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站在海王星上,你會發(fā)現(xiàn)在地球上奢侈的鉆石在這里變得一文不值,這里無時無刻不在下“鉆石雨”,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太陽系一共有8大行星,其中海王星便是距離太陽最遠的那一個,大概有30個天文單位遠在這個距離上,海王星上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需要花費165個地球年,也就是說在海王星上過一年,相當于在地球上過了165年。
海王星距離地球大概在43~47億公里遠,這是什么概念呢?目前人類已知最快的是光速,但是如果從地球發(fā)射一束光,這一束光也要4小時10分鐘才能到達海王星。這么遠的距離也讓人類一直沒有近距離探測這顆星球的機會,直到1977年人類首顆飛掠海王星的探測器“旅行者二號”才發(fā)射升空,從地球到海王星,旅行者二號足足飛行了11年之久,直到1989年才最終抵達海王星,并拍下珍貴照片為我們揭開這顆星球的神秘面紗。
由于距離實在是太遠了,所以海王星并不像火星、水星這些行星很早就被人們觀測并記錄下來,它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后,再被人們利用觀測設(shè)備觀測到的。人們在觀測到天王星以后,發(fā)現(xiàn)天王星的運行軌道和理論軌道存在差異,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根據(jù)天王星是受到一顆更遠位置上的行星影響,所以軌道和理論之間存在偏差,他們預測了這顆尚未被發(fā)現(xiàn)行星的軌道。
到了1846年,柏林天文臺臺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果然在他們預測的位置發(fā)現(xiàn)了一顆從未見過的行星,這就是海王星。所以,海王星其實是一顆被天文學家們“計算出來的行星”。后來,人們用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給這顆行星命名,翻譯成中文就是海王星。
在太陽系8大行星中,有4顆是氣態(tài)行星,海王星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像地球是由巖石、泥土組成的,而是由氫、氦、甲烷等氣體組成。所以海王星雖然體積是地球的72倍,但是重量卻只是地球的17.147倍。
而鉆石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碳,是碳原子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chǎn)生的特殊晶體結(jié)構(gòu),所以只要有高溫高壓的條件,還有碳原子就能形成鉆石,在海王星上恰好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海王星大氣層中含有甲烷。
幾十年前科學家在嘗試人工合成鉆石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在足夠高的溫度和壓力情況下,甲烷就會分解產(chǎn)生碳原子,碳原子進一步聚合就可以形成鉆石。雖然說海王星的表面非常寒冷,但是在星球內(nèi)部卻是高溫高壓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就可以滿足甲烷變成鉆石的條件。由于海王星本身密度很小,鉆石的密度又很大,所以在鉆石形成以后會以非常高的速度向星球的核心沉降,等沉降到星球內(nèi)部,這里的溫度和壓力又達到“鉆石”的升華點,鉆石就會被蒸發(fā)形成氣態(tài)返回星球表面。所以海王星上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著鉆石的形成和蒸發(fā),也就讓海王星上無時無刻在下著“鉆石雨”。
為了探測天王星、海王星這一類原地行星,除了航天器需要使用和燃料電池以外,還必須要依靠一種特殊的加速方式,這就是“引力彈弓”。這是一種上世紀初蘇聯(lián)科學家尤里康德拉圖克提出的,利用前往海王星途中其他行星的重力場來給太空探測器加速,將它甩向下一個目標,在行星之間反復橫跳,最終達到節(jié)省燃料的目的。
在探測海王星的過程中,旅行者二號由于受到太陽引力作用,速度逐漸減弱,一度少于掙脫太陽引力要求的16.7公里/秒的第三宇宙速度。所以它就利用了木星的引力彈弓,在木星的強大引力的作用下狠狠踩了一腳油門,速度一度超過了每秒37公里,遠遠高于第三宇宙速度。
了解完引力彈弓以后,為什么1989年到現(xiàn)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人類再沒有一顆探測器到達海王星進行研究呢?
首先是軌跡約束。由于海王星軌道的特殊性,所以要想發(fā)射探測器必須要有合適的窗口期,而這個窗口期每隔12年才會有一次。即便是在窗口期內(nèi),我們也必須借助合適位置的木星作為引力彈弓來降低成本,降低長距離星際飛行的成本。
而造成30年來再沒有海王星探測的另一個原因是電池,如果像傳統(tǒng)月球或者火星探測器那樣使用太陽能板,海王星距離太陽實在太遠,陽光非常微弱,而且從地球到海王星至少要十幾年,如果沒有核動力,航天器沒有辦法在離太陽這么遠的地方工作。
雖然面臨很多挑戰(zhàn),美國航天局也提出了重返海王星的“三叉戟計劃”計劃在2026年發(fā)射首顆探測器,中國航天局也同樣提出了自己的海王星探測計劃,相信不久的將來人類航天器會再次到達這顆神秘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