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是人類原生文明發(fā)源地之一,建筑風(fēng)格多樣且獨特。稠密的人口及多元虔誠的宗教信仰,推動了南亞一系列建筑奇觀的建造。8世紀(jì)后,隨著伊斯蘭教傳播,南亞建筑日漸受到波斯影響,本土與波斯風(fēng)格相互融合,成就了印度最著名的地標(biāo)——泰姬陵,一些南亞波斯式建筑的規(guī)模甚至超過了伊朗和中亞的同僚。
*.以下建筑奇觀根據(jù)地域分類,按照時間排序,只選取始建于1800年之前,有考古遺跡,規(guī)模比較大的奇
*.圖點開可以放大,我盡可能地找了各個奇跡的高清圖片。
西印度
建造年代:公元前2世紀(jì)—公元10世紀(jì)
阿旃陀石窟開鑿于溫迪亞山脈的一處馬蹄形溪谷中,沿途分布著30個大小不一的編號石窟。石窟是在洪流式玄武巖懸崖上開鑿而成的,大部分石窟為方型,最大者占地近千平方米,當(dāng)年可能居住著不少修行的僧侶。阿旃陀石窟保存了印度最古老的一些壁畫。畫師們以干壁畫的手法,描繪了佛陀本生故事及印度古代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景。這是我們了解印度古代社會、文化、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古印度繪畫和雕刻的珍貴案例。
建造年代:公元前2世紀(jì)—公元5世紀(jì)
卡拉石窟(Karla Caves)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以東的玄武巖崖壁上,是印度西部最古老的石窟之一??ɡ咦罟爬系亩纯呖勺匪葜凉?60年前后,統(tǒng)治印度西部的薩塔瓦哈納王朝為石窟修建貢獻了大量財力物力。卡拉石窟總體規(guī)模在印度并不出眾,但其洞窟尺寸異常巨大,且保存完好,頗具研究價值。
印度石窟的洞窟中,有種叫支提窟的,空間寬敞,可供信徒游走巡禮觀賞。卡拉石窟的第8窟是印度最大的支提窟(chaitya),長45米,高14米,大約建于1—2世紀(jì)期間。早期印度建筑大多為木質(zhì),卡拉石窟的第8窟雖為巖石雕鑿,但許多建筑形式模仿自之前的木質(zhì)建筑,在西方研究者看來,它的布局和早期基督教堂有些類似。
建造年代:公元6世紀(jì)—10世紀(jì)
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附近,是印度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之一。這些石窟大約修建于3個時代,首先是7世紀(jì)前后的印度教石窟;隨后是7—8世紀(jì)的佛教石窟;最后是8—10世紀(jì)的耆那教石窟。埃洛拉石窟開鑿于Charanandri丘陵的玄武巖崖壁上,考古學(xué)家在此發(fā)現(xiàn)了100多個洞窟,目前對公眾開放的有34個,包括17個印度教石窟,12個佛教石窟和5個耆那教石窟。
埃洛拉石窟以其雕刻聞名,整體工程量和約旦佩特拉以及埃塞俄比亞獨石教堂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所有洞窟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第16窟,即凱拉薩神廟(Kailā?anātha)。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從巖石中雕鑿的建筑。神廟大約始鑿于8世紀(jì)中期,庭院長82米,寬46米,中央神殿高32.6米,占地面積約等于2個帕特農(nóng)神廟。為了雕鑿這座神廟,當(dāng)年工人們大約移除了8.5萬立方米,約20萬噸的石材。
建造年代:公元8—9世紀(jì)
月亮井(Chand Baori)位于印度拉賈斯坦邦,是印度最深,最大的階梯井之一。拉賈斯坦氣候干旱炎熱,自古就有建造階梯井蓄水的傳統(tǒng)。月亮井始建于8世紀(jì),周圍帶拱廊的上層建筑建于18世紀(jì)莫臥兒時代。這座階梯井包括13層3500個臺階,深達30米,其獨特造型使之成為蝙蝠俠等電影的取景地。在酷暑時節(jié),月亮井是當(dāng)?shù)厝说谋苁顒俚?,因為月亮井底端的氣溫往往要比地表?—6攝氏度。
