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卿:約讀書房創(chuàng)始人,曾任高中歷史老師,現(xiàn)任約讀書房教研總指導,十二年一線教學
高傳立:約讀書房金牌教師,教研總監(jiān),曾多次押中高考題
四大名著最經典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但它并不適合孩子讀。因為它里面有大量的生僻字,甚至是特殊的地名、人名、官職以及一些古代漢語字詞,這些沒有注音沒有解釋,孩子讀不懂,這就是攔路虎之一。我們建議青少年讀岳麓出版社或者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學生無障礙版?!?span>劉卿、高傳立
01.
中小學生為什么要讀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最寶貴的經典作品,具體哪四本,眾所周知!但是對孩子們來說,應該先讀其中的三本:《三國演義》《西游記》和《水滸傳》。
為什么沒有《紅樓夢》呢?因為《紅樓夢》這本書太深奧了,里面確實有些情節(jié)不太適合孩子們去閱讀,所以說系統(tǒng)閱讀的話,《紅樓夢》應該放在最后讀。
還有《水滸傳》,《水滸傳》要放在三國和西游后面閱讀。咱中國有句話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其實《水滸傳》是能讀的,但是要到上高中的時候讀。因為它里面的一些價值觀如果引導不好的話會把孩子帶偏了。
那中小學生為什么要讀四大名著呢?我相信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學校要求讀。中國有幾個省會城市,寒暑假會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下到三年級,上到高二全民讀《三國演義》,為什么呢?因為有政策,考試要考了,所以大家都讀。
除了考試大綱是一個主要的風向標之外,還有一個必讀理由,就是在中考和高考的時候前面幾道題都是:字、詞、意這種考試。但是這些字詞好像都不是語文課本當中的字詞。我后來帶著孩子們一起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全是這里的字詞,它的注音,它的解釋,甚至是錯別字,全是這里面的。
所以可見,以《三國演義》為主的四大名著,作為咱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最根深、最輝煌的這些部頭的著作,連這個考試的出題人都是從這里面挖掘,作為學生還有什么理由不去讀呢?
四大名著不光是在文筆上,它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上,包括在民間的影響力上,也是非常厲害的。你看中國的祖師爺里面,不是三國里面的祖師爺,就是水滸里的祖師爺,那西游記就不用說了,從小看到大。很難想象,剃頭界的祖師爺竟然是關公,殺豬的祖師爺是張飛,賣草鞋的是劉備。它的影響力太大了,包括里面的一些成語、歇后語、詩詞影響力都很大,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顧茅廬等類似于這種,最基礎的都是來自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02.
孩子什么時候接觸四大名著最合適?
對于閱讀四大名著這件事,家長的顧慮無非是“孩子讀不懂”、“產生厭惡、反感怎么辦”……所以家長會產生“什么時候讀是最好的”這樣的一個憂慮。
但實際上,讀四大名著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了解。我們對任何事情感興趣的大前提就是我們要了解。越了解你會越感興趣。比如說一個父親喜歡打麻將,媽媽說打麻將有什么意思???四個人坐在一起,你不累嗎?那是她不知道打麻將的樂趣,因為他不了解。一個人喜歡看球,他了解球,他才有可能對世界杯產生熱愛。
同樣的道理,我們家長想讓孩子在適合的年齡對四大名著產生濃厚的興趣,那就必須讓他之前去了解,甚至去提供了解的機會。如果之前完全沒有了解,只是說這是好東西,到這個年齡了應該去讀。這是不行的,他是很難產生興趣的。
所以我個人,通過我的實踐,包括我從我的學生那里得到的總結:閱讀四大名著越早越好。
當然,我們的了解并不是非要讀原著,而是在不同的認知階段,用不同的四大名著素材來給他與之匹配。
三、四歲的孩子,對猴子感興趣!所以齊天大圣、孫悟空、美猴王這些詞,就很快的映入到腦子了,雖然這個時候他還沒有看過《西游記》的原文。
到了五六歲的時候,父母開始給他大量地講故事,那還有什么故事比《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更好呢?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借東風啊,就要給孩子多講啦!
孩子到了一二年級,就不能光知道美猴王了,也不能光知道簡單的故事。一二年級的孩子應該開始閱讀簡單的文字了,要深入里面的情節(jié),這個時候讀青少年版的就比較好。
五六年級還應該再看青少年版的嗎?那就不應該了,五六年級的孩子認知比較有高度了,這個時候應該給他看原版。在這里我們推薦岳麓書社或者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學生無障礙版(可以去網上搜索該版本)。
我見過很多孩子,看四大名著,說早就看過了,西游記就是講一個什么,三國演義就是講一個什么……凡是這樣的語勢來表達的,其實都是由于之前看的,沒有延續(xù)引導,就把當時看的這種簡單單一的故事當成“四大名著”的代名詞了。
不要以為83版的西游記就是西游記原版,83版的《西游記》,我就戲稱為那是兒童版的兒童版。為什么呢?如果真的按原著拍的話怕孩子會崩潰的!也怕孩子看不懂。吳承恩是用一生來寫的這一本書,原著是超過我們大家的想象的。
舉個例子,《西游記》表面上看,像四個人去取經,其實里面蘊含著咱中國的“佛道之爭”。一個佛派,一個道派;一個是太上老君,一個是如來佛祖,兩個人的斗法,你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很多妖怪是太上老君派過去的,就是找你茬怎么著吧!就比如說那個青牛精,半路上那個青牛精犯了這么大的錯,結果最后太上老君說:小牛跟我走吧!輕輕一下就帶過了,這明顯就是太上老君在向佛祖示威:“我能找你麻煩,你給我老實點!”但是佛祖也沒少給太上老君找麻煩,你仔細讀會感受到兩派斗爭的感覺。
MBA團隊管理的例子也都是舉《西游記》的例子,雖然有一點缺點,但是它的內涵是一樣的。包括前幾年非?;鸬摹八笕龂?,這里面就是MBA的教材。這是一個寶庫,所以我們要認認真真的挖掘。
所以,總的來說,10歲之前的孩子就讀點簡化版的,看點繪本,聽點故事,讓他了解,對四大名著產生興趣,等稍微大一點到了四五年級,如果還這樣就不行了,就要試著去讀一些原版。通過這兩年教學的觀察,孩子到四五年級讀原版,大多數(shù)都是沒問題的。
03.
如何引導孩子們閱讀這“四大名著”
孩子們的興趣是第一位的。你怎么才能讓他產生興趣呢?一開始就讓他了解里面的東西。
我當年翻四大名著的時候第一反應拿過來就是《西游記》。為什么呢?因為沒上學之前就看過《西游記》的電視劇。
《三國演義》是后來聽了評書之后喜歡的。我父親就經常帶我聽三國的評書,我是聽完評書之后才對三國產生的興趣。
所以周邊的產品要拿來多跟孩子滲透交流,包括故事繪本,提前的了解,產生興趣之后再去深層次的閱讀四大名著。
家長還可以帶著孩子旅游,想要閱讀《三國演義》,就要有意識地帶著孩子去襄陽看一看,去金洲走一走,甚至去許昌,這些地方到處都是三國的元素。閱讀《水滸傳》,就到濟寧就行了,你會發(fā)現(xiàn)都是水滸的元素,這些元素自動的會提起孩子們對原著的興趣,讀起來有一種通透,還可以跟書中的人物對話,有現(xiàn)實跟文化的交融,這是非常美的一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