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揚州瘦馬”,不能不提一個人,柳如是。
柳如是是明末秦淮八艷之一,也是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柳如是的確有才情,不然也不會讀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詩句時,而給自己改名“柳如是”。單就這個名字,就給文人才子無限遐想的空間。
關于柳如是的出身,有關記載語焉不詳。從后來遭遇來看,一定是比較清苦的。柳如是十來歲時,被賣到江南名妓徐佛家中。四年后,柳如是嫁與年逾花甲的大學士周某為侍妾。
其實,這一個賣字道出了柳如是“揚州瘦馬”的出身。
“揚州瘦馬”對應的是“養(yǎng)瘦馬”。這是明清時期一個畸形的產(chǎn)業(yè)。有人專門從貧苦人家購買幼女,依據(jù)相貌進行分組培養(yǎng),待女子長大后,轉(zhuǎn)手賣給富貴人家。
清人吳熾昌《客窗閑話》中的記載:
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販買幼女,選其俊秀者,調(diào)理其肌膚,修飾其衣服,延師教之,……及瓜,則重價售與宦商富室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養(yǎng)瘦馬”。
人就是人,怎么會是“瘦馬呢?可見,這個詞侮辱性極強。試想,出身貧寒家庭的女子,被人賣來賣去,被人摧殘和蹂躪,如同役使弱小的馬匹一般。命運著實悲慘。
這些“瘦馬”為何會出現(xiàn)在揚州呢?
揚州,兩淮要津,自古就是繁華之地。揚州繁華引得文人騷客無限向往,誠如“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春風十里揚州路”“十年一覺揚州夢”等無不寄托了人們最樸素的感情。
與繁華掛鉤的就是財富。明清之際,揚州的地位越發(fā)凸顯出來,經(jīng)濟發(fā)展,尤其是鹽業(yè)成為全國經(jīng)濟的首屈一指。在這種背景下,商賈巨富便到此處游玩尋歡,生活奢靡。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這催生了很多服務行業(yè),“揚州瘦馬”就是其中之一。
在當時,“揚州瘦馬”比較流行,據(jù)說秦淮河畔的特殊行業(yè)工作者大多是“瘦馬”出身。她們的姿色和才藝,顯然不是自發(fā)形成的,多半是刻意培養(yǎng)出來的。
“養(yǎng)瘦馬”在清代時比較繁盛,不過后人推測在明代就出現(xiàn)了,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錄了這一過程:
揚州人日飲食于瘦馬之身者數(shù)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駔儈,咸集其門,如蠅附膻,撩撲不去?!粗姓?,用金簪或釵一股插其鬢,曰“插帶”。
張岱不僅提到了“養(yǎng)瘦馬”的過程,還提到了一個職業(yè)--牙婆。所謂牙婆,就是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yè)而從中牟利的婦女。牙婆作為中間人,不僅買賣人口,還常常將出生貧苦而又面容姣好的女孩買回去調(diào)教,教她們琴棋書畫以及歌舞,待她們長大成人后再賣與官宦富家與人為妾。從某種程度上講,牙婆也是進行著一項投資,只不過她們投資的對象是出身貧苦的一類女子。
將活生生的人作為商品去培養(yǎng)增值,然后又轉(zhuǎn)手賣掉??梢韵胂螅@些女子的命運能好到哪里去。
事實上很多文獻資料記載了這一點。這些女子被官商納為小妾后,要么被老大欺凌,毫無自由;要么受人歧視,挨打受罵,憂郁而終,下場極為悲慘。即便是如柳如是一樣的才女,也免不了輾轉(zhuǎn)飄零、結項自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