拉賈斯坦旁邊的古吉拉特邦,有座王后階梯井(Rani ki vav),也非常有名。這座階梯井完成于1063年,據(jù)說是國王遺孀為了紀(jì)念逝去的國王而修建的。王后階梯井的樣子就像座倒置的神廟,共有七層,邊長約10米,深度約30米,每一層都有大量精美雕刻。據(jù)估計,這座階梯井里有超過500座大型雕塑,超過1000座小型雕塑,是Māru-Gurjara風(fēng)格建筑的杰出代表。
建造年代:公元8—18世紀(jì)
拉賈斯坦是印度面對西北入侵者的前線。歷代統(tǒng)治者在此修建了一系列宏偉的堡壘,不但防御堅固,且裝飾精美,頗具藝術(shù)和歷史價值。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以下6座堡壘合并列為世界遺產(chǎn),分別是:
Chittorgarh堡始建于8世紀(jì)前后,原是梅瓦爾王國都城。堡壘建在180米的山丘上,占地2.8平方千米,包括4座宮殿,19座大寺廟,20座大型水利工程以及一些紀(jì)念性建筑,城墻長13千米。Chittorgarh堡的儲水設(shè)施可儲存40億升水,足夠5萬軍隊4年用水所需。
Kumbhalgarh堡建于15世紀(jì),同樣由梅瓦爾王國修建。堡壘建在1100米的高山上,占地2.68平方千米。Kumbhalgarh堡以連綿不斷的城墻聞名,堡壘圍墻長約36千米,有印度長城之稱。
Ranthambore堡可能建于13世紀(jì),最初由Chauhan王朝興建,17世紀(jì)后被移交至齋普爾王國。城堡建在481米高的山上,占地約1.02平方千米,擁有印度現(xiàn)存最古老的宮殿之一。
Gagron堡建于12世紀(jì),后被阿克巴征服。這座城堡3面環(huán)水,一面為護城河,有3道城墻,是北印度唯一完全被水環(huán)繞的堡壘,有水堡之稱。
琥珀堡(Amer Fort)建于16世紀(jì)后期,曾是齋普爾王國都城。琥珀堡主要以紅砂巖和大理石建造,占地面積約4平方千米,以開闊的庭院和裝飾精美的宮殿而聞名。琥珀堡是許多寶萊塢電影的取景地,帝國雙壁中美輪美奐的鏡宮舞蹈場面即攝制于此。
齋沙默爾堡(Jaisalmer Fort)建于12世紀(jì),位于塔爾沙漠中心,建于76米高的小丘上,長460米,寬230米,城墻總長約4千米。城堡以黃色砂巖建造,有金色城堡之稱,目前齋沙默爾還有約1/4居民住在城堡里,所以這是印度為數(shù)不多的活城堡之一。
*.印度的許多堡壘往往包括宮殿、神廟、居住區(qū)等設(shè)施,和歐洲篇堡壘規(guī)模評判標(biāo)準(zhǔn)有所差別。
建造年代:公元11—19世紀(jì)
巴利塔納神廟群(Palitana temples)位于拉賈斯坦邦巴利塔納附近的Shatrunjaya山上。巴利塔納全城居民以耆那教徒為主,據(jù)說是世界第一個全體居民吃素的城市,城外的Shatrunjaya山是耆那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山上密布近千座耆那教寺廟(其中一些原先是印度教神廟)。這里的第一座寺廟大約建于11世紀(jì),早期寺廟大多以木材建造。12世紀(jì)后,當(dāng)?shù)仃饶墙躺鐓^(qū)逐漸改用大理石等石材建造寺廟。由于突厥人的破壞,山上許多早期寺廟已遭破壞,現(xiàn)今所見的大多是建于16-19世紀(jì)。
建造年代:公元14—15世紀(jì)
Ranakpur千柱廟位于拉賈斯坦邦烏代普爾西北的山中,是世界最大的耆那教寺廟,也是耆那教5大圣地之一。建造這座寺廟的念頭,據(jù)說源自當(dāng)?shù)仃饶墙躺倘薉arna Shah的一場夢(為了防止種地時傷害小動物,耆那教徒大多以經(jīng)商為業(yè)),他在梅瓦爾統(tǒng)治者Rana Kumbha資助下,耗時20年(一說50年)建造了這座裝飾華麗的白色大理石寺廟。
Ranakpur千柱廟建在62米長,60米寬的地基上,造型頗類佛教中的曼荼羅造型。寺廟里有1444根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柱子,每根柱子的雕刻都各不相同,因此有千柱廟之稱。神廟設(shè)有4個大祈禱廳,4個禮拜廳,80個圓頂,84間地下室(用來供奉神像,防止莫臥兒軍隊破壞),四周遍布著繁復(fù)精美的石雕,是Māru-Gurjara風(fēng)格建筑的杰出代表。
