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時年51歲)率軍第四次北伐,并再次選定以祁山為攻擊方向。這次蜀軍遠征,大約呈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諸葛亮采用了“木?!保ń浉牧歼^的帶有前轅的小車)來運送軍糧,提高了以人肩擔糧的運載量;二是,諸葛亮將他所改進的“損益連駑”(一種利用機械原理,可一發(fā)十矢,并能連續(xù)發(fā)射的先進射箭武器。)機,配置進了蜀軍之中;三是,諸葛亮事先派人,招撫了鮮卑族部落首領軻比能,使其率兵從故北地和石城出擊,以響應北伐。所以這次的聲勢上,超過了諸葛亮的前兩次北伐。
此時,因魏國大司馬曹真(對抗蜀軍的主帥)病重臥床,而蜀軍已逼進天水,將祁山的魏國守將賈嗣、魏平等,圍了個水泄不通。魏明帝曹叡便請出時任大將軍的司馬懿(時屯駐在河南南陽),接替曹真擔任抗擊諸葛亮的主帥,統(tǒng)領在西部的各路軍馬抵御蜀軍。曹叡并當面對司馬懿說道:“一旦西部出現戰(zhàn)事,非您不能夠抵擋?。 睆倪@時候起,才是諸葛亮與司馬懿面對面較量的真正開始。
司馬懿出生于河南溫縣,比諸葛亮大兩歲。這兩人在軍事才上,稱得上是棋逢敵手。但在性格及作風等方面,可算是大相迥異的。司馬懿天性狡詐,深藏不露,并且多謀善變。據史傳,他天生頸長,兩眼寬闊,能在行走時不需要轉動身子,就可以靈活地把頭轉回一百八十度而窺視于后面,故被時人稱之為“狼顧之相”。司馬懿出身于中原士族世家,其先祖累歷朝官,乃父曾擔任京兆尹(洛陽市長),故他自幼也飽讀詩書,博學多聞。
在司馬懿23歲時,出任了地方的上計椽(相當于向朝廷編制年度報告的統(tǒng)計科科長)。這年,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大敗袁紹,而威震中原,躊躇滿志,所以便四處招攬人才。他聽謀臣崔琰介紹,說司馬懿年青有為,便派人前去征召。大概是司馬懿自以為出身高貴,看不起曹操是閹宦之后的原因。曹操的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是給東漢桓帝的太監(jiān)曹騰做了養(yǎng)子以后,才改為姓曹的。所以,司馬懿才托病婉拒(言稱患了風痹癥)了曹操的邀請。曹操的使官當然不太相信這是真的,便在半夜里悄悄來到司馬懿的住房外面偷窺,卻見他僵臥于床,竟然一動未動,只好作罷。
過了幾年后,曹操已升任了一言九鼎的丞相之職,不由惦記起司馬懿來。于是再度征召他,要聘為文學椽(丞相府的文學秘書)一職。而這次,曹操心里想到的,是要為“太子”曹丕網絡一幫可用于將來的良才。以曹操的雄略與精明,司馬懿(比曹操小25歲)在當時只能做他的小學生的。他為了讓司馬懿爽快地來赴任,便叮囑其使臣,若此人再想耍賴,就直接抓起來送到監(jiān)獄里查辦!
此招一出,司馬懿只得乖乖地應召就任。這就恰好應了一句俗話:“狐貍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當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也因不應曹操之征,跑到山中躲避,竟被曹操叫人放火燒山,一會兒就被“燒”出來,投到了朝府里,做了曹操的大秘書。司馬懿勤勉務實,做事靠譜,就是喜怒不形于色,言語極少,讓人很難猜透他的真實意圖。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說他是“情深阻而莫測,飾忠于詐”的人,這是非常到位的評論。
在今天看三國史,以司馬懿當年先是不露聲色地穩(wěn)住孟達,進而出其不意地擊破上庸城、擒殺孟達的手段,我們可以領略于他的謀略之深,行事之果斷。從司馬懿后來在曹芳即魏帝后,遭大將軍曹爽(曹真之子)排擠時,竟然裝病退養(yǎng),達十年之久。司馬懿扮癱扮癡,說話顛三倒四,騙得曹爽集團心花怒放,毫無戒備了,他卻率領兩個兒子及一幫死黨,伺機偽造了皇太后詔書,突然發(fā)動“軍事政變”(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變),一舉捕殺了曹爽及其黨羽、并株連其家族諸人。在這場爭奪曹氏政權的血洗行動中,前后共有三千多人遇害,魏帝曹芳被廢,司馬氏取代曹魏的政局由此定格。我們可以得見,司馬懿的用心之狡詐,手段之殘忍。
