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菊石-復(fù)原“真實的容顏”:巨型食肉恐龍

          巨型諸城暴龍

          Zhuchengtyrannus magnus



          諸城暴龍屬(學(xué)名:Zhuchengtyrannus)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暴龍亞科的一屬,生存于白堊紀(jì)晚期的東亞。

          模式種是巨型諸城暴龍(Zhuchengtyrannus magnus

          屬名意為“諸城的暴君”,tyrant是暴龍科的學(xué)名常見字根;種名在拉丁文意為“巨大的”,意指這恐龍的巨大體型。

          諸城暴龍是種大型暴龍科恐龍,齒骨略小于北美洲暴龍的某些大型標(biāo)本,但明顯小于著名的暴龍標(biāo)本“蘇”。研究人員根據(jù)目前的最完整的標(biāo)本,估計諸城暴龍的完整身長約12米,臀部高度約4.1米。

          化石發(fā)現(xiàn)于中國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地質(zhì)年代約7000萬年前。在白堊紀(jì)晚期,中國北部曾有大面積的泛濫平原,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恐龍動物相。



          撒哈拉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鯊齒龍(學(xué)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噬齒龍、噬人鯊龍,屬于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于白堊紀(jì)的阿爾比階晚期到森諾曼階早期,約1億到9300萬年前。

          模式種是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屬名意為“擁有鯊魚牙齒的蜥蜴”,是以鯊魚的屬名Carcharodon為名;carcharo意為“鋸齒狀的”,odonto意為“牙齒”,而saurus意為“蜥蜴”。



          鯊齒龍的頭骨



          鯊齒龍的牙齒化石


          鯊齒龍是肉食性恐龍,有巨大的嘴部,及達(dá)8英寸長的鋸齒狀牙齒。古生物學(xué)家曾一度認(rèn)為鯊齒龍的頭顱骨是獸腳亞目中最長的??墒且驗樵械姆侵揞^顱骨中缺少了前上頜骨及方骨,導(dǎo)致了對其實際大小的錯誤估計。有研究指撒哈拉鯊齒龍的頭顱骨實際是1.6米長;而新發(fā)現(xiàn)的伊吉迪鯊齒龍(C. iguidensis),頭骨長達(dá)1.75米。目前最長、大的頭顱骨屬于鯊齒龍的近親南方巨獸龍,估計可達(dá)1.95米。

          撒哈拉鯊齒龍的顱腔及內(nèi)耳結(jié)構(gòu)很像鱷魚。大腦與整個腦部的相對大小,類似爬行動物,但較虛骨龍類及鳥類為小。

          鯊齒龍化石最先是由Charles Depéret及J. Savornin于1927年在北非所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于阿爾及利亞的卡瑪卡瑪組(Kem Kem Formation)。



          卡氏南方巨獸龍

          Giganotosaurus carolini



          南方巨獸龍屬(學(xué)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龍、巨獸龍、巨型南美龍,是鯊齒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于9千3百萬至8千9百萬年前上白堊紀(jì)土侖階。它是最巨大的陸地肉食性恐龍之一,較棘龍小型。

          模式種是卡氏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carolini)

          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γιγα?”(巨大的意思)、“νοτο?”(南風(fēng)的意思)及“σαυρο?”(蜥蜴的意思)組合而來。

          卡洛琳南方巨獸龍(G. carolinii)是由業(yè)余化石搜尋者魯本·卡羅利尼(Ruben Carolini)于1993年在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亞的利邁河組中發(fā)現(xiàn)。它是由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及利安納度·薩爾加多(Leonardo Salgado)于1995年在《自然》科學(xué)雜志上描述的,并命名為南方巨獸龍,種名是以發(fā)現(xiàn)者為名。



          南方巨獸龍的頭骨



          悉尼澳洲博物館展覽的南方巨獸龍復(fù)制品


          南方巨獸龍具有獸腳類中最大型的頭骨,正模標(biāo)本的頭骨估計約1.6至1.7米長,第二個標(biāo)本約1.82米長。頭顱骨是異特龍的兩倍大小,牙齒的長度為20厘米。手部有3指,上有利爪。大腿的股骨比暴龍的股骨還大,股骨與腰帶相連。結(jié)實的尾椎強化尾巴。

