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藏準此。
2.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3.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4.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5.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6.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嘎。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 黃芩 人參 干姜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7.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少再服取汗。
8.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風三分 甘草二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口父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9.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10.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芪桂枝五物湯方:
黃芪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11.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12.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13.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曲 干地黃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七分 芎藭 芍藥 白術 麥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14.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深師》有生姜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15.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6.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17.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口父 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18.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川芎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姜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9.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20.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1.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樸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樓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2.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23.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厚樸三物湯方:
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24.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5.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26.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27.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口父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28.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術一兩。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