諸葛亮 司馬懿
讓我們再說回到公元231年的三月份,因大司馬曹真病逝于魏都洛陽。從此,曹氏家族在魏國的老將重臣,俱已凋零殆盡,魏國的軍事指揮權開始落入到了司馬懿的手中。司馬懿領軍進入前線之后,立刻調兵遣將,作出了一番戰(zhàn)略部署。他命令費曜、戴陵二將,以精兵四千人駐守上邽(甘肅天水);其他部隊作為主力,向西救援祁山。
作為曹操五虎將之一的張郃,此時提出建議,希望分出一部分軍隊,分別駐防于雍縣(陜西鳳翔縣)與郿縣(陜西眉縣)兩地,以便于相互救應。司馬懿回答他:“如果前方各軍都能夠獨當一面,你的主意是沒錯的;但如他們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就會造成軍力分散,而被諸葛亮得以各個擊破。當年項羽的楚軍一分為三,為叛將英布所破,原因即在于此?!庇谑牵很姳M數西進。
諸葛亮偵悉到司馬懿指揮全軍,蜂擁西來的動向后,也做出了相應的戰(zhàn)略部署如下:一是令王平將軍所部屯駐于南圍(圍打祁山魏軍的南方營壘),擔任繼續(xù)攻打祁山的戰(zhàn)斗任務;二是親自帶領魏延、高翔、吳班等部直撲上邽。上邽是魏國后方重鎮(zhèn),所以魏軍必會死保不失,那么就可以調動魏軍主力回頭救援,以利于蜀軍攻擊祁山。這一計策,是諸葛亮將兵法上說的“圍魏救趙”的活用。
郭淮、費曜等魏將,在迎擊諸葛亮大軍的戰(zhàn)斗中遭受重挫,只得潰退于上邽孤城之內,龜縮著不敢出戰(zhàn)。這時正值麥熟,諸葛亮便命蜀軍,把上邽城外的麥子盡收干凈,以補充軍糧。司馬懿得知上邽之城勢危后,盡驅魏軍趕來救援。于是,蜀、魏的兩軍主力,相遇在了上邽之東。老奸巨滑的司馬懿,見諸葛亮所率之軍兵鋒甚強,銳不可當,便采取了“斂軍依險”之策。他命令部隊縮小防御圈,依險扎營,拒不出戰(zhàn)。
諸葛亮無機可乘之下,只得率軍先退于鹵城(甘肅的甘谷縣東),再尋機破敵。然而,司馬懿雖然率軍緊緊尾隨,卻只是立營堅守,不出擊迎戰(zhàn)蜀軍。這兩位三國中一流的軍事家,又在鹵城相持了起來,但兩人又是各懷心思的。
諸葛亮遠道而來,所帶糧草有限,故而磨刀霍霍,只求速戰(zhàn)速決。因視司馬懿拒守不出,諸葛亮便令士兵每天到魏營前叫陣挑戰(zhàn),激其出兵相應。由于是在本土作戰(zhàn),司馬懿占有地利之優(yōu),把持著“對急應緩”的本錢,所以忍受于蜀軍天天叫罵的恥辱,就是不出來應戰(zhàn),讓諸葛亮難以奈何!
司馬懿此舉,是出自對敵我雙方實情分析、權衡后,從兩方面來正確對待的。一是,他有感于蜀軍確實善戰(zhàn),諸葛亮也指揮得當,自己取勝的把握不大,弄不好肯定丟兵失將,所以只能以示弱不出對待;二是,他清楚蜀軍數量不多,在大批魏軍的防御之下,是翻不起大浪的,一旦其勢減糧缺,必退無疑,魏軍也就穩(wěn)可以“得勝”回師了!這也算得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別樣計謀。
司馬懿的想法不錯,但他的下屬卻很不滿足于此,認為這樣做有損于作為大國的聲譽,也使魏軍喪失了士氣,不如給諸葛亮一點顏色看看的好。老將軍張郃(時已70歲開外)就此提出道:“今祁山守將知我援兵來到,人心自安,不足為慮了;現在我軍應該分道出擊,以主力從正面進擊蜀軍,另遣一部繞于敵后而攻擊,必會大破于諸葛亮。若如我們于今這樣,只敢于尾隨,而不敢于進前,這是有損國威與民望的做法!”
但司馬懿心有余悸,對張郃之言不已為意,依然繼續(xù)對蜀軍采取尾隨之策。每到一地,他就下令依山結營,挖掘戰(zhàn)壕,據險堅守,始終不跟蜀軍主力接戰(zhàn)。魏將賈栩、魏平也對主帥司馬懿的怯懦之態(tài),極度不滿了起來,要立下軍令狀,以死請戰(zhàn)。但他們幾次的請戰(zhàn),均被司馬懿擋回,于是,眾將領向他憤慨而言:“你害怕蜀漢像害怕老虎一樣,怎會不教天下之人恥笑?”