          在南方巨獸龍附近發(fā)現(xiàn)了泰坦巨龍科化石,令人猜測這些肉食性恐龍是獵食這些巨型草食性恐龍。相關(guān)的鯊齒龍科化石在發(fā)現(xiàn)時是一群的,所以有認(rèn)為它們是集體狩獵的,而南方巨獸龍可能有這種習(xí)性。



          巨型食蜥王龍

          Saurophaganax maximus



          食蜥王龍屬(學(xué)名:Saurophaganax)屬名意為“以蜥蜴為食的專家”,是異特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于侏羅紀(jì)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100萬年前。

          模式種是巨型食蜥王龍(Saurophagus maximus

          食蜥王龍是侏羅紀(jì)晚期北美洲的最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早期身長估計值約14到15米,特征是背部神經(jīng)棘的基部(橫突的上方)有垂直的椎板,以及如絞肉機(jī)般外形的人字形骨。



          近年估計值則略短。食蜥王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于新墨西哥州與奧克拉荷馬州的莫里遜組最晚層,顯示它們很晚才出現(xiàn)于該地區(qū)、或者是數(shù)量比較稀少。食蜥王龍是種晚期的異特龍科,體型大于年代相近的異特龍、蠻龍。但在莫里遜組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中,食蜥王龍的化石很稀少,因此無法得知其食性、行為。



          薩氏食肉牛龍

          Carnotaurus sastrei



          食肉牛龍(屬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龍,屬于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生活于上白堊紀(jì)(麥斯特里希特階)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arnotaurus sastrei)。屬名在拉丁語的意思是“食肉的?!保?em>carn 意思是“肉食”,taurus 意思是“?!保?,因為它們眼睛上方有一對類似牛的角。種名則是以化石發(fā)現(xiàn)者 Anselmo Sastre 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場中發(fā)現(xiàn)的。

          食肉牛龍是種中型的獸腳亞目恐龍,約有8米長,臀部高2.9米,體重約2500公斤。與其他體型相似的獸腳類恐龍相比,食肉牛龍的頭較小,長59公分,牙齒長度接近4公分。


          食肉牛龍的頭骨



          根據(jù)正模標(biāo)本重建的食肉牛龍骨架


          食肉牛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在眼睛上方的兩只短而粗厚的角,以及非常短小的前肢,上有四指。它的頭顱骨小而厚實,具有許多洞孔,可減輕重量。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頸部較長。胸部厚壯,而尾巴則很細(xì)。食肉牛龍的眼睛向著前方,它可能有著雙眼視覺及深度知覺。口鼻部大,可能具有大的嗅覺器官。

          食肉牛龍的頭顱骨高而粗壯,但下頜扁而修長,牙齒短小,可能無法應(yīng)付大型獵物的掙扎動作。這顯示食肉牛龍可能有未知的特殊獵食方式。

          食肉牛龍的化石于1985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丘布特省被發(fā)現(xiàn)。食肉牛龍是少數(shù)發(fā)現(xiàn)皮膚痕跡的獸腳亞目恐龍。這個唯一的化石相當(dāng)完整,只缺少大部分尾巴與部分后肢?;甏鸀樵珩R斯特里赫特階,約7200萬年-6900萬年前。正模標(biāo)本目前正存放在阿根廷自然歷史博物館,該博物館有一個食肉牛龍的重建模型展示中。



          羅氏馬普龍

          Mapusaurus roseae



          馬普龍屬(屬名:Mapusaurus)、又稱為地龍,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jì)阿根廷。

          屬名中Mapu來自于馬普切人的字詞,意為“陸地的”或“大地的”,而sauros希臘文中意為“蜥蜴”。

          模式種為羅氏馬普龍(Mapusaurus roseae)以這次挖掘活動的贊助者Rose Letwin為名。

          馬普龍的體型接近與它們的近親南方巨獸龍。估計馬普龍的身長約10.2米。馬普龍的其他零散骨頭來自于更大個體,體型接近于南方巨獸龍,而科里亞、科爾估計南方巨獸龍約12.2米。因此馬普龍的身長約10.2到12.2米。



          馬普龍的成年、幼年頭骨


          羅氏馬普龍的獨特處在于:顴骨的上方顴骨突分裂成兩叉、下頜舌骨的前孔小,位于齒骨與夾骨連接處上方、第二與第三掌骨固定、肱骨有較寬的末端,跟髁狀突之間有小分隔、腸骨的短肌窩往坐骨腳延伸。

