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與《醫(yī)門推敲二》脈學篇同步,師父帶徒常說:沒有拿過成千上萬人的脈,你可能根本不會拿脈,師父臨床學習拿脈幾乎達到瘋狂的地步,在街上見人就拿脈,乘坐公交車時一車一車的人拿脈,乘坐火車時一車廂的人拿脈,先拿脈,再推癥狀,直到脈象與癥狀相符時總結證型,有時候遭白眼是很正常的,師父學習脈學多以參考明·李時珍著的瀕湖脈學為主!古今成大事業(yè)者,不僅要有曠世之才,更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遲 數(shù)
主講:張勝兵
遲與數(shù)對,脈之至數(shù),一則慢而三至,一則快而六至,遲多寒證,數(shù)多熱證。
遲:遲脈三至緩,脈來比常晚。陰證寒證多,陽虛里寒展。
數(shù):數(shù)脈六至息,脈來比常急。陽證熱證多,陰虛里熱積。
1.遲脈
來去極慢,一息三至,浮取不應,沉按顯見,體細或體粗,指下有力,脈率較規(guī)整,至數(shù)在41~60次/分。
(1)特點:
①遲脈一息三至,至數(shù)不足,即頻率慢,約合54次/分左右,節(jié)律規(guī)整;若遲至36次/分,已非遲脈,應為敗脈。
②遲脈位置較深,一般在沉部診取方可應指,搏動之力大小不一,其體亦可粗可細,浮取則無。
③生理性遲脈:長期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者,為生理性,由迷走神經(jīng)張力過度所致(病理性多為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所致),青壯年見者較多。
(2)機制:
①陰寒之邪,客于經(jīng)絡阻遏脈道,陽氣不能布散,血行遲緩,故脈行遲而有力之象。
②邪熱結聚于里,氣血運行受阻,脈道遏抑,搏動反常,故來見遲象。邪熱壅結,隧道不利,阻礙血行故脈遲有力。
③陽氣虛衰日久,寒自內(nèi)生,胸中大氣,難以敷布,脈氣無力運行而來遲,血隨氣而緩行,故脈無力而見遲。
張秉成:“凡見尺脈,屬虛寒者多,實寒者少;假使寒邪在表,脈則不見遲而見緊?!贝苏f甚明,若認為遲亦主表而為實寒之證,此見解有誤。
尺脈亦主實熱內(nèi)結之證,癥見發(fā)熱,煩渴引飲,便秘或腹痛拒按,尿黃赤,苔黃干等。
程應旌:“遲脈亦有邪聚熱結,腹?jié)M胃實,阻往經(jīng)隧而成者,凡癥瘕癖,經(jīng)隧壅遏者,可見遲脈?!庇种鳡I氣不足或余熱滯留,鄭友諒言更有營氣不足,又為熱傷,不能運動熱邪,反為所阻,輪轉(zhuǎn)之機即緩慢而行遲,故脈亦知之,凡人傷寒初解,遺熱未清,經(jīng)脈未充,胃氣未復,脈必遲滑或見遲緩。
張秉成:“惟陽氣不足,寒邪乘虛內(nèi)襲者,乃見遲細不足之象,若衛(wèi)陽不足,腎陽虧餒,老人之氣血衰,呼吸徐,脈皆見遲?!崩先岁枤獠蛔?,脈遲乃生理之象。
傷科病時傷筋攣縮,瘀血凝滯;外科腫瘍潰破出膿,或寒邪內(nèi)蘊,邪去正衰,氣血衰減時,亦可見遲。
《外秘精義》:“遲,痼疾得之善,新疾得之則正氣虛憊;瘡腫得之,潰后自痊。”
濕濁之邪內(nèi)壅,癥見脘腹?jié)M悶,嘔惡吐清水,脈來模糊,有類遲象,不可誤為寒;若熱邪入腦,癥見神昏譫語,悶亂煩躁,皆須參合全身癥狀診之。
遲而無力宜清陰益火為主,采用溫補法;若遲而有力,當審因辨之,癥見胸膈飽悶,便結溺赤,乃由熱邪所致,宜用清、下之法。
(3)合脈(兼脈)
浮遲—表寒,或為風虛,或里氣虛。
沉遲—里寒,或為虛寒;瘡毒內(nèi)陷;腹臟冷病。
遲滑—脹滿,或為氣病,腹中脹大,或為風痰,或為痰氣。
遲澀—血病,或為血少,或為血寒,咽酸癥瘕,中寒癥結。
遲虛—寒滯,或為消中。
遲實—里滯,內(nèi)有停滯,內(nèi)有郁熱,或為氣痛。
遲緩—寒濕,或為虛寒、郁熱積聚。
遲緊—為寒。
弦遲—飲積,或為胃寒,或為胃痛。
遲微—陽脫,或為難安。
遲結—物凝。
遲而滑大—風痰頑痹。
遲而細小—真陽虧損,氣虛血少。
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脈率及心率在40~60次/分,多為竇性心動過緩;而在40次/分以下,則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16次/分以下,則會發(fā)生阿-斯綜合征。
(4)分部所主
右寸脈遲:咳嗽、氣喘、咳痰清稀,或痰白而黏,胸膈滿悶,渴喜熱飲,背冷無汗,或兼惡寒發(fā)熱,受寒易發(fā)。乃因寒痰伏肺,痰壅氣阻,肺失宣降所致。