建造年代:公元18—20世紀(jì)
18世紀(jì)初,為了應(yīng)對缺水和人口增加,拉賈斯坦amber的統(tǒng)治者決定將都城遷到齋普爾(Jaipur)。新城依照印度傳統(tǒng)建筑規(guī)范vāstu ?āstra和藝術(shù)規(guī)范?ilpa ?āstra設(shè)計,分為9個街區(qū),后來發(fā)展為拉賈斯坦人口最繁榮的城市。1876年,為了迎接威爾士親王訪問,齋普爾的統(tǒng)治者決定將全城刷成粉紅色,此后,這座城市以精美的古建筑及獨特的審美風(fēng)格,成為印度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齋普爾老城最主要的大型建筑集中在2個建有宮殿和政府的街區(qū)中。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當(dāng)屬齋普爾城市宮殿。這是印度保存最完好的傳統(tǒng)宮殿之一,至今還住著齋普爾統(tǒng)治者后人。城市宮殿主要以紅砂巖和大理石建造,設(shè)有宮殿、畫廊、庭院、花園等,其建筑融合了拉賈斯坦和莫臥兒風(fēng)格。
城市宮殿邊緣,和后宮相連的,是著名的風(fēng)之宮(Hawa Mahal)。雖然名為宮殿,其實這座建筑看上去更像一堵墻。風(fēng)之宮高15米,設(shè)有953個突出于外墻的小窗(Jharokha)。利用文丘里效應(yīng),這些小窗可以給宮殿帶來陣陣涼風(fēng)。小窗鏤空的設(shè)計既保護了宮中女性的隱私,又可以讓她們通過空隙觀察到街上行人的活動。
齋普爾的創(chuàng)始人Jai Singh二世熱衷天文,在位期間,他在印度各地修建了5座天文臺(Jantar Mantar),其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就位于齋普爾,這是印度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天文臺。為了取得比當(dāng)時常見的金屬儀器更準(zhǔn)確的觀測結(jié)果,Jai Singh二世決定以磚石建造天文儀器,通過尺寸換取更準(zhǔn)確的刻度,天文臺的一些儀器至今還能使用。
南印度
建造年代:公元10世紀(jì)
巴霍巴利巨像(Gommateshwara statue)位于卡納達邦的一座山上,由整塊花崗巖雕成,高17米。這是古代人類豎立過的最大的石雕之一,在《印度時報》面向大眾評選的印度七大奇跡中獲得了將近一半的選票,名列第一。
巴霍巴利巨像建于西恒伽王朝統(tǒng)治時期,雕像是獻給耆那教始祖勝者第阿底那它祖師之子巴霍巴利的。直到2016年前,這座雕像一直是印度最高的耆那教雕像。每年,世界各地都有大量耆那教徒來此朝拜,為雕像涂上牛奶、藏紅花、酥油和甘蔗汁等。
建造年代:公元11世紀(jì)
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Brihadishvara Temple)位于泰米爾納德邦坦賈武爾,是印度最大的寺廟之一,也是泰米爾建筑的典范。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采用幾何對稱的軸向布局,延續(xù)了南印度寺廟的建筑傳統(tǒng),但規(guī)模大大超過了之前建造的神廟。神廟始建于1003年,完工于1010年,體現(xiàn)了羅茶羅乍統(tǒng)治時期南印度朱羅王朝強盛的國力。
*.羅茶羅乍的兒子也建過一座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規(guī)模略小一些。
建造年代:公元11—17世紀(jì)
拉馬納塔斯瓦米神廟(Ramanathaswamy Temple)位于印度教四大朝圣地之一的泰米爾納德邦梅斯沃勒姆,是濕婆派、性力派和毗濕奴派信徒最神圣的神廟之一。神廟始建于11世紀(jì)Ramnad王國統(tǒng)治時期,不過主要建筑是在17世紀(jì)修建的。除了南印度本土王國以外,斯里蘭卡的統(tǒng)治者也對這座神廟的建造有所貢獻。
