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過不好這一生,不是道理聽得不夠多,而是“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沒有徹底打通。
01
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收藏狂魔,90年代初互聯(lián)網(wǎng)還沒興起時,就喜歡收集剪報,看到喜歡的文章,就用小剪刀一片一片地剪下來,再找一本舊的大開本的畫報,用漿糊把小紙片粘到畫報上,并且分明別類整理歸檔,搞了好多本。直到一本一本泛黃,丟在幾角旮旯,積滿了灰塵,再也沒有去翻開它。
到了VCD、DVD出現(xiàn)的年代,我又熱衷于滿世界地去淘片子,除了買新上映的大片,更多地買的是《百家講壇》易中天的三國、曾仕強、余世維等的管理講座。買回家就刷片,有時一個周末在家,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看視頻上課,搞得暈暈乎乎。
后來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一個百度網(wǎng)盤可以應(yīng)有盡有,也可惜了我那些年苦苦收藏來的那么多的DVD片。我現(xiàn)在使用了2個百度網(wǎng)盤賬號,免費的8個T的存儲也都快要不夠用了。
看了那么多的視頻,上了那么多的課,不能說一點知識也沒學到,比如說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思維,對我還是有不少的幫助的,但總感覺不是非常明顯,雖然很有啟發(fā),但總感覺不太好應(yīng)用。其實這就是屬于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也就是說“努力”的收藏和看碎片化知識,并不能把這些轉(zhuǎn)化為有效的技能并精通,這是非常低效率的學習方式,因為不夠系統(tǒng)。
02
對于微課的學習,我也是參加了很多,在得到、喜馬拉雅上購買課程,什么騰訊課堂、網(wǎng)易云課堂,報了好多門的課程,有免費的公開課,也有參加99元,199元、599元的短期課程。主題包括搜索、寫作、攝影、思維導(dǎo)圖、時間管理、英語、法律等等一大堆。發(fā)現(xiàn)每個課程都很非常的好,都好像可以解決某個問題,就像生怕錯過一樣,抓緊報名,可當真正開班學習,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時間精力又實在有限,根本學不過來,很多課程付費后一直躺在APP或微信里,每次打開發(fā)現(xiàn)自己買了很久都沒學的課程,就會有更大的焦慮感。
03
我們一直把時間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認知數(shù)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人的心理總是習慣性的不斷獲取新信息,卻不用于實踐,并認為學習新知識比使用已有的舊知識更有意思。但實際上,間隔性的重復(fù)學習與練習已有的重要經(jīng)典知識,會比你不斷閱讀新知識帶來的價值要大得多。
李小龍說:我不害怕會一萬種腿法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種腿法練了一萬次的人。所以,重點不是你看多少書,知道多少道理,而是應(yīng)該掌握有價值的知識技能,大家都應(yīng)該聽過28法則,幾乎在任何領(lǐng)域都適用,在知識領(lǐng)域也一樣,20%的知識要比80%的有價值,我們應(yīng)該花大部分的時間,學習這小部分的關(guān)鍵內(nèi)容上。
04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你總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你總想著,我要學得足夠多,看的書足夠多,集氣憋大招夠了,再出擊,而你憋得再久可能也就是個屁。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你總聽道理,卻不學習具體方法。道理對應(yīng)一個事物的”為什么/WHY”,具體方法對應(yīng)”如何做/HOW”,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物,只了解根源,不學具體操作步驟,那就是空中樓閣。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你總期望多知道一些武林秘籍,葵花寶典,而你連走捷徑都不愿意付出代價。想減肥的胖子都知道要成功,無非就是”管住嘴,邁開腿”,但你總覺得運動太累,堅持不下,減肥藥這個捷徑,你又怕有副作用,最后你都是淺嘗輒止,胖胖而終。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首先是你的懶惰,行動上的懶,還可以靠督促激勵等措施讓你動起來,慢慢形成慣性。
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
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yù)測問題。
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很明確了,那就是:學習之后,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可回到公司之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沒有改變,那么你的學習顯然是無效的。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首先是你的懶惰,行動上的懶,還可以靠督促激勵等措施讓你動起來,慢慢形成慣性。而如果思維上也懶,就很有可能沒治了。
雷軍有名言:''你不要用戰(zhàn)術(shù)上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
思維上的懶惰,也可以叫做”笨”,李笑來說過:''你面對相似的情況,采取相同的方式,還希望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那不是笨是什么?”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2月 第1版
作者:成甲
目 錄
第一章 知識管理與認知優(yōu)勢
第二章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第三章 發(fā)現(xiàn)和應(yīng)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第四章 案例: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yīng)用
================
讀書收獲:
1、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的智慧又有限,只有學習“學習方法”,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才能在極為有限的時間里,把自己的認知水平比別人多往前推進一厘米。
2、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fā),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
3、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jīng)過深度思考后發(fā)現(xiàn)的具有普遍指導(dǎo)意義的規(guī)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dǎo)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guī)律,稱為“臨界知識”。
4、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公共基礎(chǔ)課:執(zhí)行能力;專業(yè)必修課:專業(yè)能力;通用必修課:結(jié)構(gòu)能力。
5、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
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開始。讀書,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
讀書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fā)現(xiàn)臨界知識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6、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一是反思;二是以教為學;三是刻意練習。
7、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個方法:(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3)培養(yǎng)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8、以教為學,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
教別人的過程表面上是知識輸出,但實際上這個過程還有額外的三個價值:
第一,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第二,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
第三,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zhì)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9、復(fù)利的本質(zhì)是:做事情A,會導(dǎo)致結(jié)果B,而結(jié)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huán)。
書中提及的重要書籍:
查理·芒格,《窮查理寶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德內(nèi)拉·梅多斯,《系統(tǒng)之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丹尼斯·舍伍德,《系統(tǒng)思考》,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
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年。
喬西·維茨金,《學習之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
阿圖·葛文德,《清單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保羅·拉克哈特,《一個數(shù)學家的嘆息》,臺北:經(jīng)濟新潮社,2013年。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鵝》,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隨機漫步的傻瓜》,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顧準,《顧準日記》,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佐藤傳,《晨間日記的奇跡》,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布蘭佳·約翰遜,《一分鐘經(jīng)理人》,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羅納德·博特,《結(jié)構(gòu)洞:競爭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馬克·格蘭諾維特,《找工作》,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朱迪·羅賓奈特,《給予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馬克西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馬克西姆·格拉德威爾,《異類》,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馬克西姆·格拉德威爾,《眨眼之間》,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shù)》,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丹尼爾·戈爾曼,《情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J· C·卡爾森,《像間諜一樣思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吉姆·洛爾、托尼·施瓦茨,《精力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北京: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2年。
格雷爾·麥吉沃恩,《精要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戴維·艾倫,《搞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Cohen, Allan R./ Bradford, David L.,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 ,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我是遠方,讓我們一起耕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