在眾情難違之下,司馬懿也變得相當的焦慮,那馬臉紅一陣白一陣的,極為難堪。到了五月中,司馬懿不得不下令出戰(zhàn)了,并做出了攻擊蜀軍的軍事部署:他決定親率主力,從正面進攻諸葛亮大營(實為牽制,意圖仍在解祁山之圍);讓張郃一軍攻向祁山之南,以擊潰蜀將王平進圍祁山的部隊。
這是蜀、魏兩軍的一場頗為激烈的交戰(zhàn)。雙方的擂主各有手中王牌:蜀軍是訓練有素,作風頑強;魏軍則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所謂兩強相遇勇者勝,在雙方主帥調遣得當的情況下,就看下面的各方戰(zhàn)將之間,來比拼用勇與謀的高下了。張郃老將軍雖曾“名震關右”,多謀而善戰(zhàn),但是這回他進擊祁山南圍,卻碰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這就是蜀軍王平所部。王平是行武出身,實戰(zhàn)經驗相當豐富,作風穩(wěn)健而頑強。他所帶之軍號稱“無當軍(無人可擋)”,隊伍士氣高昂,作戰(zhàn)勇猛異常,屬于蜀軍精銳。張郃倚仗兵多,對蜀軍營地發(fā)起了數次強攻,但均被擊退,讓魏兵毫無辦法,只得又退回原地。
三國鼎立形勢圖
而面對于司馬懿的攻擊主力,諸葛亮則派出大將魏延所部居中,高翔、吳班二將率軍分于左右,三支兵馬如同三把利箭,直插魏軍之中。一場血戰(zhàn)下來,殺得司馬懿大敗,便連忙鳴金后撤,逃回原來的營壘內,只想求于自保了。這一仗,蜀軍共計斬殺魏兵三千人,繳獲鎧甲五千件、弓箭三千一百張。
但是,由于司馬懿依山據守,死不出戰(zhàn),讓蜀軍無隙可乘,只得相持而待。到了六月,蜀軍糧草開始接濟不上,諸葛亮開始郁悶起來。而就在此時,突然丞相參軍馬忠、督軍成藩二人,從漢中來到前線,報說受李嚴(留守漢中主持政務,并負責督運前線糧草)派遣,前來傳達劉禪旨意的。其大意為:因蜀中“糧運不繼”,務請丞相及時退兵。鑒于情勢所迫,諸葛亮也只好下令班師。
龜縮于魏營中的司馬懿,聽到蜀軍全線撤離的消息后,心中大喜,感覺報仇的機會來了,便下令張郃選調精兵,迅即展開追擊。張郃這時,卻認為這樣做不妥,向司馬懿勸阻道:“兵法上曾有警示,說軍隊圍城須讓開一條通路,對于撤退之軍不去追趕;這是以避免敵軍狗急跳墻的道理!”但司馬懿一門心思,想要挫傷諸葛亮,以挽回自己的尊嚴,便嚴令張郃執(zhí)行追擊任務。
不料諸葛亮心思縝密,在蜀軍的進退用兵上早有算度,以不致使自己吃大虧。當張郃率軍追趕到木門道(甘肅天水市西南)時,進入了諸葛亮設下的伏擊圈中。于是,蜀軍憑借高山險境,對著魏軍萬箭齊發(fā),特別是由專訓兵士操作的“連弩矢發(fā)器”,發(fā)揮出了強大的殺傷力,致成張郃中箭落馬,當場身亡。
待諸葛亮率大軍平安地返回漢中時,李嚴卻表現得疑惑不解,一臉驚訝地對左右人士道:“軍糧供給不存問題嘛,北伐漢軍怎么就無故而返呢?”李嚴還一面散布謠言,說諸葛亮是因懼怕司馬懿,不敢進兵而擅自撤退了;一面又報告于后主劉禪,言及諸葛亮是假意退卻,目的在誘敵深入而后殲之。對李嚴的這些前后矛盾的言行,引起了諸葛亮的高度關注與警覺,便親自著手對此事調查核實。諸葛亮將李嚴寫給自己的親筆信件,以及報告給劉禪的文稿也找出來,一一對照核實,終于真相大白。
原來從五月以來,因蜀漢大雨不止,山路難行,嚴重影響到軍糧的運送,將有造成前線因斷糧導致軍潰的重大事件發(fā)生。但是李嚴怕?lián)素熑?,便采取了幾面造假的手法,想借此掩蓋,推脫了事。更為離奇的,是他還要將具體督運糧草的官員岑述,予以斬首示眾,以表現自己重視糧草供給的態(tài)度。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顯得既卑劣又極幼稚,不像是一位老資格的高官(李嚴在蜀漢地位僅次于諸葛亮)所為,因而也引起了不少后人的猜疑,感覺其中應該另有隱情的。
在人證物證俱全的事實面前,李嚴理屈詞窮,只得低頭認罪。由于同屬“顧命大臣”,諸葛亮便上奏后主劉禪,請求朝廷秉公處置。同年八月,李嚴被削職為民,流遷到梓潼郡,后在城南四里外的蠶神山下,自建了一處居所,取名“橫造廬”,以示自戒。
諸葛亮返回漢中后,雖然事務紛繁,特別是對重臣李嚴事端的處理,可謂震動蜀漢朝政的一件大事,但并未影響他的繼續(xù)北伐的決心。除了督促蜀軍加緊整訓,提高兵士的個人能力外,諸葛亮這時更加的重視對各兵種的配合作用,并突出進行了排兵布陣方面的演練。
