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是描寫深夜相思的千古名篇,其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些時”可謂千古佳句。
望月懷遠 | 張九齡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唐玄宗里著名的賢相,還是唐朝著名的詩人。
《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詩,就是張九齡的《感遇》,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表達出了他高潔的志趣,歷來為人稱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張九齡傳唱不衰的千古佳句。
《望月懷遠》,古詩題中的“懷遠”,一般都是“懷內(妻)”的委婉說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海上升起一輪皎潔的明月,雖然人們天涯相隔,但都共有此時這美好的月色。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有情之人,既可指詩人自己,也可指詩人所懷之人。遙夜,長夜。竟夕,終夜,通宵。
有情之人怨恨長夜漫漫,整晚都相思難眠。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憐,可愛,憐愛,憐光滿即愛惜滿屋的月光。
滋,濕潤。
滅掉濁光,憐愛滿屋清瑩的月光,夜深久坐,披上衣服,感到了衣服露水的濕寒。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盈手:雙手捧滿之意。還[huán] 寢,回去睡覺。佳期,相會之期。
這美好的月光,不盈捧起贈予你,我還是回到床上睡覺吧,在夢里與你相會。
古詩詞的動人之處,在于它寫出了人們所共有的情感。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就寫出了所有人深夜相思的情感。
當你在深夜里思念一個人的時候,讀這首詩,就特別能體會詩中的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升起,光輝遍地,在遼遠的天地之間,唯有明月的脈脈清輝。在這空寂幽遠的意境中,人很容易擺脫外在世界的干擾,沉浸到對一個人深深的思念之中。
思念的人相隔天涯,不能相見,但此時,都共此一輪明月,所以相思之人,都喜歡舉頭望明月,想象著思念的在明月的那頭,也在注視著這一輪明月,明月成了兩個相互思念的人情感聯(lián)結的紐帶。
詩的首聯(lián)營造了相思的氛圍,頷聯(lián)引出相思的主體。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只會埋怨夜太短,還沒睡夠,天就亮了。但當你思念一個人的時候,起坐徘徊,輾轉反側,經(jīng)受一夜的相思之苦,你就會埋怨夜太長了,因為夜的靜謐,太容易讓人沉溺于相思的苦痛之中了。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睡不著,就只好起來,滅掉燭光,滿屋清瑩的月光惹人憐愛,此時,要是思念的情人要是在身邊,那是多么美好浪漫的時刻呀。
可惜,這美好的月光,只有自己一個獨自欣賞。
在這個深夜里獨自久坐賞月,露水都浸濕衣裳了。
這兩句詩中,字字浸潤著詩人孤獨自憐的心情。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終于,這相思的一夜即將過去,明月也將西沉,詩人只得嘆息,這美好的月光卻不能用手捧起贈與思念的情人,只好回床上睡覺,希望能在夢里與自己的情人相會。
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將深夜相思的情感寫的空靈深邃、委婉深曲,讀之讓人心醉不已。
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最為人稱道的,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一千古佳句。
其實天涯共此明月的詩意,前人已有表達過,南朝宋謝莊《月賦》中就有“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后人也常有這樣的詩句,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其中代表。
但張九齡的這一聯(lián),以其遼闊幽遠的意境,成為此中千古佳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雌饋砥狡綗o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種復雜的技巧。就這簡潔凝練的十個字,卻營造了遼闊幽遠的意境,為天下有情人找到了內心的寄托。
明月在中國人的語境在千年演變,在這一句詩中,固定成國人文化情感的聯(lián)結紐帶,明月在我們心里,不只是一星球,她是故鄉(xiāng),是親人,是友人,是情人,是我們內心文化相思的寄托。
答者:謝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