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王先生在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后湖院區(qū),通過手術取出直徑7厘米黑褐色胃石。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造成胃石的始作俑者,竟是去年吞下肚的10個小柿子。
64歲的王先生家住黃陂。去年10月,正是柿子成熟的季節(jié),干了一下午農(nóng)活的王先生空腹吃了10個小柿子充饑。時隔大半年,最近王先生經(jīng)常肚子疼,吃多了還會吐,以為是腸胃出了問題,便來到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后湖院區(qū)就診。
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王先生胃部竟有一枚長約7厘米的巨大胃石。由于結石太大,無法在胃鏡下取出,6月17日,醫(yī)生為其進行了開腹手術,取出的結石呈現(xiàn)黑褐色。
“怎么好端端的,胃里長出了這么大一塊石頭”?面對困惑的家屬,胃腸外科醫(yī)生詢問:“你是不是很喜歡吃柿子?”王先生這才想起一口氣連吃10個柿子的“戰(zhàn)績”。
胃腸外科副主任醫(yī)師張濤分析,柿子里面含有鞣酸和果膠,未成熟柿子中含量尤其高,而鞣酸主要集中在柿子皮中。如果在空腹狀態(tài)下吃下帶皮的柿子,可與胃內的胃酸反應,形成凝膠塊,也就是柿結石。結石在食物殘渣包裹下越來越大,越來越堅硬,伴隨著胃的蠕動而滾動,可對胃粘膜造成損傷,引起炎癥、糜爛、潰瘍。
專家提醒,除了柿子,山楂、黑棗等食物中也含有鞣酸,不宜多吃,同時要避免與牛奶、魚、蝦等高蛋白的食物同食。便秘、腸胃功能較差者,應盡量少吃這類食物,平時注意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