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參”當?shù)?/p>
人參、西洋參、黨參等“參”類藥材
開始頻頻出現(xiàn)在大眾的飯桌上
“參”=“補”
這是大眾對參的固有印象
今天藥師在線就帶大家來認識下
秋冬進補常用幾種“參”類藥材
該如何吃&如何用
人參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自古有很多神奇的傳說,又被冠以“百草之王”之稱。其性微溫,具有大補元氣、安神益智的功效。人參家族種類繁多,像紅參、野山參、高麗參等實際上都是人參,只是由于加工方式、產(chǎn)地等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稱謂。
人參非常適合身體虛弱者、氣血不足者,也可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以及心神不安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癥等。
值得注意的是,紅參作為人參的一種,功效偏于溫養(yǎng),主要用于氣虛而兼有寒象的病癥,如心血管疾病、大病后的恢復(fù)期等。實熱證患者忌用紅參,溫陽會使陽熱更重,造成“上火”,因此不可隨便服用。
此外,服用人參時不宜飲茶水和吃白蘿卜,也不宜與藜蘆、五靈脂、萊菔子、皂莢同用。
材料:鮮雞1只,瘦肉100克,紅棗去核10個,生姜3片,人參、遠志各10克,當歸、茯苓、白芍、熟地黃各8克
此湯選用了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的人參,補氣活血、潤腸通便的當歸,滋陰補血、益智填精的熟地黃等補益藥,以及安神的遠志、健脾利水的茯苓、平肝潛陽的白芍等,與雞合而為湯,對中老年人及女士面色萎黃、身體疲倦、手足發(fā)麻等氣血不足癥狀有良好的舒緩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院的膏方就有一味人參養(yǎng)榮膏,秋冬膏方正當時,想了解更多,請點擊文字鏈接閱讀?【藥師在線】膏方養(yǎng)生正當時,“佛膏”上新啦!
西洋參
又名花旗參,五加科植物。西洋參與人參同科同屬,但是功效卻不相同。西洋參性涼,可補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相比起來,人參補氣偏于助陽;西洋參補氣偏于養(yǎng)陰,適用于氣陰兩傷、煩倦口渴、虛熱牙痛、咳痰咯血、腸熱便血等癥。
對肺結(jié)核、冠心病、急性病發(fā)熱后氣陰耗傷者,均有調(diào)補作用,還能預(yù)防盛夏酷暑因汗出過多而造成的損耗。但由于性涼,脾胃虛寒者、大便稀溏者不建議長期服用。
材料:鮮雞肉100克,西洋參10克,麥冬15克
西洋參能益肺陰、清虛火、養(yǎng)胃生津,麥冬能清心潤肺、養(yǎng)胃生津。合而與鮮雞為湯,有養(yǎng)肺陰、補元氣的功效。適宜熱病傷津、虛勞煩熱、咽干口燥的感冒痊愈后的調(diào)理,也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黨參
桔??浦参铮云?、味甘,具有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的功效。黨參藥效較人參弱,但兼有補血的功效,一般身體虛弱的慢性病患者均可選用,尤適合脾胃氣虛,容易出現(xiàn)面色萎黃,食少便溏,慢性腹瀉,肺氣不足、咳嗽氣促、易于感冒等癥狀者。
烏雞1只,生姜3片,黨參、黃芪各15克
黃芪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黨參能補脾潤肺、健運中氣,與能補腎、補氣養(yǎng)血的烏雞合用,對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稀爛、心悸氣短者有較好的補益作用。
太子參
又名孩兒參、童參,為石竹科植物。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
太子參藥力較弱,其補氣、養(yǎng)陰、生津與清火之力都不及西洋參,是補氣藥中的一味清補之品,多用于脾虛食少、氣陰不足、倦怠自汗、肺燥干咳、津虧口渴等癥,尤適用于小兒消瘦、肢軟無力等。
太子參20克,無花果50克,豬瘦肉400克,蜜棗2個,生姜3片
太子參由于其性味平和、不燥不熱,常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肺燥干咳、病后體虛,配以無花果煲豬瘦肉,可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癥。
沙參
沙參有南北之分,南沙參味甘、微寒;北沙參味甘、微苦、微寒,兩者均具有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祛痰止咳等功效,沙參不像其他大多數(shù)的參,沒有補氣的功效。
一般來說,南沙參偏于祛痰之功,較適合肺熱燥咳,干咳痰黏,胃陰不足等;北沙參有滋陰、清養(yǎng)肺胃的功效,適用于肺胃陰虛的肺熱燥咳、干咳少痰等癥狀,熱病久病所致的胃陰虧虛等。
北沙參30克,麥冬18克,豬瘦肉250克,蜜棗2個,生姜2片
北沙參有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麥冬也有潤肺養(yǎng)陰、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效,二者合用有清肺養(yǎng)陰、生津止渴的作用,但有外感咳嗽者不宜飲用。
本院制劑推薦
除了藥膳,本院制劑中也有不少活用“參”功效的品種。如▼
01
骨補丸
主要成分包括紅參、熟地黃、山茱萸、制仙茅等,有補益精髓的作用,適用骨折愈合緩慢,骨質(zhì)疏松、軟骨炎及肝腎虧虛等癥。
02
體能口服液
主要成分包括西洋參、三七、川貝母、山茱萸等。有補腎助陽、益氣養(yǎng)陰、化痰祛瘀、平調(diào)陰陽的作用,主要用于腎陽虧損、氣血虛弱引起的腰膝酸軟、性欲減退、頭暈心悸、失眠多夢等癥。也用于工作勞累、煙酒過多所致疲倦乏力、胸悶痰多等癥的康復(fù)飲用。
看完了上述諸多有補益作用的“參”
下一期藥師在線
將會為大家繼續(xù)介紹雖以參命名
但作用卻與“補益”
截然不同的“參”類藥材
幫助大家正確識別
敬請期待
溫馨提示
上述提到的藥膳與制劑都有各自的使用注意事項,大家要注意辨證使用,服用前建議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向醫(yī)生咨詢。
專家介紹:霍鉆云
佛山市中醫(yī)院制劑中心,副主任中藥師。主要從事中藥制劑的配制工作和中藥調(diào)劑工作,對中藥材的功效、性狀和中藥制劑的生產(chǎn)有較豐富的經(jīng)驗。
作者:霍鉆云 審稿:梁秀清
攝影:馮燦
佛山市中醫(yī)院全媒體團隊出品
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我們將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