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又雙叒叕上熱搜了。
為啥?
還不是因為迪士尼深夜放大招,甩出了《花木蘭》的初版預告!
視頻一出,立馬登頂熱搜第一位。
搞得原本想要搶先評論的老妹兒,連個板凳腿兒都沒摸到。
評論里有捧有侃。
捧的原因,是預告里的劉亦菲,實在太颯了!
女孩子看到,都忍不住心里小鹿亂撞。
這矯捷敏銳的身手 ——
這干凈利落的打戲 ——
還有這從容優(yōu)雅的慢動作——
當然,最戳人的,還是那段花木蘭的動靜對比。
安靜、沉著、優(yōu)雅、紀律。
(另一翻譯版本為嫻靜、沉著、淑雅、守禮,老妹兒個人不太喜歡)
這些都是當時成為一個好妻子必備的標簽,卻也是花木蘭成為一個好士兵的核心。
不過,磕完視頻,冷靜下來瞅瞅。
有些地方,透露出一股違和感......
比如,這個“對鏡貼花黃”。
即使眼睛睜得比銅鈴還大了,老妹兒都沒能看出來這是我家天仙菲。
那額頭上的華為logo......
確定不是個手機廣告位???
以及,身在胡建的老妹兒,看到片里的那座永定土樓。
一時間百感交集......
還以為是哪家旅游社發(fā)的風景照
僅是一段一分半鐘的預告片,就引發(fā)了全網(wǎng)沸騰。
微博熱搜不斷,推特上的熱度趨勢,一度沖至全球前五。
海外網(wǎng)友都在熱議真人版與動畫版的區(qū)別。
相較而言,國內(nèi)相關話題的討論,則帶有一絲更為復雜微妙的情緒。
畢竟,《花木蘭》這一故事是個地道的中國文化IP。
木蘭替父從軍,不僅國內(nèi)家喻戶曉。
還通過迪士尼的動畫改編,影響了全球千千萬萬的小女孩。
讓她們知道女性也可以很獨立,也可以有抱負,不需要等待王子來拯救。
作為迪士尼的第一位亞洲公主,花木蘭的文化意義非同凡響。
起初官宣劉亦菲主演的時候,輿論就先炸了一波。
片子不是敷衍合拍,角色也不再是打醬油的“中國特供”。
實打?qū)嵉?/span>A級大制作,絕對的女一號!
不夸張地說,這真的是有史以來亞裔女星在好萊塢拿到過的最好資源。
長期以來,亞裔演員在好萊塢一直處于邊緣位置,影響甚微。
甚至還一度流行著白人演員出演亞洲角色的“騷操作”。
遠的不說,《奇異博士》里的古一法師,原著中一個生活在喜馬拉雅高原上的亞洲男性。
But一到電影里,蒂爾達·斯文頓滿臉慈祥地看著你。
2017年上映的《攻殼機動隊》。
女主草薙素子明明還掛著一個日文名,主演卻是斯嘉麗·約翰遜。
像劉玉玲、吳珊卓等成長于移民家庭的亞裔演員,因為一副典型的東方面孔在好萊塢四處碰壁。
沒有白人演員“一片成名”的機會。
她們不得不從龍?zhí)捉巧_始,一演就將近十年。
出演《神盾局特工》的華裔女演員汪可盈。
為了爭取到更多角色,不得已改掉了中文姓氏,從Chloe Wang改姓為Chloe Bennet。
有了一定影響力之后,一直毫不留情地批判好萊塢的“種族歧視”問題。
還有許多亞洲本土明星,要演技有演技,要拼勁有拼勁。
他們拋開自身光環(huán),只身闖蕩好萊塢。
結果到那兒一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要克服的不僅是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
角色刻板、薪酬減半、沒有話語權......
