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臺觀左右賬記》里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建盞是一種特殊的器具,沒有青瓷、白瓷的通透和色彩,但仍舊贏得了許多人的心,然而一只建盞該如何欣賞,卻是讓人捉摸不透的。
建盞的美,美在造型,它是建盞的骨骼,支撐起建盞整體的風格,更是建盞的靈魂。宋朝的老盞器型具有代表性,古味長存,含蓄而不失大氣。
建盞有的幾百塊錢,有的幾千塊錢甚至幾萬、十幾萬。
對于不懂建盞的朋友來說,的確很難分辨好壞,差不多的器型,差不多的斑紋,都感覺差不多。
而恰恰就是這個所謂的“差不多”,實際就相差很多。這個需要你在挑選、把玩建盞的過程中去成長的。
△孫建興 大束口虹彩
建盞的每個個體都是不可復制的藝術品,每一件建盞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絕品!
一只建盞完美品所傾注的,是時間、是人情、是溫度、是天意,這些是無法衡量、只能被感知的。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曜變
想象下,在一片漆黑的未知世界里,星星點點的光圈閃耀著妖異的光芒,隨著光線角度的不同,光環(huán)的顏色變幻不定,其如浩瀚的星空,深邃而不可知,讓人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敬畏。
日本人用“碗中宇宙”這類詞匯去形容這個建盞,并稱之為“建盞之至高無上的神品,為世界所無之物。”說里面仿佛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測。
雖可能有過譽之嫌,但不妨礙它——美。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曜變
建盞的美得從宋代開始。
宋代整體“崇文抑武”,實行“文人治國”,于是雅致、內(nèi)斂、含蓄、雋永的審美情趣及理念成為一時風尚。
這是個植根于生活,而又不斷發(fā)掘的時代。它們有一種近乎細致的審美,宋詞和宋瓷均是如此。
人會用心去體會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從柳樹的新芽,到黃昏的瀟瀟雨,再到到人們頭上輕輕顫動的一個首飾,如“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一般。
△南宋詞人辛棄疾作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瓷也是如此。它更多的依靠其質(zhì)感、顏色、器型,更單純的去表現(xiàn)美。這也是宋代茶的審美,它扎根于儒釋道思想體系,講究的是深層次的、有內(nèi)涵的、脫俗的、耐人尋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
于是這個時代成就了建盞的美
。建盞的優(yōu)秀作品的稀有性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則是每一只茶盞都有特鮮明的個性,就如同汝窯、哥窯那些絕不重復的開片。
建盞之美則來源于其自然,脫俗,幽玄,枯高,靜謐之美,它與茶的精神內(nèi)涵不謀而合。
△宋代瓷器 汝窯三足瓷香爐
△宋代瓷器 哥窯青釉魚耳爐
對這種美的追求終將回到外形。
一方面,建盞為胎體含有較多鐵元素,燒制后,胎骨給人感覺多位灰色調(diào),胎質(zhì)粗糙且堅硬,俗稱為“鐵胎”,除保溫功能外,另有一種樸素。
另一方面,建盞釉面整體肥潤,由于其正燒的方法,故其口沿釉層較薄,內(nèi)底其釉面普遍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釉面在高溫下流動形成掛釉現(xiàn)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粗放中透露著自信和細膩。
△建盞的“釉淚”
最后則是其釉面所表現(xiàn)的奇特的花紋,其色從灰、褐、銀白、銀藍、金黃、彩色不等。
在高溫熔燒過程中,由于窯內(nèi)火候的高低和氛的變化,使釉面產(chǎn)生捉摸不定的諸多花紋形式。這些釉面花紋與華麗的彩繪或繁縟的雕飾不同,是釉料在一定的溫度和氣氛中產(chǎn)生變化的結果,似為“窯神”之作,產(chǎn)生了特殊的藝術魅力,陶瓷工藝界稱之為“窯變”。由于非人力所為,因而更顯名貴。
△兔毫盞內(nèi)壁斑紋
△油滴盞內(nèi)壁斑紋
△曜變內(nèi)壁斑紋
這就像上帝擲骰子,不講究點數(shù),更不知會擲出如何的點數(shù)。
雖對于釉面分類及稱謂大家還有爭議,但我們依然根據(jù)文獻和大家的經(jīng)驗總結,大致按照烏金(紺黑)、兔毫、鷓鴣斑(油滴)、曜變及雜色等去鑒賞,便于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他們的美。
在《釉色是建盞的靈魂,如何理解建盞千變?nèi)f化的釉色?》文中我對建盞的釉色寫過,這里就不再做詳細贅述。
首都博物館藏兔毫盞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油滴盞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油滴盞{宋}
日本藤田美術館藏曜變
烏金釉建盞
如此可見,請上帝投出你喜歡的點數(shù)絕非易事,但有時,他一定會帶給你不可想象的驚喜!
然而,建盞從來都是一種殘缺的審美。
每一件都是不完美的,而每一件又都是完美的。
因為我們深知沒有完美的,但我們愿意欣賞它的殘缺的時候,它是獨一無二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