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皇甫曾《贈老將》中,這般評價秦王劍“轆轤劍折虬髯白,轉戰(zhàn)功多獨不侯”,根據資料記載,秦王劍長達四尺,而更具秦朝的度量衡,一尺長達23.1cm,可見,這把秦王劍,長度接近一米。
漢樂府的名篇《陌上桑》中,有一句詩這么唱道:“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轆轤劍,可值千萬余”,詩中所說的“轆轤劍”,指的便是秦始皇的佩劍,也稱為秦王劍,這把劍可不簡單,當年荊軻刺秦,荊軻就是被秦始皇用這把劍給斬殺,因此,這把劍也被稱為“背手劍”,當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賜劍自刎,用的也是這把劍,因此,這把劍也被稱為“宇宙鋒”,秦始皇駕崩之前,將這把劍交代給了大臣匡洪,趙高篡權,指鹿為馬,最終被匡洪用秦王劍斬殺,這便是“劍斬趙高”的典故。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故事的主角,便是和氏璧。當年秦國戰(zhàn)將白起,終其一生,攻破的城池,一共七十余座,而秦昭王為了一塊和氏璧,竟然承諾十五座城池與趙國作為交換,和氏璧不愧是天下奇寶,“價值連城”一詞,由此而來。
故事的結局是和氏璧完璧歸趙,并沒有落于秦昭王之手,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和氏璧才落到了秦始皇之手,秦始皇將和氏璧打造成了傳國玉璽,玉璽上刻著那句經典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阿旁宮一場大火,傳國玉璽不知所蹤,直到三國亂世,傳國玉璽再現(xiàn)于世,被孫堅意外獲得,之后又落入袁術之手,不知多少年,到了后唐時期,傳國玉璽基本上消失不見了。
清朝時期的乾隆,酷愛收藏,收藏的天下奇珍異寶,不計其數(shù),只可惜,他收藏的那塊傳國玉璽,只是個贗品。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鑄造十二銅人,也稱為“十二金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而唐代詩人李白也在詩歌中唱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可見,秦始皇鑄造十二銅人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防止天下大亂,收集天下兵器,當然,也有說法認為,鑄造十二銅人,是為了防止金屬流失,也有說法認為,十二銅人的原材料,是將當年大禹所鑄造的九鼎融化。
無論如何,如果根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的規(guī)模很大,最小的重量達到“千石”,也就是三十噸左右,最小的高度達到了“五丈”,也就是十三米左右。
說起秦始皇,就不得不提及耗時三十九年打造的秦始皇陵,說起秦始皇陵,則不得不提及兵馬俑,兵馬俑從1974年出土開始,就震驚世人,出土的一千多號兵馬俑,各個栩栩如生,沒有雷同,工藝難度極高,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及堯階三尺高。”,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調動百余萬的勞動力,連接和修繕春秋戰(zhàn)國留下的長城,用于抵御北方蠻族的侵略,繼而有了——萬里長城。萬里長城被譽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至今兩千多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