如聞名古今的八陣圖,就是他吸收了古代兵家八陣之法的精華后,潛心研究、推演出來的一種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它主要運用于行軍、戰(zhàn)斗及宿營等方面,要求步、騎兵及弓弩手等諸兵種,依據不同戰(zhàn)況需要,相互之間密切配合,又能發(fā)揮出各自的優(yōu)勢,從而演繹出的多種陣勢。比如諸葛亮創(chuàng)造出的鋸齒陣,就是八陣圖中的一種。因它適合于在山地險要布陣,所以才使得當時的張郃死于此陣之中。
諸葛亮的八陣圖
簡言之,因為八陣圖的基本陣形,是以縱橫各有八行而得名,但可因機而變化出多種的陣形。早在我國戰(zhàn)國時期,八陣兵法即已出現。從于今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里,就錄有《八陣篇》,其內容主旨,在于選擇有利地形,運用八陣里最合適的陣法調配兵力,憑以打擊消滅敵人。但自漢代以后,這種古老陣法無多創(chuàng)新,便逐漸流于形式,沒有人運用在實戰(zhàn)中了。由于蜀軍兵力有限,又要同人多勢眾的魏軍作戰(zhàn),所以諸葛亮必須采用于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應敵,以彌補自己的弱勢。這大概是他因何要巧思奇想,推陳出新地搞出一些新玩意兒,運用在北伐戰(zhàn)爭中的特別的心思。
鑒于蜀軍幾次北伐,皆因糧草不繼以致無奈退兵,諸葛亮深感到,有力的后勤保障,已經成為北伐成功的基本條件。而如何解決好這一矛盾呢?他確實想盡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未能根本解決問題。糧源、糧運,以及后勤保障運作的負責官員,似乎在他重點考慮解決的事情。
自從回到漢中的第二年(232年),諸葛亮便命令蜀軍在沔陽(今陜西勉縣東)東南的黃沙地區(qū),采取了一邊屯田種糧,一邊修整練兵之策,主要為儲糧備戰(zhàn)。除了繼續(xù)制作“木?!蓖?,諸葛亮又對其加以改進,創(chuàng)制出了“流馬”(大約是特殊獨輪車或者四輪車),成為又一種糧運工具,以用于北伐之中。
公元233年,諸葛亮將任職于巴西太守的呂伷,調任為漢中太守。呂伷是荊楚人士,因其“儉素守法”,做事負責認真,又是北伐戰(zhàn)爭的強有力支持者,所以得到諸葛亮的青睞,讓他到漢中主持于北伐的后勤保障事宜。
這一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把大量糧食運至靠近魏國邊境的斜谷口(今陜西漢中市西北面),并在那里修建了倉庫,囤積軍需。諸葛亮并命人修復了原被趙云退軍時,所燒毀的褒斜谷的棧道??磥硭窍肜眠@條似乎便捷,但卻極為險峻的北上通道了。所謂褒斜谷棧道,是由漢中北面的褒谷口進入,在漫長的俗稱“千梁無柱”的棧道上通過,從魏國郿縣的斜谷口出來的一條險道。
經過兩年多的一系列的精心準備,諸葛亮似感出師北伐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想去同對手司馬懿耍上一番了。公元234年的春二月,諸葛亮集結蜀軍十萬人,再次舉全國之力誓師北伐。為了東西相應,形成鉗擊曹魏之勢,諸葛亮決定這一次與東吳同時行動。所以,他在出師之初,派了特使去跟孫權打招呼,要求兩家聯(lián)手配合,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魏國。孫權得到諸葛亮的伐魏通報后,也積極行動起來,部署了三路出兵的計劃。魏主曹叡得悉蜀、吳聯(lián)手攻魏的動向之后,也相當的重視,特地詔令司馬懿全力對付西面的蜀軍;他自己則親臨南境,指揮魏軍各部,以抵御東吳之兵。
春四月,諸葛亮所帶領的十萬蜀軍耗時兩月,終于艱難地走出了褒斜谷棧道。蜀軍進入隴東之后,一路行抵到郿縣的渭河南,隨即在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扎下大營。司馬懿得悉后,擔心諸葛亮北渡渭水,占據于那里的民聚物茂之地,爾后可以就地獵取軍資,勢必大不利于自己。于是,老謀深算的他,便親率主力搶先涉渡渭河,并且臨岸結寨,構筑高壘,與蜀軍形成了對峙的態(tài)勢。
