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石家莊疫情影響,昨天定州全市130萬人民全員檢測完成,接下來要居家7天不出門,阻斷病毒傳播。昨天預(yù)定了豬肉,今天一大早就到了。如何挑選豬肉?老母豬肉和普通豬肉的區(qū)別?豬肉都有哪些部位、哪里的豬肉最嫩、哪里的豬肉適合炒菜、哪里的豬肉適合燉著吃、哪里的豬肉適合做肉餡?今天就為大家分享挑選豬肉的科普知識,牢記這些,讓你遠(yuǎn)離老母豬肉、死豬肉、病豬肉、注水豬肉!
老母豬的肉營養(yǎng)差,無香味。更嚴(yán)重的是母豬肉含有危害人體的物質(zhì)——免疫球蛋白,特別是產(chǎn)仔前的母豬含量更高!食用母豬肉易引起貧血、血紅蛋白尿、溶血性黃疸等疾病,一定不要食用。因此,要弄清母豬肉的基本特征,認(rèn)真加以鑒別,防止誤購誤食。
老母豬肉和普通豬肉的區(qū)別?如何辨別?
1.看乳頭:普通豬肉乳頭較??;老母豬肉乳頭粗長。
2.看乳腺:沿著乳頭切開豬肉,普通豬肉脂肪和瘦肉顏色分明,沒有明顯的乳腺;老母豬肉會有乳腺,從脂肪到瘦肉可見到淡粉紅色海綿狀的乳腺;
母豬肉的乳腺顏色粉紅
3.看豬皮:普通豬肉皮膚表面潔白平滑;老母豬肉皮厚粗糙扎手,有很多皺紋,毛孔清晰可見。
老母豬肉皮糙肉厚、扎手
4.看肌肉:普通豬肉肌肉紅色均勻,有光澤,指壓有彈性;老母豬肉肌肉呈深紅色或紫紅色,肌肉斷面顆粒大,肌纖維粗長,紋路明顯。
普通豬肉和老母豬肉顏色對比
5.看脂肪:普通豬肉脂肪潔白,呈板狀,如果煉豬油很少剩殘渣;老母豬肌間脂肪很少或缺乏,老母豬皮膚與皮下脂肪結(jié)合不緊湊,兩者之間有一層薄脂肪,且呈粉紅色,珠珠狀,如果煉豬油會剩下很多殘渣?!?/p>
6.看排骨:普通豬肉的排骨內(nèi)側(cè)摸上去光滑沒有油;老母豬肉排骨內(nèi)側(cè)摸上去不光滑有油。
7.聞氣味:普通豬肉具有鮮肉的正常氣味;老母豬肉則有一種濃濃的腥臭味。
8.憑口感:取一小塊肉進行燉煮,普通豬肉很容易燉軟爛(1小時左右就能燉爛),口感不柴有濃濃的肉香味;老母豬肉燉三個小時都不易燉爛,口感發(fā)柴嚼不爛沒有肉香味。
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zhì)不同,一般可分為四級。
特級:里脊肉;
一級:通脊肉,后腿肉;
二級:前腿肉,五花肉;
三級:血脖肉,奶脯肉,前肘、后肘。
不同肉質(zhì),烹調(diào)時有不同吃法。吃豬肉,不同位置的肉口感也不同。豬身上里脊肉最嫩,后臀尖肉相對老些。炒著吃買前后臀尖;燉著吃買五花肉;炒瘦肉最好是通脊;做餃子、包子的餡要買前臀尖。
1.豬頭肉
包括豬舌頭(口條)、豬拱嘴(豬鼻子)、豬臉、豬耳朵等,一般是肉食店的主營商品之一,多買熟食(鹵味),切成碎塊做下酒菜。也可以自己去市場上買新鮮的生豬整頭,自己燉煮。
南方有些地區(qū)多用豬頭作為開業(yè)、祭祖等儀式的貢品、祭品。
2.梅花肉
所謂的梅花肉指的是豬的上肩肉,也就是殺豬的時候,在豬頸部下第一刀的部位,也就是豬的上肩胛肉的一部分。據(jù)說每只豬身上的這塊肉只有五六斤,大約有二十厘米長,橫切面瘦肉占90%,其間有數(shù)條細(xì)細(xì)的肥肉絲縱橫交錯,所以吃的時候特別嫩而且香,更是一點也不油膩,其肉質(zhì)鮮美可口,久煮不老。