          馬普龍與南方巨獸龍的差異還有:頸椎的骨骺呈圓椎狀且微彎、第一頸椎的后關(guān)節(jié)突在中間連接、頸椎中央有較小的前脊板、頸椎神經(jīng)棘的后緣銳利、神經(jīng)棘高而寬、坐骨干彎曲、腓骨較修長。



          君王暴龍

          Tyrannosaurus rex



          君王暴龍(學(xué)名:Tyrannosaurus rex)是暴龍屬中目前唯一的有效物種,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生存于白堊紀(jì)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是白堊紀(jì)-第三紀(jì)滅絕事件前最后的恐龍種群之一?;植加?strong>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白堊紀(jì)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是個獨立的拉臘米迪亞大陸。

          在1905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創(chuàng)造了“Tyrannosaurus rex”(雷克斯暴龍)一詞。屬名衍化自古希臘文,“τυραννο?/tyrannos”意為“暴君”,而“σαυρο?/sauros”意為“蜥蜴”。種小名rex”在拉丁語中意為“國王”。因此,雷克斯暴龍的學(xué)名意為“暴君蜥蜴”,以突顯它們的體型對于同時代的其他物種具有優(yōu)勢。



          著名的“蘇”標(biāo)本。位于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


          暴龍是陸地上出現(xiàn)過的最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根據(jù)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暴龍化石“蘇”(編號FMNH PR2081)可以了解其體型?!疤K”身長12.8米,臀部高達(dá)4米;這個數(shù)據(jù)僅次于更大型的棘龍與南方巨獸龍,還有鯊齒龍與馬普龍。在過去幾年,暴龍的體重估計值的變化很大,從超過5.2公噸到少于4.5公噸,而目前的估計值多在4.4到5.8公噸之間。近年有研究人員將計算恐龍體重的估計模式,計算在大象身上,認(rèn)為許多恐龍估計值過重。如果屬實,暴龍的體重可能會往下調(diào)。近年另有研究提出暴龍的體重超過5公噸。



          暴龍的頭顱骨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暴龍頭顱骨長達(dá)1.6米。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暴龍的頭顱骨非常大,并有許多不同特征。暴龍的頭顱骨后方寬廣,口鼻部狹窄。暴龍的眼睛朝向前面,使雙眼的視覺重疊區(qū)比較大,可以看到更廣的立體影像,具有頗佳的立體視覺。

          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并借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于它們大而強壯的后肢和巨大的身體,暴龍的前肢非常小,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十分發(fā)達(dá)的肌肉。長久以來,暴龍被認(rèn)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fā)現(xiàn)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也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被認(rèn)為是種掠食動物,以大型食草恐龍為食,但也有少數(shù)科學(xué)家認(rèn)為暴龍是種積極的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dāng)或更大,暴龍仍在巨型肉食恐龍名單之列,亦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動物之一,擁有肉食恐龍中最大的咬合力。



          兩個不同位置下頜牙齒


          暴龍的牙齒前后緣呈鋸齒狀。此外,暴龍的牙齒為異齒型。前上頜骨的牙齒屬于鑿狀牙,牙齒間緊密排列,橫剖面為D形,后側(cè)有明顯的棱脊,牙齒向后彎曲。D形橫剖面、后側(cè)明顯棱脊、與往后彎曲的特點,減低了暴龍咬合時牙齒陷入獵物身體內(nèi)的可能性。后段的牙齒較為粗壯,外型類似香蕉,牙齒間空間較寬,也有明顯的棱脊。上頜后段牙齒較下頜后段牙齒更大。目前所發(fā)現(xiàn)最大的暴龍牙齒,包括齒根在內(nèi)有20公分長。在其他恐龍身上發(fā)現(xiàn)的大型齒痕,顯示暴龍的牙齒可刺穿堅硬的骨頭。暴龍在擁有恐龍之中最強大的咬合力之一,也是咬合力最大的動物之一。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暴龍的受傷或斷裂牙齒,但與哺乳類不同的是,暴龍科的牙齒是不停成長、替換的。