拉馬納塔斯瓦米神廟是座典型的南印度風(fēng)格神廟。神廟長約264米,寬約200米,四面各有座高大的瞿布羅門樓(Gopuram),最高的主樓高達53米。拉馬納塔斯瓦米神廟擁有全世界寺廟中長度最長的柱廊,外部柱廊高約6.9米,包括1212根廊柱,內(nèi)外柱廊加起來,總長約有1174米。
建造年代:公元12—18世紀(jì)
米納克希神廟(Arulmigu Meenakshi Sundareshwarar Temple)位于泰米爾納德邦馬杜賴,始建于12世紀(jì),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印度教神廟。由于戰(zhàn)亂,早期的米納克希神廟損毀嚴重,目前所見的神廟主要是16—17世紀(jì)重建的結(jié)果。米納克希神廟布局規(guī)整,是南印度達羅毗荼寺廟建筑的最佳范例之一。
米納克希神廟占地約6.2萬平方米,主體建筑位于258米長,241米寬的矩形區(qū)域內(nèi)。神廟圍墻高6米,呈同心圓狀布置,每個方向都有座瞿布羅,共14座。最外層瞿布羅尤為巨大,其中南門瞿布羅高達52米,是馬杜賴天際線的主要景觀之一。米納克希神廟的瞿布羅裝飾繁復(fù),最外層每個瞿布羅都有上千個五顏六色的印度教神話人物雕塑。
建造年代:公元14—16世紀(jì)
亨比古城(Hampi)位于卡納達邦,在《印度時報》七大奇跡投票中名列第2。14世紀(jì),亨比成為南印度商貿(mào)強國毗舍耶那伽羅的都城。毗舍耶那伽羅歷代國王在亨比修建了大量宮殿、寺廟、紀(jì)念建筑、馬廄、水庫等建筑,使其成為當(dāng)時印度最壯麗,最富饒的城市。15世紀(jì)初的亨比可能是全世界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都會,城市占地約41平方千米,吸引了波斯、葡萄牙等地的商人。好景不長,1565年,毗舍耶那伽羅在Talikota之戰(zhàn)中敗于德干蘇丹國聯(lián)軍,戰(zhàn)后,亨比被勝利者付之一炬。
建造年代:公元14—16世紀(jì)
斯里蘭甘神廟(Sri Ranganathaswamy Temple)位于泰米爾納德邦的斯里蘭甘,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毗濕奴神廟之一,每年年底都會有上百萬信徒來此朝圣。斯里蘭甘神廟歷史非常悠久,但早期的神廟在14世紀(jì)毀于戰(zhàn)爭,今天的神廟是1371年后重建的,此后數(shù)百年持續(xù)擴建。目前最新的大型建筑是1987年建成的73米高的大瞿布羅。
斯里蘭甘神廟綜合體占地約0.63平方千米,與故宮相仿,如同一座城市,是目前還在用的最大印度教神廟(吳哥窟早已停止使用)。神廟被7重同心圓圍墻包圍,每層圍墻都有獨立的瞿布羅,圍墻總長近10千米。神廟共計有17座大型瞿布羅(共21座)、39座亭子、50座神殿、9處大型水池,一座千柱廳以及若干小水池。這是南印度重要的宗教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經(jīng)濟和慈善機構(gòu)。
建造年代:公元16世紀(jì)
查米納塔門(Charminar)位于特倫甘納邦海得拉巴,建成于1591年。據(jù)說這座建筑是為了紀(jì)念海得拉巴戰(zhàn)勝瘟疫而修建的,也有人認為它是為了紀(jì)念伊斯蘭歷的千禧年而修建的。查米納塔門位于海得拉巴市中心,城市的交通主干匯聚于此,使其成為海得拉巴的標(biāo)志性建筑,享有東方凱旋門之稱。
查米納塔門融合了印度伊斯蘭和波斯建筑風(fēng)格,底座呈正方形,每邊長20米,4條邊對應(yīng)4個大拱門,通向城市的4條交通要道,4角各有座56米高,裝飾精美的宣禮塔。宣禮塔由花崗巖、石灰石和砂漿建造,每座重約1.4萬噸。查米納塔門是海得拉巴許多節(jié)慶的舉辦場所,平日也作為清真寺開放。
建造年代:公元17世紀(jì)
