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分析
本篇討論陰陽交、風厥、勞風、腎風、風水的病機、證候特點及治療法則
(一)陰陽交
1.病機
溫熱病由于邪盛正虛,陽邪入于陰分,與陰精交結不解,氣血兩燔,煎耗陰精,邪陷心包。
2.癥狀
邪熱不為汗衰,汗出輒復熱;熾盛的邪熱煎迫血脈,血流奔迫,故脈來躁疾;狂言失志,是邪熱入營,內陷心包所致;邪勝正衰,胃氣衰敗,故不能食。
3.預后
經文指出∶'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即是說汗液來源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在外感熱病中,正邪交爭,逼津外泄而見汗出,若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是邪隨汗泄,正勝邪卻,預后良好;而陰陽交一一證,汗出輒復高熱,邪不為汗衰,蘊留體內,邪熱內逼,陰精耗傷則脈搏躁疾,內陷心包則狂言失志,胃氣衰敗則不能食,呈現一派邪盛正衰之候,預后不良,故云∶'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從上可見∶在熱病過程中,正氣(精氣)與邪氣雙方的力量對比、孰勝孰負,是疾病進退、預后吉兇的關鍵所在。
(二))風厥
1.病機
太陽主表,統(tǒng)屬諸陽。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內侵太陽,郁而化熱,內舍于腎,少陰氣逆,發(fā)為風厥。故馬蒔說∶'以其太陽感風,少陰氣厥,名謂風厥之證。'
2.癥狀
風傷衛(wèi)陽,故身熱汗出;邪郁化熱,不為汗衰,內傳于里,起少陰腎經的經氣上逆,邪熱循經上擾心肺,所以煩悶不解。
3.治療
'表里刺之,飲之服湯。'針刺以瀉足太陽膀胱經,補足少陰腎經。并配合湯藥內服。
(三)勞風
1.病機
由于勞倦體虛,勞則火起于下,復感風邪,風火相搏于肺所致。
2.癥狀
肺主皮毛,風邪在表,衛(wèi)陽受郁,則惡風振寒;勞倦傷腎,足太陽膀胱之氣不上榮,則頭項強急不舒、視物不清;外邪束肺,肺氣上逆則咳,灼津成痰,則咳吐青黃稠痰。
3.治則
'救俯仰',即利氣宣肺,排痰祛邪。4.預后
少壯之人得病,精氣易復,故曰'三日愈';中年人得病,精氣稍弱,故曰'五日愈';老年者,天癸已竭,陰精難充,故'七日愈'。若痰熱內蘊,邪無去路,則病情惡化,故云∶'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肺癰一證,足資證明。
(四)腎風與風水
張介賓《類經》謂;'腎主水,風在腎經,即名風水。'有的注家認為∶'腎風、風水,詞異而實一。'但經文明確提出∶有病腎風者,虛不當刺而刺,發(fā)為風水。可見風水證由腎風誤治所致,故兩者應當有別。不過本篇所言'風水'證,與后世所言者名稱雖同,但病機、病候不同,需加分別。
1.病機
腎風誤治傷腎,腎虛,風邪擾腎,水液泛濫所致。
2.癥狀
腎陰不足,風邪與熱相搏,擾動腎水,水液泛濫。水氣上逆,同氣相求,故目下浮腫;上乘于胃,失于和降,則臥不安而不能仰臥;上迫于肺,仰臥則咳嗽加劇;水氣凌心,則驚,驚則氣亂而咳甚;邪氣困阻脾胃,則心煩,不能食,食不下,腸鳴,身體沉重而難行;閉經,是因為水氣迫肺,心氣不通,胞脈閉阻所致;水氣凌心,迫使臟真心火上逆,故口苦咽干,不能仰臥,仰臥則咳吐清水∶腎陰不足,風與內熱搏結,故時時發(fā)熱,手熱。出汗,短氣;小便黃,是少腹有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