梅花肉適合做的菜有很多種:蜜汁梅花肉、蒜香梅花肉炒豬血、嫩煎梅花肉等。
3.里脊肉
豬里脊肉(Tenderloin),是指豬的脊椎骨內(nèi)側(cè)的條狀嫩肉。里脊肉通常分為大里脊和小里脊,大里脊就是大排骨相連的瘦肉,外側(cè)有筋覆蓋,我們經(jīng)常吃得大排去骨后就是里脊肉,適合炒菜用。小里脊是脊椎骨內(nèi)側(cè)的一條肌肉,比較少,很嫩,適合做湯。
里脊肉常做的菜肴有:糖醋里脊、椒鹽里脊、干炸里脊、芝麻里脊、醬里脊等。
4.前腿肉
豬前腿肉,純瘦肉(不含肥肉和膘)的平均重量約為2.5公斤左右,這塊肉由幾十塊的肌肉組成,所以筋膜較多,但口感上前腿肉要比后腿肉要嫩一些,所以一般用來做成餃子餡,餛飩餡,或者是肉丸子。有時帶皮前腿肉也會被做成紅燒肉。賣得比后腿肉也要貴那么一點點。
5.豬前肘
一般紅燒肘子,選用前肘比后肘要好。豬的前腳關(guān)節(jié)處是會彎曲的,而后腿是大小腿直的。此處只有皮、筋、骨骼,膠質(zhì)重。適宜作燒、燉、鹵、煨等用。后腳(又稱后蹄)質(zhì)量較前蹄差,其用途相同。
6.后臀尖
豬后臀尖,是緊貼坐臀上的肉,淺紅色,適于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
7.后腿肉
整塊后腿純瘦肉平均重量在5公斤左右,是前腿瘦肉重量的一倍,后腿肉主要由內(nèi)腿肉、外腿肉、腱臀肉、元寶肉、內(nèi)腱、外腱6塊組成,每一塊被肌膜包裹保護,所以相對筋膜較少。后腿肉的肉質(zhì)纖維粗,所以口感上較硬,適合炒,燉,還可以做白切肉或回鍋肉用。
8.豬后肘肉
豬后肘是可以用刀直接順著關(guān)節(jié)切開的,所以那里是光滑的,骨頭是完整的,豬后肘上面一般都會有一個洞,那是宰殺的時候吊豬留下的。
一般情況用豬后肘做的紅燒肘子比前肘做的要小,骨頭比前肘大,口感上也不如前肘好吃。
9.豬蹄(豬前蹄/豬后蹄)
豬蹄分為前蹄和后蹄。一般來講,前蹄會彎曲、肥大,肉多,有蹄筋,而且價格比較貴;后蹄是直的,骨頭多,無蹄筋,價格比前蹄便宜。打算吃肉的,可以考慮選用前蹄,如果是燉湯的,則肯定就是選用后蹄比較好了。
10.五花肉
五花肉(又稱肋條肉、三層肉)位于豬的腹部,豬腹部脂肪組織很多,其中又夾帶著肌肉組織,肥瘦間隔,故稱“五花肉”。這部分的瘦肉也最嫩且最多汁。
五花肉一直是一些代表性中菜的最佳主角,如濟南把子肉、梅菜扣肉、南乳扣肉、東坡肉、鹵肉飯、瓜仔肉、粉蒸肉等等。它的肥肉遇熱容易化,瘦肉久煮也不柴。
11.肋排(排骨)
肋排是胸腔的片狀排骨。 肉層比較薄,肉質(zhì)比較瘦,口感比較嫩,但是因為有一側(cè)連接背脊,所以骨頭比較粗。80-90年代的時候,人們都愛吃肉,不喜歡排骨,那個時候排骨比肉便宜;現(xiàn)在更多的人喜歡吃瘦肉、吃排骨,排骨的價格要比肉高個3-5元/斤。排骨一般紅燒、清燉、糖醋等。
12.脊骨(豬大排)
豬大排其實就是通脊,南方按照肋骨分割成一片一片的,稱作豬大排。大排是里脊肉與背脊肉連接的部位,又稱為肉排,多用于油炸。以肉片為主,但帶著排骨。豬排骨提供人體生理活動必需的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脂肪,尤其是豐富的鈣質(zhì)可維護骨骼健康。
13.豬骨頭(骨頭棒子)
