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沒有。不過要制造一個“裝太陽的容器”未必需要耐熱的材料,隔絕太陽的熱量也未必需要用絕熱材料,咱們慢慢看。
太陽表明的溫度在5500℃左右,太陽核心則能達到1500萬℃。而地球上天然存在的熔點最高的物質(zhì)是鎢,熔點是3410℃,人工合成的最耐高溫材料的熔點也不超過4200℃。目前我們沒有任何材料可以承受太陽的高熱。既然有形之物做不到,我們可以考慮一些“無形之物”。
先問一個問題,為什么太陽是球形的?太陽中心在發(fā)生氫聚變,相當于持續(xù)不斷的大量氫彈爆炸,強大的輻射壓把物質(zhì)不斷噴射出去,那么是什么力量約束太陽保持球形不炸開呢?是引力,太陽自身巨大的質(zhì)量形成引力場,把表面的物質(zhì)拽向核心,同時輻射壓把核心物質(zhì)向外噴發(fā),形成平衡,保持了球形。換句話說,引力場就是裝太陽的“容器”。
科學家想在地球上造一個人工太陽“可控核聚變”來解決能源問題,既然目前沒有一種物質(zhì)能夠裝太陽,所以科學家也是希望利用場來約束太陽。不過人造小太陽質(zhì)量很小,不足以形成足夠大的引力場,科學家用的是磁場。高中物理知識,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會發(fā)生偏轉(zhuǎn)。聚變的原材料氫核和產(chǎn)物氦核都是帶正電的,如果我們有一個精心設計的強磁場,讓核反應只在能在場內(nèi)進行,帶電粒子都飛不出了,我們就有了一個裝“小太陽”的“容器”了。
再來說隔熱的事,大家聽過“紙鍋燒水”吧?沸騰的水帶走多余的熱量使得紙鍋溫度達不到著火點。目前的核電站也是類似原理,用大量水來冷卻反應堆,里面在核裂變,外面卻感受不到澎湃的熱量。未來的人工太陽核聚變發(fā)電站也是利用同樣原理。用冷卻液帶走熱量對設施外隔熱,同時用冷卻劑吸收的熱量來發(fā)電。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我說的比較通俗,實際上還有很多復雜的細節(jié)。不過近年發(fā)展很快,不久的未來我們將會在地球表面制造我們自己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