Gol Gumbaz,位于卡納達邦比賈布爾,是比賈布爾蘇丹Mohammed Adil Shah的陵墓,始建于1626年,建造了30年。這座建筑底邊每邊長48米,上面頂了個外徑44米的巨型單殼穹頂,是當(dāng)時亞洲最大的穹頂,超過了羅馬萬神殿,和翡冷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相仿(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頂為八邊形,長邊直徑大于Gol Gumbaz,短邊則不如)。
Gol Gumbaz以磚石和灰泥建造,建筑內(nèi)部幾乎完全以白色灰泥覆蓋,裝飾簡單,被認為是德干高原建筑結(jié)構(gòu)的典范。這是當(dāng)時世界最大的無遮攔單室建筑之一,其室內(nèi)空間達1695平方米,大大超過了羅馬萬神殿的1393平方米。穹頂內(nèi)徑37.9米,內(nèi)部最高處距地面51米。在距地面33.22米的高度,設(shè)有一道耳語廊,在這里即使是用最輕微的語音講話,也可以被回廊對面的人清楚聽到。
建造年代:公元前5世紀(jì)—公元10世紀(jì)
阿努拉德普勒有8個佛教圣地,包括以釋迦牟尼得道的菩提樹苗培育的阇耶室利摩訶菩提樹、可容納1000名僧侶,屋頂覆有青銅瓦的Lovamahapaya以及大小不一的6座佛塔。這些佛塔中,最古老的是Thuparamaya佛塔,建于約2200年前,最大的是祗陀林佛塔(Jetavanaramaya)。另外還有收藏著世界最多佛舍利的Ruwanwelisaya佛塔以及位于斯里蘭卡最大古代精舍中的Abhayagiri佛塔。
祗陀林佛塔建于3世紀(jì),佛塔院落占地5.6萬平方米,地基深8.5米,主要以石塊堆砌,通過大象踩踏以加固地基。佛塔外圍底座每邊長176米,佛塔底面呈圓形,直徑112米,塔高達122米,是當(dāng)時世界第3高的建筑,也是20世紀(jì)前世界最高的佛塔。隨著阿努拉德普勒的荒廢,11世紀(jì)后,祗陀林佛塔連同城中其他建筑那樣被密林覆蓋,上層結(jié)構(gòu)逐漸崩塌。12世紀(jì)Parakramabahu王統(tǒng)治時期,佛塔翻新重建為71米高,一直延續(xù)至今。
根據(jù)斯里蘭卡佛教編年史大史(Mahavamsa)記載,祗陀林佛塔以高質(zhì)量燒制磚建造,用砂漿填充粘結(jié),外面涂抹貝殼、糖漿、蛋清、椰子汁、樹脂、沙子、鵝卵石、油脂混合制作的灰泥,為了防止蟲蛀和長草,佛塔的地基還涂抹了溶解在芝麻油中的砒霜涂料。
建造年代:公元5世紀(jì)
獅子巖(Sigiriya)位于斯里蘭卡中部內(nèi)陸,是一座建在巨石上的堡壘。早在史前時代,獅子巖附近就已有人居住,佛教興起后,獅子巖附近的洞穴被佛教僧侶占據(jù)。據(jù)斯里蘭卡史籍記載,5世紀(jì)末,迦葉一世弒父篡位,同父異母兄目犍連逃亡印度。為防止目犍連報復(fù),迦葉一世遷都獅子巖,在山頂建造了宮殿和堡壘,但最終迦葉一世還是被目犍連趕下了王位。此后,目犍連回到舊都阿努拉德普勒,獅子巖則被改造為佛教寺院。
獅子巖建在180米高的平頂巨巖上,包括宮殿建筑、水池、水渠、花園、壁畫廊等設(shè)施,設(shè)計者有意地將人造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結(jié)合,使其成為斯里蘭卡古代建筑規(guī)劃的典范。獅子巖的花園是世界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人工園林之一,包括波斯式的Charbagh(天堂花園,是種被十字型軸線分割的矩形花園),以蜿蜒小徑連接的巨石花園,以及根據(jù)巖石起伏修建的梯田花園。
除了花園以外,獅子巖的壁畫也是一絕。獅子巖的壁畫廊長140米,高40米,描繪了約500位女性的形象,這些女性身份未知,也許她們是國王的妃子,也許是參加宗教儀式的女性。壁畫的畫風(fēng)和此前阿努拉德普勒的繪畫風(fēng)格有所差異,更加接近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風(fēng)格。
相關(guān)好書優(yōu)惠!
出版社直發(fā)!
發(fā)票信息和郵箱請留在訂單里
建筑歷史圖書專門店
發(fā)表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