚴厲的家長,十分信奉“棍棒底下出才子”。
于是,只要她稍稍做得不好,就會遭到媽媽的毒打。
這種教育方式直到她上高中住校才結(jié)束。
但是,在她內(nèi)心留下的陰影卻一直持續(xù)不斷地困擾著她。
她耿耿于懷,對那些被媽媽粗暴教育而傷害的歲月。
她有意無意地在媽媽面前談過幾次這種教育對她的傷害,可是媽媽每次都回避,或是彼此會發(fā)生激烈的爭吵。
高考之后,她故意選了一所離家很遠很遠的大學,她想逃離這個地方,這個家!確切來說,她想逃離媽媽!
有一回大學放寒假,他們一家出去吃火鍋。
她和爸爸喝了點酒,然后她在飯桌上,鄭重其事地提起了媽媽以前對她教育方式的傷害,讓她成長過程中一直小心翼翼、格外自卑,總覺得自己是個不值得愛的人。
媽媽聽她講完后,直接拿包包離開了飯館。
她追了上去。
爸爸見狀趕緊結(jié)賬追了出來。
她拉著媽媽說:你向我道歉。
媽媽說:如果當初不是我對你那么嚴厲,你早就走偏道了。
她一聽,氣急敗壞地一邊沖向馬路一邊哭著說:好,那我去死,我現(xiàn)在就去死,你們再去生一個孩子。
爸爸嚇地魂飛魄散,把她拉了回來,這時媽媽沖過去慌亂地抱住了她,把她緊緊擁在懷里。
她泣不成聲,卻能清晰地聽到媽媽伏在她耳邊,顫抖著不斷說:媽媽不該那樣子對你,對不起,媽媽錯了;對不起,媽媽錯了······
就是那一刻,她的記憶突然產(chǎn)生了神奇的反轉(zhuǎn)。
她看到了小時候自己牙痛,媽媽滿臉憂愁地抱著她,陪她入睡;她看到了冬天她的手長凍瘡,媽媽總是會把她雙手捂在手心里取暖;她看到了那一次,她在廁所看到了一只蟑螂而恐懼尖叫,柔弱的媽媽擔心得破門而入······
關于媽媽所有好的記憶,都因為這些年的激烈爭吵和內(nèi)心里的怨念而蒙蓋,她一直記住的是媽媽對她嚴苛。
對不起,很多時候是一種尊重和理解,更是愛的一種傳達。
從清晰聽到“對不起”那一刻開始,她的心平靜了,她突然又能感受到媽媽的關愛。
或者說,那些被她忽略的關于媽媽的溫暖記憶,瞬間向她涌來。
親情是一種很特殊的情感,多少怨恨,一句真誠地對不起就能一筆勾銷。
然而很多家長總是認為,道歉會讓孩子將過錯歸咎在父母身上,而缺少反省能力;他們總覺得道歉會讓父母失去權(quán)威,在孩子面前難以樹立高大形象;他們總覺得,大人無需向孩子示弱,畢竟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或者生他,養(yǎng)他、供他,孩子受點委屈也是應該的。
可是,孩子是人啊,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他們需要作為人最基本的尊重。
前些日子,對門鄰居盈盈想養(yǎng)貓,晚上打電話和媽媽說了這個事后,媽媽突然火冒三丈地破口大罵,并指責她不懂事、不孝順,一點也不考慮她對貓過敏。
盈盈頓時怒火中燒,她和媽媽不住在同一所城市,她養(yǎng)貓,對媽媽有什么影響呢?
所以,她掛了電話,不再理會媽媽。
但是,心里卻十分憋屈。
她不明白,媽媽為什么情緒如此激烈,如此無理取鬧!
之后幾天,她都沒有打電話回家。
最后,是爸爸打電話勸她,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她先向媽媽求和。
無奈,誰讓自己對媽媽愛得那么深沉呢?
所以,她在網(wǎng)上買了一份禮物給媽媽,并主動打電話向媽媽道歉示好。
媽媽接到她的電話時就哭了,說:應該是我先道歉,這幾天我心里很懊惱、很愧疚,那天掛完電話我就后悔了,可是礙于面子,就是沒好意思低頭對你說對不起,求你原諒。
原來,媽媽因為聽信一個所謂的閨蜜朋友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投了一筆錢,結(jié)果被卷走了。那天破財心情不好,剛好盈盈打電話過去,就被她當成了出氣筒。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
總是輕易地將最糟糕最壞的情緒和狀態(tài)呈現(xiàn)給自己的家人。
卻忘了,傷人的話,會像一把鐮刀,一下一下割在她們的心口上。
更要命的是,明明做錯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占著彼此有血緣的紐帶,我們守著一文不值的自尊心死也不愿道個歉,說一句“對不起”。
殊不知,在無端傷害了親人時,一句對不起就重新拉近修復彼此的關系。而假裝不在意,試圖讓時間淡化這件事帶來的傷害,只會給彼此的感情留下芥蒂。
沒有被正視的傷口,傷痕就會一直在!
而能被你傷害到的人,往往只有愛你的人!
這段時間熱播的第五季《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總是急躁地對兒子小小春發(fā)火,在意識到自己態(tài)度欠佳之后,又迅速而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每一次小小春委屈無辜眼淚汪汪的時候,只要聽到爸爸說:對不起,我愛你。
他的臉上就會綻放溫暖的笑容,軟萌地說一句:沒關系,我也永遠愛你。
親人的好處是,你知道你們在意彼此,你知道你們相互深愛著。
可是即便如此,在犯錯的時候、在傷害到對方的時候,仍然需要說一句對不起讓對方知道你的內(nèi)心誠意。
否則,盡管彼此深愛又如何,對傷口的耿耿于懷就足以讓彼此陷入痛苦的又愛又恨的矛盾泥沼。
作家布魯斯·法勒說:爭吵,每個家庭都有,因為爭吵也是親人表達感情的方式。但聰明的爭吵,才能讓互動升為良性互動。
什么是聰明的爭吵?就事論事,善于說“對不起”。
道歉并不等于軟弱,因為家人之所以讓我們放肆,正因為親人能彼此包容對方的軟弱。
再者,父母和孩子道歉,能讓孩子明白,人無完人,誰都有可能犯錯,也擁有犯錯的權(quán)力。
好的父母,都善于說“對不起”!
因為愛,怕對方因此耿耿于懷,所以說對不起。
美劇《隨心所欲》里有句話說: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出“對不起”。
但愿,我們一生都在不用在等深愛的親人說出“對不起”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