時任雍州刺史的魏將郭淮,向司馬懿建議說:“諸葛亮此時必定會派兵去攻奪北原,我軍應當派人提前固守此地?!北姸辔簩⒕徽J同此說,郭淮急忙解釋道:“假若諸葛亮橫跨渭水,控制住五丈原的全境,如再進擊北山(即汧山),就能夠切斷通向隴右的交通線。這樣,必將引起當地漢人及羌胡人的恐慌,形勢會對我們很不利。”司馬懿聽郭淮說得在理,便讓他帶領所部即刻進屯北原,筑壘據守。果然魏兵正在筑防線之際,即遇諸葛亮派出的兵馬前來爭奪。一場攻與守的激戰(zhàn)過后,蜀軍見敵軍提前占據了有利地形,已知難決一時勝負,便只好縮回于五丈原了。
由于司馬懿上次跟諸葛亮展開交鋒時,吃過蜀軍兵精器銳的大虧。魏朝的一些個大員(如任職司空的陳群),對他白白送了名將張郃性命的行為,一直頗有微詞并且嘮叨不休。甚至連曹叡也臨朝悲嘆:“蜀國未能剿滅,可張郃已死于非命,這叫我怎么辦哪?”所以,司馬懿在沒有把握制勝諸葛亮的前提下,也就不敢貿然出擊了。他暗自定下了要以“深溝壁壘、據守不戰(zhàn)”之計,來跟諸葛亮周旋。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形似笨拙,實為取巧。
諸葛亮畫像
因為司馬懿深知諸葛亮不好對付,而蜀軍遠道來此,利于速戰(zhàn),卻可能在長久對峙之下,致使士氣衰落,不戰(zhàn)自消;自己則可以憑借天時地利,以逸待勞,再伺機出擊,或者等到蜀軍疲憊不堪時、糧盡退兵時,再趁機揮軍出擊,此時就可以勝券在握,置諸葛亮于困境之中了。其實呢,諸葛亮在上次同司馬懿PK時,就察覺出對手果然名不虛傳,實乃“罕見”狡詐之徒。因而,對他耍弄只守不戰(zhàn)的“賴皮”手段,諸葛亮還是早有提防的。為了避免重蹈糧盡退兵的覆轍,諸葛亮抽調出一部分兵士,就地分散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干起農活來。其目的,是想收購到他們手中的“余糧”,以作長期駐扎的打算。由于蜀軍紀律嚴明,對當地居民秋毫無犯,便出現了“當地百姓安居有如垣墻,墾荒蜀兵不謀私利”的一番“和諧”景象。
司馬懿得悉諸葛亮也不是省油的燈,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指揮起“軍民大生產”的大合唱來了!他當然也惱羞成怒,憂憤不已,但又仍然不敢貿然出兵,怕像前兩次一樣中了蜀軍的伏擊。所以,他雖然一會兒咬牙切齒,一會兒卻貌似鎮(zhèn)定,秀出一副神態(tài)自若的模樣來,以掩己心,又可穩(wěn)定軍心。
諸葛亮可是不愿意“坐享清閑”,又派出兵士到魏軍的大營前,讓他們大肆擂鼓吶喊,并且施之以辱罵叫陣的歪招,只為能夠引蛇出洞,與之進行決戰(zhàn)。蜀兵辱罵式地挑戰(zhàn),使得司馬懿手下的將士們紛紛怒火中燒,認為這是魏國的奇恥大辱。他們不能容忍屬于小國寡民的蜀漢,竟猖狂到如此地步,而堂堂中國(曹魏的自稱)的威風何在?于是許多的曹魏將領,來到主帥司馬懿的營帳之中請戰(zhàn),紛紛摩拳擦掌地想要沖殺出去,讓諸葛亮認識到魏軍的利害,以解心頭之恨。
然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本對取勝于諸葛亮,是沒有什么把握的,所以他一直不想出動主力,跟蜀軍展開決戰(zhàn)。因為這正是諸葛亮所期望的,也正是他秣馬歷兵多年,所形成的優(yōu)勢所在,自己怎么能輕易地上他的賊船呢?一番思慮過后,司馬懿嚴令:眾將領回營堅守各自的陣地,沒有本帥的指令,均不得輕舉妄動。
就在蜀、魏兩軍對峙到五月份時,東面的孫權(時年53歲)正式發(fā)動了對曹魏的三路進攻。他是以陸遜、諸葛謹領兵從夏口北攻襄陽;孫韶、張承二將,渡淮河攻向淮陰;自己則親率主力進攻合肥新城。因此從表面上看,其聲勢還是蠻大的。不過,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當后來,孫權聽說了魏主曹叡南下親征的消息后,便不戰(zhàn)而退了。緊接著,另外兩路攻魏之師,也就是虛晃了一槍后,各自又退回到了原地。吳軍攻魏的收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諸葛亮的這次北伐。
司馬懿得到了東吳退兵的戰(zhàn)報,為了動搖諸葛亮的軍心,他故意派出幾千魏兵,來到蜀軍營前敲鑼打鼓,高呼“萬歲”!諸葛亮聽說許多魏兵在軍營前搞慶?;顒?,也頗感納悶,便派人出去打探。結果回報說,孫權已經投降了曹魏,派出的降使到了司馬大營里,所以魏兵們是在慶賀此事。諸葛亮聽完這話,笑著說:“我太了解孫權了!他怎么會投降曹魏呢?即便是他投降,也不該派專使到渭河前線來呀!”諸葛亮笑夠了,又叫人前去,讓那些魏兵給司馬懿傳個話,大意是說,他都已經六十歲的老人了,就不要玩一些小孩子玩的把戲了!
