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中醫(yī)藥知識# 痹證(風濕熱、類...
注:本文僅供學習、參考!
痹證乃外邪侵襲人體引起肌肉、關節(jié)、筋骨不利的統(tǒng)稱。西醫(yī)的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風濕癥,皆屬于中醫(yī)痹證。它主要由風、寒、濕三氣所致?!端貑枴け哉摗氛f:“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毙斜杂巫卟欢?,痛無定處;痛痹筋骨疼痛,痛處相對固定;濕痹則疼痛而有腫脹、麻木。風寒濕氣在人體內(nèi)停留日久,亦可郁而化熱成為熱痹。所以臨床上可將它分為二大類。
辦證施治:
1.風、寒、濕痹癥見四肢關節(jié)疼痛,風氣勝者為游走性,以寒濕為主者則疼痛部位固定,關節(jié)活動受影響,屈伸不利,局部可有脹,遇冷加劇,得溫則減,惡風寒,身體沉重或煩痛,舌苔薄白,脈細、沉細或弦細。治宜祛風除濕、宣痹止痛。
(1)獨活寄生湯加減:羌活,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赤芍,川芎,生地,牛膝,杜伸,黨參,茯苓,桂枝。有祛風濕、強筋骨、補氣血、補腎作用,扶正而祛邪,使肝腎強而痹證愈,運用于體痹證。
(2)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桂枝,赤芍,甘草,麻黃,白術,知母,防風,炮附片。《金匱要略》以它治療“諸肢節(jié)疼痛”,“腳腫如脫”??捎糜谥委燁愶L濕性關節(jié)炎,痛處固定而關節(jié)腫脹者。
(3)痹湯加減:黃芪,當歸,赤芍,羌活,防風,片姜黃,甘草,穿山龍。有除濕疏風作用,其補氣,使氣行則血行,血行則風散,驅散風濕而祛痹。
2.濕熱痹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于熱者亦復不少,多見于風濕熱病人。病者發(fā)熱口渴,咽紅面赤,關節(jié)紅腫,痛處固定,屈伸不利,舌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養(yǎng)陰清熱涼血通絡?!稖夭l辨》謂:“濕聚熱蒸,蘊于經(jīng)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痛,舌色灰滯,面目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方用防己,杏仁,連翹,滑石,山藥,苡米,半夏,蠶砂,雙花。
痛重加片姜黃海桐皮,有紅斑者加秦艽,大青葉,忍冬藤,板藍根。清熱疏風,使汗出,退熱消斑。
關節(jié)痛重加牛膝,海桐皮、琋草?!昂畟枺瑹醾帯?,濕熱痹證日久傷陰則癥見陰虛盜汗,五心煩熱,心悸氣短,舌質紅,脈細數(shù),臨床上風濕性心肌炎遷延日久就屬于這種情況治療宜宣痹湯合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米)加減。
如病人咽痛,咽喉紅腫,扁桃腺腫大,需加養(yǎng)陰清熱藥,用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玄參、生地、黃芩、山豆根,射干等)。局部用冰散(冰片、秒、黃連粉、青黛)涂敷或漱口(以冰硼散,加水含漱,每日4-5次)。亦可用錫類散涂敷。
濕熱痹證伴有心悸、氣短、脈結代(心肌炎、心電圖有ST-T改變、房室傳導阻滯及心律失常者)需配合滋陰清熱、補心安神。補心丹加減:生地,五味子,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黨參,玄參,丹參。
注意事項:
1.風寒濕痹常配合活血通絡藥,即通則不痛,來提高治療效果,常用活血藥有丹參、川芎、赤芍、當歸、桃仁、紅花雞血藤,常用通絡祛風藥有苙草海桐皮、海風藤絡石藤。
2.風寒濕痹痛以下肢為主且有腰痛,年邁體弱或久病腎虛者,宜補肝腎,用牛膝、杜仲、桑奇生、川斷等。
3.風寒濕痹關節(jié)腫痛除內(nèi)服藥外,可用活血洗劑,每日1~2次,溫熱外洗,能促進腫脹消退。
4.痹證夾痰濕者《證治準繩》謂:“肥人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jīng)絡而痛,宜南星、半夏”。可用疏風活絡,健化痰之劑,二陳湯合桂枝芍藥知母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