連章子怡都吐槽,但凡有一點內(nèi)容的角色,他們寧愿給黑人演員,也不愿意給亞裔。
遞到“國際影后”鞏俐手里的劇本,大多也都發(fā)揮空間有限。
都知道好萊塢看似光鮮靚麗,實則競爭激烈。
可很多亞裔演員所面臨的,是連公平競爭的機會都很有限。
好在這種糟糕的環(huán)境,不是沒有變化。
特別是最近這幾年。
對于亞裔或者亞洲國家的刻板印象,逐漸有了松動和改觀。
究其原因,聽上去有點諷刺,卻又是大實話——
錢。
這些年,亞洲電影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增速飛快。
2002年到2010年,年度總票房從不足10億到破100億。
8年翻了十倍的數(shù)字,足以令人眼紅。
此后票房更是“爆發(fā)式增長”。
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票房破200億,直接超越北美。
中國也并非處于接收文化影響的“被動位置”。
市場崛起之后,一直都在積極嘗試文化的反向輸出。
例如2018年,中美合拍、華人主控的《巨齒鯊》。
中國元素、中國地名,在片中頻繁被cue。
成龍和約翰·塞納主演的電影《X計劃》(狂怒沙暴)。
全部取景,都在中國完成。
當然,好萊塢為了迎合市場、主動改變只是一方面。
近幾年的多元文化思潮、亞裔電影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努力,也都使得整個大環(huán)境不再是“鐵板一塊”。
主角、導演、編劇......
這些影視項目里舉足輕重的存在,不再是亞裔們難以觸及的頂峰。
去年吳珊卓和《摘金奇緣》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
2006年,憑借《實習醫(yī)生格蕾》,吳珊卓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
一個原本極其容易淪為刻板印象的“亞裔學霸”,卻讓她演出了靈魂。
成了這部劇里,最讓人喜愛的角色之一。
可對于亞裔演員來說,一個角色的成功,并不代表能拿到更好的劇本。
她接的角色,不是主角的助手,就是主角的朋友。
主流影視圈里,依舊沒有她的位置。
在好萊塢摸爬滾打了30年,吳珊卓終于摸到了轉機——
成為了大熱美劇《殺死伊芙》里的女主伊芙。
一個對殺人案有著迷之愛好的中年婦女。
吳珊卓的演技,到了這部劇里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這種機會是極其少見的。
少到經(jīng)紀人告訴吳珊卓她演主角的時候,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因為在原著小說里,伊芙是個白種人。
然而,吳珊卓用實力證明,只要有機會,亞裔就必定能夠演得精彩。
2018年4月,《殺死伊芙》第一季播出,就好評如潮。
同年7月,吳珊卓因此提名金球獎,并成為金球獎首位亞裔視后。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亞裔不是不能在歐美擁有一片天地。
好事不止一件。
同樣是在去年,全亞裔陣容的《摘金奇緣》,成為了美國現(xiàn)象級的“票房黑馬”。
雖然在許多國內(nèi)觀眾眼里,這就是個披著亞洲外殼的“美國故事”。
但不可否認,《摘金奇緣》打破了亞裔電影人“撐不起票房”、“不會講故事”的偏見。
它讓生活在海外的亞裔族群,終于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一群與自己膚色相近的人的故事。
也正是因為這些緩慢而堅定的改變。
才讓這次《花木蘭》的全球刷屏,成為了可能。
花木蘭的人物形象,從一開始就鮮明地區(qū)別于迪士尼的其他公主角色。
英姿颯爽,獨立自信,充滿了力量感。
在她的故事里,“嫁給王子”不再是唯一的幸福結局。
比起公主,她更像一個無畏的戰(zhàn)士。
1988年,動畫電影《花木蘭》在美國上映時,讓不少外國人迷上了中國文化。
當時麥當勞特地根據(jù)這部電影,推出過一款四川辣醬,差點賣到斷貨。
以至于時隔多年,在《瑞克和莫蒂》里,主角瑞克都還在瘋狂“召喚”四川辣醬回歸。
可是觀眾喜歡東方故事,不代表好萊塢認可亞裔演員。
剛開始時,許多觀眾一度十分擔心迪士尼又搞“洗白”套路,弄個白人演員來演主角。
幸好最后,木蘭一角“花落”中國演員劉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