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254 字 11 圖
預計閱讀時間: 4 分鐘
因肺部疾病而引起的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稱為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其原因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肺動脈栓塞、肺動脈高壓等。
病理改變
正常肺動脈收縮壓 18-25 mmHg,舒張壓 6-10 mmHg,平均壓 2-16 mmHg,肺靜脈平均壓 6-10 mmHg,靜息時肺動脈收縮壓超過 30 mmHg 或平均壓超過 20 mmHg,運動時平均壓超過 30 mmHg 即為肺動脈高壓。
肺動脈高壓可分為特發(fā)性和繼發(fā)性。無名原因的肺血管床病變而引起的肺動脈高壓稱為特發(fā)性肺動脈高壓,也稱為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因肺實質病變、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臟病等疾病而引起的肺動脈高壓稱為繼發(fā)性肺動脈高壓。
各種原因引起的肺血管床阻力增加均可引起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室后負荷增加,右心室增大、右室壁肥厚;右室舒張受限,引起右心房增大;三尖瓣環(huán)擴張和肺動脈高壓,引起三尖瓣關閉不全,又加重右心增大,最終使得右心衰竭。因此,肺源性心臟病的特征性表現是:右心房室增大,三尖瓣反流,肺動脈高壓。
超聲診斷要點
1. 右心房室增大;
2. CDFI 顯示收縮期三尖瓣反流;
3. 肺動脈高壓。收縮期三尖瓣口反流速度常>2.5 m/s,肺動脈收縮壓>30 mmHg。
超聲典型圖像
圖 1 左室長軸切面顯示右室增大,室間隔與主動脈前壁間夾角增大
圖 2 M 超顯示右室增大,室間隔與左室后壁呈同向運動,左室后壁運動代償性增強,左心功能正常
圖 3 心尖四腔心切面顯示右心房室內徑明顯增大,右房頂部可見少量液性暗區(qū)
圖 4 大動脈短軸切面顯示右室流出道及主肺動脈內徑增寬
圖 5 二尖瓣水平短軸切面顯示右心室增大,室間隔變平直,室間隔及左室形成「D」字型改變
圖 6 彩色多普勒顯示收縮期三尖瓣口大量反流
圖 7 連續(xù)多普勒顯示收縮期三尖瓣口反流速度和壓差,用于估測肺動脈收縮壓,該患者肺動脈收縮壓明顯增高
圖 8 劍下雙房心切面顯示房間隔連續(xù)完整,排除房間隔缺損
圖 9 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下腔靜脈、肝靜脈內徑增寬,肝淤血
相關知識鏈接
許多疾病可引起右心房室增大和肺動脈高壓,常見的有房間隔缺損、肺心病、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等。
若發(fā)現右心大,不論患者年齡大小,均要首先排除房間隔缺損。
特發(fā)性(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預后很差,確診后平均存活率約 3 年,診斷要慎重,要排查一切可能的原因,如肺動脈栓塞、風濕免疫性疾病。
風濕免疫性疾病患者肺動脈壓正常與否,與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均有很大關系,超聲監(jiān)測肺動脈壓應作為測量的常規(guī)項目。
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手術后患者、伴靜脈血栓患者等,突發(fā)胸悶、心慌、呼吸困難時,應注意排除肺動脈栓塞。部分小栓塞,早期可能僅表現為輕度肺動脈高壓,而無右心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