影視劇中的司馬懿形象
然而,面對于司馬懿的深溝高壘、堅守不戰(zhàn),確實也讓諸葛亮相當的郁悶,又拿不出太好辦法來,打破眼下的僵持之局。諸葛亮絞盡腦汁地想了好幾天,才想出了一條所謂的“妙計”,這就是給司馬懿送一套女人穿戴的服飾去,以戲弄他因拒不出戰(zhàn),所以只能配做女人!殊不知,老奸巨滑的司馬懿,卻能夠強忍怒火,居然笑而納之。
司馬懿的部下們倒是受不了這般羞辱,紛紛請求出戰(zhàn),鬧得大營內騷動不安起來。司馬懿便只好將計就計,正而八經地寫出了一份向“魏皇請戰(zhàn)”的奏章,說是只待皇上批準后,便即刻帶領眾將士出戰(zhàn)蜀軍,同諸葛亮一決勝負。僅此小計,司馬懿就把軍中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了,看來他還真是只狐貍投胎轉世的。
不久,曹叡特派出將軍秦朗,率領步騎兵二萬,進抵渭水前線,以增援于司馬懿,并帶來了曹叡的詔令,跟司馬懿現行的堅守不戰(zhàn)之策不謀而合,也算是給司馬懿撐了腰。曹叡對司馬懿玩耍的請戰(zhàn)花招,是心知肚明的,因而也樂于順坡下驢,又派遣了時任衛(wèi)尉的辛毗,前來擔任大將軍的軍師之職(相當于總參謀長),并手持魏皇親賜的符節(jié)(代皇帝傳令),以嚴厲制止魏國諸軍出戰(zhàn)諸葛亮。
已擔任于蜀軍護軍(軍事總監(jiān))的姜維,對此意不太明了,向諸葛亮說道;“辛毗帶了皇帝的符節(jié)前來,司馬懿再不可能應戰(zhàn)了?!敝T葛亮告訴他:“司馬懿本來無意應戰(zhàn),所以故弄玄虛,堅決要求非應戰(zhàn)不可。他實際上是在故擺姿態(tài),以借皇帝的權威,堵住別人的嘴。自古以來,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假若司馬懿真想出戰(zhàn),并也有能力擊敗我們,他怎會犯傻似地做出,要采取‘千里請戰(zhàn)’的離奇事情呢?”
到了六月以后,蜀、魏兩軍依然沒有大的戰(zhàn)事發(fā)生,相持的僵局難能打破。諸葛亮只得天天派人去司馬懿大營中,給他下戰(zhàn)書,要求約定兩軍PK的時間和地點,以決勝負。司馬懿這只老狐貍,對蜀軍使節(jié)的接待相當熱情,如若無其事一樣,絕口不談戰(zhàn)事,只是向他打聽一些諸葛亮生活中的瑣事。當使者回答說:“我們丞相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二十板以上的軍法處罰,都要親自裁決,飯量不過數升。”司馬懿便不動聲色地對他左右的人說道:“諸葛亮食少而事煩,怎么能活的長久呢?”
這個話講得固然非常的陰險,但也表現出司馬懿的內心深處,還是存有相當畏懼于諸葛亮的情緒的。由于自己無法在戰(zhàn)場上取勝對手,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別人早點死去,以便可以即早擺脫眼前的苦境。這當是司馬懿不厭其煩地,要打探諸葛亮生活細節(jié)與工作狀態(tài)的目的。他是以此來判斷對手的身體狀況,健康與否,及壽命之短長,以利為所用。
諸葛亮后來,果然“因為食少事煩”而病倒了!以遠觀上講,這是他長期操勞國事,又事必躬親,過度勞累,以致油盡燈枯的必然反映。而從直觀上看,他是在遭受這次雙重憂慮的纏繞、打擊下,而致病倒下的。這次十萬蜀軍北伐,被司馬懿拒之于渭水之南,在其“貼身監(jiān)護、拒不接戰(zhàn)”的防御之下,諸葛亮尋找不到任何挫敗魏軍的戰(zhàn)機,這就迫使他焦慮萬分,寢食難安,但又苦思不出能有效攻擊魏軍的好辦法來,以相應完成他的出征時的必勝預期,這是一層重大憂慮。
蜀漢大軍與魏軍相持于渭南,已歷時三四個月,其用度耗費是巨大的,即便是運輸通暢,而以蜀國之經濟,也難能支撐起一場長久的舉國式的拉據戰(zhàn),所以糧盡之憂,經濟衰微之擾,實為諸葛亮的心腹大患,這是另一層重大憂慮。諸葛亮就是在這把雙刃利劍的重刺之下,以致心衰力竭而倒下了!