大骨頭,又名筒骨、豬棒骨、骨頭棒子,兩頭大,中間有洞,富含骨髓,骨膠原蛋白,是煲湯的最優(yōu)質(zhì)骨頭。飯店里一般賣自助醬骨頭的都是選這樣的骨頭,一般多少錢一斤或者多少錢一位,相對于豬肉,大骨頭價格比較低,一般8-12元左右。如果做醬骨頭用的盡量選肉多的,如果做骨頭湯用要選兩頭大,中間小的,這樣的有骨髓;不要兩邊是扁扁的,那樣的沒骨髓、不要選擇肉太多的)。
其他部位的肉或者其他名稱的肉:
14.夾心肉:是前腿肉的另一種叫法。也叫夾縫肉、前夾心。位于前腿上部,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適于做餡和肉丸子。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適宜做糖醋排骨或煮湯。
15.前排肉: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內(nèi)夾肥,肉質(zhì)較嫩,適于作米粉肉、燉肉用。
16.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jié)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zhì)差,多熬油用。
17.彈子肉:位于后腿腿上,均為瘦肉,肉質(zhì)較嫩,可切片,切丁,能代替里脊肉。
18.蹄膀:豬蹄的別稱,位于前后腿下部,后蹄膀又比前蹄膀好,紅燒和清燉均可。
19.脖子肉:又稱血脖,這塊肉肥瘦不分,肉質(zhì)差,一般多用來作餡。據(jù)說外面特別便宜的餃子、包子用的就是這種肉,是否屬實有待進一步證實。
20.鳳頭皮肉:這個部位肉質(zhì)細(xì)嫩、微帶脆、瘦中夾肥。適宜做丁、片、碎肉末等。可用于炒、溜,或做湯等。
21.眉毛肉:這是豬胛骨上面的一塊重約一斤的瘦肉,肉質(zhì)與里脊肉相似,只是顏色深一些,其用途跟里脊肉相同。
22.門板肉:(又稱梭板肉、無皮坐臀肉):肥瘦相連,肉質(zhì)細(xì)嫩,顏色白,肌纖維長。其用途跟里脊肉相同。
23.秤砣肉:(又稱鵝蛋肉、彈子肉、兔蛋肉):肉質(zhì)細(xì)嫩、筋少、肌纖維短。適宜切絲、丁、片、肉末等??勺龀?、溜、爆等。
24.蓋板肉:連接秤砣肉的一塊瘦肉。肉質(zhì)、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
25.黃瓜條:與蓋板肉緊密相連。肉質(zhì)、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
26.腰柳肉:是與秤砣肉連結(jié)的呈條狀的肉條。肉質(zhì)細(xì)嫩,水分較重,有明顯的肌纖維。適于制餡、切丁、條、肉末、制肉丸子等。宜做炒、炸、湯等。
27.頸背肌肉:(簡稱1號肉)指從第五、六肋骨中斬下的頸背部位肌肉。
28.前腿肌肉:(簡稱2號肉)指從第五、六肋骨中間斬下的前腿部位肌肉。
29.大排肌肉:(簡稱3號肉)指在脊椎骨下約4-6cm肋骨處平行斬下的脊背部位肌肉。
30.后腿肌肉:(簡稱4號肉)指從腰椎與肩椎連接處(允許帶腰椎一節(jié)半)斬下的后腿部位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