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讀過他的詩詞和傳記;寫蘇軾,卻一時無從下筆。
他的一生是起伏的,所有的起伏都濃縮在一句“黃州惠州儋州”;他的內(nèi)心是靈動的,所有的靈動也不僅僅能用一句“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來概括;他的一切又是中庸的,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晦澀的哲理變得如此簡潔;他的生活也是隨和的,一句“多情卻被無情惱”道出了傷感冷落和寂寞;而有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偏執(zhí)和極端也會占據(jù)他的心頭,但很快又被“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泯滅,或明或暗的延續(xù)著人生的主旋律——豁達。
所以,還是從他的胸懷和心境寫起吧。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蘇軾以清新灑脫的文風震驚了整個京城,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也對他大大贊賞。廟堂之上,蘇軾憂國憂民、針砭時弊,針對王安石變法的弊端上表陳書;在外任職時,他又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而在“烏臺詩案”中,蘇軾不屑于政治的玄虛詭辯,敵不過朝堂的唇槍舌劍,他順風順水的前半生就此翻篇了,接下來的幾十年,他將像一只離群的鴻雁,在宋王朝的版圖里四處飄零。
被貶黃州是蘇軾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理想不竟,抱負未果,蘇軾在黃州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悶。在黃州的第三年,蘇軾與朋友春游偶遇大雨,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表現(xiàn)了他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也是在黃州,蘇軾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文章。
后來蘇軾為朋友王鞏的侍女寫了的另一首《定風波》,詞中寓意異曲同工。
王鞏因為受到“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嶺南荒僻南方,他的侍女寓娘隨行到嶺南。王鞏北歸后,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廣南風土,應(yīng)是不好”, 寓娘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蘇軾聽到大受感動,作下一首《定風波》來贊美。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yīng)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往往是在艱難的時候,每讀起這兩首詞我都會站起來走到窗口,透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看到他們悠然平靜的向我走來,我想他們的平靜和坦然有著更深刻的因素,戰(zhàn)勝了現(xiàn)實中不滿和悲憤,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感悟和對自然的皈服。
(二)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了。
每每讀到這,我總是產(chǎn)生一種由衷的感動。世人把功名利祿達到的高度作為自己人生的炫耀之本,而他卻把一生功業(yè)濃縮在這三個謫守之地,我想,他炫耀的是以血肉之軀度過世間驚濤駭浪的志氣和胸懷。我也不由的想起哲學家培根的話:順境的美德在于節(jié)制,逆境的美德在于堅韌。
而五百年后的王陽明又把這種堅韌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在不斷的磨難中,他不斷的總結(jié)自己的所學所得,形成了心學的真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在王陽明諸多的作品中,我獨獨推崇他的《瘞旅文》,其處境、心境和蘇軾又是何等的相似。面對發(fā)配到嶺南而死于龍場驛的三人,王陽明在文中發(fā)出“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的感嘆,也許就是內(nèi)心中的達觀隨寓和自寬自解造就了他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功績。
在經(jīng)歷了人生種種的謬誤、彷徨、霧瘴和風雨后,蘇軾和王陽明最終得到了無與倫比的快樂。
突然我想到了宋玉的《九辯》,其悲秋的主題與詩人失意巡游、心緒飄浮的悲愴地結(jié)合起來,卻始終凝結(jié)著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纏綿的悲劇氣息,感動之余也不免感嘆。
去鄉(xiāng)離家兮來遠客,超逍遙兮今焉??!
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
置身溝壑之中最有效的清除方法,就是開誠布公的接受所有挑戰(zhàn)并欣然面對。
(三)
這次的疫情又讓我想起了去年今日,所有的情景又突然浮現(xiàn)在眼前,仿佛近在昨天。只不過這次距離我們是如此之近,以至于突然間猛烈的感悟到了生命的極度脆弱和極度珍貴。正是這脆弱和珍貴讓我們堅定了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念,信念產(chǎn)生力量。
在戰(zhàn)疫中,黨中央始終將民眾的福祉作為最高目標,領(lǐng)導統(tǒng)籌全國的抗疫方針,人民萬眾一心、群防群治、多方舉措,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疫斗爭,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員。
當前是疫情防控的關(guān)鍵時刻,加強防護、減少人員流動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春節(jié)留守也是我們應(yīng)盡的責任和義務(wù)。在這里,有公司黨委的嚴密部署和殷切關(guān)懷,有后勤人員的充足保障,更需要我們?nèi)w員工的凝心聚力來共克時艱。對我們個人來說,可能是一種缺憾,但更多的是一種擔當,當缺憾得到了間接的報償時,必是國安民安心亦安。
此心安處亦是吾鄉(xiāng)!
圖文:喬亞鵬
編輯:康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