公元234年的8月之初,年屆54歲的諸葛亮心知病入膏肓,自己已再難為國家效力了。于是,他為漢軍撤退作了周密的安排,至于選擇誰來繼任丞相之職,他早就密函于劉禪,保薦了蔣琬;他并留下遺愿,希望埋骨于漢中勉縣定軍山的山坡上,墓穴能容棺木足夠,不需陪葬器物,身穿著平時衣物下葬即可。于此,他要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人世了!
諸葛亮病亡后,蜀軍是在“秘不發(fā)喪”之下,悄然撤退的。當地百姓見到蜀軍營壘帳拔人空,便跑到魏軍營中報告了此事。司馬懿接報,預感諸葛亮可能身亡,立即縱兵前往追擊,卻在蜀軍搖旗擂鼓的回擊下,以為判斷有誤,又怕再次丟兵失將,便趕緊下令收兵了。 回營之后,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生死與否仍存狐疑,于是又派出了一支由二千兵士組成的小分隊,讓他們悄悄跟蹤于蜀軍后面進行觀察。這支偵察隊伍一直尾隨蜀軍,來到斜谷的赤巖岸時,聽到漢軍那邊已是哭聲震天,又遠遠瞧見了在風中飄動的白幡,方才確認諸葛亮已離開人世的死訊,便連忙返回到魏營里,報告了司馬懿。
當時的當地居民,特為此編出了一句順口溜,是說“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司馬懿,字仲達)”,用以嘲笑司馬懿的“膽小”。司馬懿聽到后,也不禁自嘲地說:“我能夠料他生,但不能料到他的死呀!”司馬懿隨后在一幫親隨的陪同下,來到諸葛亮留下的營壘中了解參觀。當他仔細地察看到其間的攻防設施、對各兵種的部署安排,連及食宿分布均是十分的周密,并井然有序的,也忍不住贊嘆一句說:“諸葛亮真是天下之奇才??!”司馬懿為曹魏政權立下的最大功績,當然也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這就是他阻止了諸葛亮后期伐魏的步伐,并使得諸葛亮在困頓、憂慮中離開了人世。從此而后,蜀漢帝國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氣勢,再也沒有出現如諸葛亮一般的人杰,能讓曹魏感到緊張和膽怯了!因而無論從或公或私的角度看,司馬懿都是最大的贏家。
這也就讓許多人借題發(fā)揮,好像是找到了評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的軟肋。而尤其是在今天,不少披著“天生反叛”外衣的“憤青”之輩,把司馬懿吹得神乎其神,不顧客觀事實地故意貶低諸葛亮,甚至于攻擊到諸葛亮根本不會打仗的地步,更不配跟司馬懿PK!還有某些所謂“名家”,竟然以對號入座的方式,評介出誰是法家,誰是儒家,誰又是儒法混?進而高談闊論,議出什么“法勝儒”、“儒勝法”等等。此實為似是而非,糊弄一把,以達到其“搏出格”、“博出名”的私利目的。
雖然說司馬懿對待諸葛亮的北伐,采取了堅守不出的正確應對策略,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不出戰(zhàn)就絕對能夠獲得戰(zhàn)場上的勝利。難道他甘愿領受“紅妝”屈辱,閉營不出,就有十足把握,能讓自己的陣線永固無摧嗎?諸葛亮不幸中道病亡,只不過是成全了司馬懿的僥幸。諸葛亮僅舉一州之力,深入擁有九州之地的魏境之中,左沖右突,來去自如,就足以顯現出他有著一流軍事家的手段和氣概!
有人以司馬懿后來征討遼東的戰(zhàn)績,來說明他比諸葛亮能打仗,“他不是才用了幾個月,就征服遼東了嗎”?這誠然也只是一個笑柄。既然司馬懿也不乏英勇,為何要“畏蜀如虎”呢?他屯駐宛城之時,也曾經多次地力克于東吳眾將領的進攻,但為何碰到諸葛亮就躲避不出了呢?這個中答案,正如諸葛亮說他的:“沒有取勝的把握!”意思是兩人之間PK結果,難分于高下哦!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由于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大PK,是與他的整個北伐行動(即俗稱的諸葛亮六出祁山)牽連在一起的。其實,早在諸葛亮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的前后,就有不少蜀中人士對此不滿,但因為他威望甚高,一言九鼎,所以大多是在私下里嘀咕。而當諸葛亮死后,一些探討他究竟該不該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的議論,就尾隨而來了,甚至成了千年以來眾說紛紜的熱門話題。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發(fā)動北伐,連年用兵,但未得到魏國的“咫尺之地”,空耗了蜀國的巨大財力及人力,所以這項戰(zhàn)略決策是失敗的。張恨水老先生,則是從他北伐的進軍路線上,提出了批評道:“諸葛亮六出祁山,繞道隴中,兵緩糧荒,徒為敵算,則非也!”