          暴龍的前肢



          暴龍的右后腳掌

          位于牛津大學(xué)自然歷史博物館


          就身體與后肢比例而言,暴龍的后肢卻是獸腳類恐龍之中最長的之一。暴龍的后肢強壯,每只腳各承受約半只大象的重量。腳掌只有三個腳趾接觸地面,跖骨離地。腳后另有一上爪。暴龍的中跖骨挾長,與兩側(cè)跖骨形成夾跖型態(tài)。踝部關(guān)節(jié)呈簡單的絞煉型態(tài);而穩(wěn)固的踝部使它們可以在崎嶇的地面行走。

          暴龍的尾巴大且重,長度約與身體相當(dāng),有時包含超過40個尾椎骨,可與頭部與身體保持平衡。為了平衡暴龍的體重,它們身體的許多骨頭是中空的。這可以減輕身體的重量,同時維持了骨頭的強度。



          埃及棘龍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注:上圖為早期復(fù)原姿態(tài)


          棘龍屬(屬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 ,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于白堊紀(jì)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

          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xué)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fā)現(xiàn)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最初的標(biāo)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fā)現(xiàn)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錐、頭冠等身體部分的化石。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fā)現(xiàn)于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是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化石發(fā)現(xiàn)于摩洛哥。



          埃及棘龍的骨架


          根據(jù)最近的估計,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肉食性恐龍,甚至大于暴龍、南方巨獸龍。這些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3到19米,高度約為2.1至4.8米,體重為4到18公噸。



          棘龍的長棘



          棘龍的牙齒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jīng)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dá)2.2米,長棘之間推斷有皮膚連結(jié),形成一個巨大的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xué)家認(rèn)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對于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shù)種看法,包括調(diào)節(jié)體溫、視覺展示物。棘龍的頭顱骨長寬但是較矮,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rèn)為是以中型鳥臀目和蜥腳類恐龍以及魚類為食。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推測棘龍是陸地動物,但也偶爾會在水域中棲息,類似北極熊。



          阿托卡高棘龍

          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



          高棘龍屬(學(xué)名:Acrocanthosaurus)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意為“有高棘的蜥蜴”,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jì)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北美洲,接近1億2500萬年前到1億年前。

          高棘龍的唯一種是阿托卡高棘龍(Acrocanthosaurus atokensis),種名是按其發(fā)現(xiàn)地方,奧克拉荷馬州的阿托卡縣來命名。高棘龍的名稱是由美國古生物學(xué)家J. Willis Stovall及Wann Langston, Jr.于1950年命名的。



          昵稱“法蘭”的高棘龍骨骸模型

          位于北卡羅萊納州自然歷史博物館


          高棘龍是一種大型的雙足肉食性恐龍。身長接近12米,重量可達(dá)約6到7公噸。如同名稱所顯示,它們的許多脊椎有高大的神經(jīng)棘,極可能支撐由肌肉所構(gòu)成的隆脊,從頸部延伸到背部、臀部。



          高棘龍的頭顱骨

          位于北卡羅萊納州自然歷史博物館


          頭顱骨長、低矮、狹窄??羟翱紫喈?dāng)大,約占頭部的1/4長、2/3高度,可減輕頭部的重量。上頜骨兩側(cè)與鼻骨上側(cè)的表面,并不像南方巨獸龍與鯊齒龍那樣多起伏。鼻骨上有長而低矮的棱脊,從鼻孔開始,沿者口鼻部的兩側(cè),直到眼睛處的淚骨。牙齒比鯊齒龍的還寬,而且沒有鯊齒龍科特有的牙齒紋路。下頜的齒骨前緣呈方形,如同南方巨獸龍;齒骨的上下寬度窄,而下頜后段骨頭的上下厚度非常寬。高棘龍與南方巨獸龍的下頜上隅骨側(cè)邊都有寬厚、水平方向的棱脊。

          高棘龍是它們所處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最大型獸腳類恐龍,并可能是頂級掠食動物,以大型蜥腳類與鳥腳類恐龍為食。



          勇猛特暴龍

          Tarbosaurus bataar


          特暴龍屬(學(xué)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于暴龍科。特暴龍生存于晚白堊紀(jì)的亞洲地區(qū),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生存于潮濕的泛濫平原,布滿者河道。特暴龍位于食物鏈的頂端,是一種頂級掠食動物,可能以大型恐龍為食,例如鴨嘴龍類的櫛龍,或是蜥腳類的納摩蓋吐龍。

          模式種是勇猛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

          特暴龍的化石是在蒙古發(fā)現(xiàn),而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jīng)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猛特暴龍(T. bataar)。



