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緣故,在家宅了快一個月,每天熬夜刷劇、零食不停、還不運動,體內真的滋生了不少濕氣:
1、缺乏運動(不愛運動的人,體內淤積的濕氣越多)
2、想得多,思慮重(憂思傷脾,脾運化水濕的效率就慢了)
3、睡得晚(熬夜傷陽,陽氣不足容易濕邪侵體)
4、三餐不規(guī)律、飲食結構不合理(脾胃受累,運化水濕動力不足)
再加上現(xiàn)在春天,濕氣彌漫,空氣中水分增加,地濕之氣漸升,再加上最近病邪肆虐,可以說污濁之氣很重。
內生的濕濁加上外來濕邪氣,內外夾擊,讓人不少人整個人看起來都憔悴浮腫、沒有精神、感覺身體很重,不爽利;睡很多還是覺得困倦、乏力;臉頭油膩,臉上的痘痘總是消了又起;口水粘膩、舌苔厚膩;大便不成形、黏馬桶;甚至還有口臭等。
而且濕氣往下走,除了常見的關節(jié)酸疼,女性白帶異常外,一般人還容易出現(xiàn)手熱足寒、上熱下寒的問題。
如果你也有上述類似的癥狀,那很大可能說明你體內濕氣很重了!
脾不健運,濕氣越來越多
不要不當回事,也不要以為自己只有上述一兩種情況就放松警惕。
俗話說:濕氣是萬病之源。濕氣就是體內的垃圾,疾病的溫床,濕氣一重,脾胃就弱,氣血不暢,正氣虧衰,那么就導致抗病力弱,腠理疏松,不耐邪氣侵襲而易感。
濕氣真是使人又腫又丑,還削弱身體抵抗力啊,而且不少人已經(jīng)復工或即將復工,每天都要經(jīng)過人群逐漸密集的地鐵、公交等公共場所,以這種狀態(tài)去上班可不行。祛除體內的濕氣,除了平日吃些利濕的食物外,更要注重健脾,祛濕的根本其實在于脾胃。
脾主運化水濕,脾不健運,導致體內多余的濕氣不能排出體外,所以濕氣的根源在于脾胃運化出了問題。脾不健運,易使體內濕氣越積越多,濕盛又易傷脾,而由此惡性循環(huán)。結合今年的特殊情況,在祛濕的同時,更要重視脾胃的調養(yǎng)。
只有脾胃健運了,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強了,濕氣就可以依靠自身能力排出了。
老少皆宜的健脾祛濕食療方:懷山藥
脾胃虛弱之人,可多用山藥、扁豆、薏苡仁、白術等煲湯飲用。
很多食材能健脾祛濕,但容易生燥;而山藥健脾,既能祛濕,還能生津潤燥,男女老少皆宜。
特別推薦吃產(chǎn)于懷慶的「懷山藥」,醫(yī)書上記載好的山藥大都產(chǎn)于懷慶,是山藥中的極品,效果好,所以很多醫(yī)生開方時都寫懷山藥,是中醫(yī)臨床認可的道地原材。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也有記載:「山藥入藥者,以河南懷慶者良」。醫(yī)家評價其「溫補」、「性平」,是「藥食同源」的典范。
補脾健胃,滲濕利水:茯苓
中醫(yī)認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jīng)。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茯苓之利水,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與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藥不同。苓桂術甘湯、四君子湯、四苓湯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劑。
芡實作為一種補氣的中藥,具有滋養(yǎng)強壯身體的作用,與蓮子的功能類似,但芡實的收斂固精作用更強,適宜調理男性夢遺,女性白帶多酸。
芡實生品性平,澀而不滯,補脾腎的同時還具有祛濕作用。炒熟的芡實性偏溫,氣香,補脾、固澀。
利水消腫,健脾補中:薏仁
薏米丹滲甘補,即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補中。常用于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腹脹、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浮腫等癥狀。薏米可以滲除脾濕,健脾止瀉,尤其善于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泄瀉。薏米可以滲除脾濕,健脾止瀉,尤其善于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泄瀉。而將這些健脾祛濕的材料共用,再加入紅豆、橘皮、大棗、魚腥草、冰糖和蜂蜜等,熬制膏滋,更有利于身體吸收,更好地達到祛濕的目的。
一直宅家吃了睡,醒了吃的,或者即使復工了也一直久坐電腦前不動的,一定要囤一些,盡快養(yǎng)好脾胃,調整好身體狀態(tài),迎接線下復工,好好除濕,神清氣爽、精神百倍,才能更好地迎接工作中的各種挑戰(zhàn)呀。
家里大人、小孩、老人脾胃不太好的,也建議常備著,養(yǎng)好脾胃,才能吃嘛嘛香,身體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