與其相反的觀點,是以當時諸葛亮對陣司馬懿的形勢角度,闡發(fā)的宏觀看法。這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倚靠一州之力,聯(lián)吳抗魏,以致(蜀漢)耕戰(zhàn)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北伐,長驅而入;而對手司馬懿,雖然占有地廣兵多之優(yōu),卻無擒敵(諸葛亮)之意,務求自保而已,使得孔明自來自去。假若他不在中年過早死去,終其意志,連年運思,刻日興謀,那么就會是“雍涼不解甲、魏國不釋鞍”的另一番景象,勝負之勢,就不言而自明了!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說:“事之難易,不在大小,而在于時機;時機未到,徒勞無益。”無論諸葛亮出于何種目的北伐,但他在發(fā)動時機的把握上,出現了嚴重失誤。也即是說,他發(fā)動北伐的條件不成熟,故而難以取得成功。
從當時魏、蜀兩國的主要形勢對比分析,一是兩國的實力差距確實太大,而魏國又沒有出現重大的天災人禍,致使其產生局勢震蕩,造成可乘之機;二是對手司馬懿的謀略,的確與諸葛亮不相上下,難有出現致命失誤,以留給諸葛亮大的可乘空間(司馬懿遭受排擠后假意退養(yǎng)于家?guī)啄陼r,是在241年之后;如果諸葛亮健在,也就60歲出頭。);三是蜀國沒能出現如韓信、白起那樣的真正名將,能夠所向披靡,讓對方聞風喪膽,否則,是難能撼動“將臣如云”的強大魏國的。
另外,從諸葛亮自身條件優(yōu)劣而言,確如《三國志》作者陳壽,說他“長于治理軍事,短于奇謀詭計,政治能力優(yōu)于作戰(zhàn)能力,所以連年勞師動眾,不能克敵制勝”。諸葛亮數次北伐,不僅司馬懿知曉他遠道而來,唯有利在速戰(zhàn),所以便采取據險不戰(zhàn)之策,逼迫他只有糧盡而返。甚至連曹真、郭淮之流,也能夠猜出諸葛亮用兵的心思。如前者預知他第二次北伐,必以陳倉為攻擊點,而提前作了防范,致使數萬蜀軍竟未能攻破一座陳倉小城;后者于他最后北伐,進抵武功的五丈原時,也能夠料到北原是必爭之地,所以提前去占據固守,從而壓縮了蜀軍的拓展空間。
從戰(zhàn)略上看,諸葛亮發(fā)動的北伐,是要實現“北圖中原,興復漢室”的大目標的。這實為非同小可的滅國之舉,就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相應配合。這其中的所謂“天時”,即是敵國已出現衰勢,或者因內亂造成局勢震蕩。但魏國當時政權穩(wěn)固,司馬懿又還在“忠心”地輔佐曹魏。
所謂的“地利”,即是兵力及物力雄厚,能夠支撐從多點進攻敵方(如后來魏國滅蜀),但當時諸葛亮只是孤軍深入,又數次因糧盡而退。所謂的“人和”,即是要有一些能征善戰(zhàn)的猛將和謀臣配合默契,但當時夠得上檔次的,武將唯有魏延一員,謀臣略無。由于這幾項條件均不具備,因此諸葛亮的北伐結果,與他的戰(zhàn)略目標相距遙遠,實為失敗,也是憾事!
不過,我們還也要全方位地看問題。雖然從戰(zhàn)略上講,諸葛亮的北伐沒有取得成功,但從具體的戰(zhàn)役上總結,他并沒有出現潰敗,而是幾乎每戰(zhàn)均有所獲的。如他攻取武都、陰平二郡,陣斬王雙、張郃二將,在當時條件之下,也算是了不起的勝利;他還在軍事理論、以及相關械具的改進發(fā)明上,均表現出了突出的才能。這一切可以說明,諸葛亮無愧于屬于三國時代中的,一位卓越的軍事指揮家。
三國時期全局形勢圖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時期位居一代梟雄曹操之后的兩位軍事能人??胺Q千年一遇的智慧神人諸葛亮,盡管天時、人和沒有眷顧著他,最后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歷史和世人中的地位,排名第二是理所當然。而老謀深算、隱忍功力非凡且教子有方的司馬懿,生逢其時,歷史的戰(zhàn)輪將他推向了前沿陣地,并借機奠定了一統(tǒng)天下的晉朝基業(yè),排名第三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