          勇猛特暴龍的骨架


          特暴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之一,但略小于暴龍。已知最大型的個體身長10到12米,頭部離地面約5米。目前還沒有完全成長個體的體重數(shù)值,但它們一般被認(rèn)為略輕于暴龍。



          勇猛特暴龍的頭顱骨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特暴龍顱骨長度高過1.3米,小于暴龍,但大于其他的暴龍科。如同暴龍,特暴龍的顱骨高大,前段狹窄。顱骨后段擴(kuò)張幅度不大,意味者特暴龍的眼睛不是直接朝向前方,所以它們?nèi)狈Ρ垞碛械牧Ⅲw視覺。顱骨的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嘴部有60到64顆牙齒,略少于暴龍,但大于其他體型較小的暴龍科,例如蛇發(fā)女怪龍與分支龍。大部分的牙齒橫剖面為橢圓形,而前上頜骨的牙齒橫剖面為D形。暴龍科都具有這種異型齒特征。上頜骨的牙齒最長,齒冠長達(dá)85毫米。特暴龍與分支龍的下頜外側(cè)各有一道棱脊,從隅骨延伸到齒骨后方,形成相扣的結(jié)構(gòu)。其他暴龍科動物缺乏這道棱脊,因此下頜更為靈活。

          特暴龍在暴龍科中的分類位置仍未確定。有些科學(xué)家認(rèn)為勇猛特暴龍其實是北美洲暴龍的亞洲種。如果屬實,將使特暴龍成為無效的分類。即使特暴龍與暴龍不是同種動物,它們被認(rèn)為有接近的親緣關(guān)系。有些科學(xué)家認(rèn)為,同樣發(fā)現(xiàn)于蒙古的分支龍,是特暴龍的最近親。



          脆弱異特龍

          Allosaurus fragilis



          異特龍(屬名:Allosaurus)又稱異龍或躍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它們生存于晚侏羅紀(jì)的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脆弱異特龍(屬名:Allosaurus fragilis)種名fragilis來自拉丁語,意即“脆弱的”,是指它們脊椎骨的輕盈特點。

          在1877年,奧塞內(nèi)爾·查利斯·馬什最初為異特龍命名時,他認(rèn)為這種恐龍脊椎構(gòu)造獨特,和當(dāng)時已知的其他恐龍有異,所以取名為異特龍Allosaurus),allos/αλλο?古希臘文里意為“奇特的”或“不同的”,而saurus/σαυρο?意為“蜥蜴”。因此異特龍意為“奇特的蜥蜴”。



          異特龍的骨架



          異特龍的顱骨


          異特龍是該時期北美洲莫里遜組最常見的大型掠食動物,脆弱異特龍是最著名的種,平均身長為8.5米,而最大型的異特龍標(biāo)本(編號AMNH 680)的身長估計為9.7米。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它們的頭顱骨是由幾個分開的骨頭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關(guān)節(jié),進(jìn)食時頜部可先下上張開,然后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它們的下頜也可以前后滑動。嘴部擁有數(shù)十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相較于大型、強壯的后肢,它們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公分。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異特龍的骨架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xiàn)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征。


          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它們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鳥腳下目、劍龍科、蜥腳下目恐龍。異特龍經(jīng)常被認(rèn)為采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蜥腳類恐龍,但很少證據(jù)顯示異特龍具有共同攻擊的社會行為。它們可能采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頜來撞擊獵物。




          - 菊石 -

          古生物愛好者,古生物復(fù)原繪師

          現(xiàn)為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xué)繪師


          Hello everybody. I'm Chen Yu, from Tianjin, China.

          I like palaeontology and hold exceptional interests in herbivorous animals and endemic animals. I am grateful that my works have been appreciated by many friends. My English is not good and this will certainly cause a lot of inconvenience in communication. But I am glad that many friends are still very patient. Through this process, I have gained much new knowledge. Some friends are keen to send me papers and museums photos through email, some friends even generously donated to me some books. I am deeply touched by this all! Finally, I am pleased to make many new friends.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這9種超恐怖的恐龍,慶幸它們的滅絕,不然人類該何去何從?
          十大肉食恐龍, 霸王龍排第幾?
          關(guān)于恐龍的介紹
          恐龍世界-霸王龍
          暴龍
          白堊紀(jì)南方巨獸龍,與霸王龍并列最強的食肉恐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