左寸脈遲:心痛如絞,遇寒加劇,心悸氣短,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畏寒肢冷,冷汗出,精神不振。乃因陰寒內(nèi)盛,寒凝心脈所致。
右關脈遲: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口不渴,泛吐清水,遇冷易發(fā),或有惡寒發(fā)熱,苔薄白,食不化,積滯不行。乃寒邪犯胃,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所致。
左關脈遲:脅肋脹痛,連及下腹,牽引睪丸墜痛,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肢體拘急,癥結攣筋。乃寒滯肝脈,引起經(jīng)脈攣急。
右尺脈遲:大便泄下,水糞相雜,色青黑如鴨糞,尿清乃大腸有寒所致?;蛐篂a清稀,腹痛腸鳴,脘悶食少,伴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乃由外感風寒,并走二腸,引致清濁不分,水谷不化?;蚶杳髦?,臍腹作痛,腸鳴而泄,瀉后即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乃由腎陽虛衰,命門火不能溫煦脾土所致。
左尺脈遲:小便頻數(shù),白濁或清冷,或失禁,伴腰酸腿軟,精冷不化,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不育不孕,腎虛便泄。乃腎陰不足,固攝無權,不能約束水液,或腎氣虛弱,氣化不及,膀胱失約所致。欲辨明尺脈所主證候,乃因腎陰虧損或脾腎陽虛,還是陰寒邪氣入里引起的里寒實證,參合證候特點,以及脈的有力無力之象,便可得到確認。
(5)相關診籍
①《診家正眼》
體象:遲脈屬陰,象為不及;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主?。?/strong>遲脈主藏,其病為寒。寸遲上寒,心痛停凝。關遲中寒,結攣筋。尺遲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牽陰。
兼脈:有力積冷,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里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遲滑脹滿,遲微難安。
按: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若一息三至,則遲而不及矣。陰性多滯,故陰寒之癥,脈必見遲也。譬如太陽隸于南陸,則火度而行數(shù);隸于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征陰陽遲速之故矣。偽訣云“重手乃得”,是沉脈而非遲矣。又云“狀且難”,是澀脈而非遲矣。一息三至,甚為分明,而誤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矣。遲而不流利,則為澀脈。遲而有歇止,則為結脈。遲而浮大且軟,則為虛脈。至于緩脈,絕不相類。夫緩以脈形之寬緩得名,遲以至數(shù)之不及為義,故緩脈四至,寬緩和平,遲脈三至,遲滯不前,然則二脈各別,又安足溷哉!以李瀕湖之通達,亦云“小快于遲作緩持”,以至數(shù)論緩脈,是千慮之一失也。
王叔和曰:“一呼一至曰離經(jīng),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于皮毛,二損損于血脈,三損損于肌肉,四損損于筋,五損損于骨?!笔侵}之至數(shù)愈遲,則癥之陰寒益甚矣。
②《瀕湖脈學》
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陰須益火之原。
相類詩:脈來三至號為遲,小快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主病詩: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癓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國際知名中醫(yī)張勝兵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