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目的:
取樣門放置: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層流情況下,以窄門取樣,原則上取樣門寬-----被探測血管腔內(nèi)徑的1/4-1/3。
聲束與血流方向間夾角應小于等于60度。
檢測確定頸動脈硬化斑塊病變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回聲特性
采用灰階超聲測量病變血管殘余管徑及原始管徑
測量
狹窄近段
狹窄段
狹窄遠段(通常距狹窄3-4cm處最低血流速度為取值結(jié)果)的峰值、舒張末期血流速度、計算狹窄段/狹窄近段(或遠段)比值
同側(cè)頸外動脈峰值、舒張末期血流速度與管徑的測量
鑒別血栓或斑塊造成的血管閉塞或狹窄
超聲特征同頸總動脈閉塞
頸外動脈及椎動脈出現(xiàn)代償現(xiàn)象
包括頸段(V1段)、椎間段(V2段)、枕段(V3段),灰階圖像,測量V1段(特別是開口處)、V2段(C2-C6)血管直徑
CDFI或能量多普勒現(xiàn)像觀察椎動脈從V1-V3全程血流充盈狀態(tài)及走形
PW檢測V1、V2、V3血流頻譜及測量V1、V2的峰值及舒張末期流速
生理性狹窄 (管徑<2.0mm)
病理性狹窄
灰階顯像:無名動脈上行或從頸總動脈下行觀察左、右側(cè)鎖骨下動脈血管結(jié)構(gòu),測量相關血管內(nèi)徑
CDFI觀察鎖骨下動脈血流充盈情況
PW鎖骨下動脈的血流頻譜,測量收縮期峰值及舒張末期血流速度,血管狹窄時要注意鑒別狹窄的位置與椎動脈開口水平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