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半夏 12 克,黃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參 10 克,黃連 3 克,大棗 4 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半夏、干姜驅(qū)飲止嘔,黃芩、黃連解痞止利,飲留邪聚均由于胃氣的不振,故補之以人參,和之以草棗,此為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 149 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 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 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注解:見大陷胸湯方證。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 10 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注解:水因熱激故嘔而腸鳴;胃虛邪湊故心下痞硬,半夏瀉心湯主之。 【辨證要點】上熱下寒因見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
【驗案】程某,女性,33 歲,病歷號 37488,1967 年 3 月 7 日初診。原有肝炎,近一月來惡心納差,心 下痞滿,腹鳴便溏,舌糜且痛,苔黃,脈細弱。證屬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半夏瀉心湯:
半夏 12 克,黨參 10 克,黃芩 10 克,黃連 6 克,干姜 10 克,大棗 4 枚,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45 克 結(jié)果:藥服三劑證愈。